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疾病为单元将医学和心理学知识融为一体,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突出实用性和指导性。

内容简介

本书用三章对临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传统临床心理学内容做简要概述,并尽可能多地介绍国内本土化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技术;选择19种临床心理科常见心理障碍,按医学专著范式系统介绍各种心理障碍的基本概念、病因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与诊断,药物与心理治疗,在病因和病理机制方面,除系统回顾各种心理障碍的生物学病因和机制外,重阐述心理障碍的心理社会机制,为心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在评估和诊断中,重介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心理评估,针对性地选择对每种心理障碍具有诊断和疗效评价有意义的评估技术行详细介绍;

在治疗部分,除简要介绍药物治疗外,重介绍心理治疗方法和过程,并结合具体案例,以对话的形式详细介绍心理治疗相关技术和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心理学绪论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学科性质
  • 二、职业活动
  • 三、专业队伍
  • 四、工作场所
  • 五、美国职业伦理
  • 六、中国的职业伦理
  • 第二节 临床心理学简史
  • 一、临床心理学根基
  • 二、临床心理学诞生
  • 三、临床心理发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心理评估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本技术
  • 三、基本特征
  • 四、测验分类
  • 五、心理评估的作用
  • 第二节 标准化结构式访谈
  • 一、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
  • 二、DSM-Ⅳ定式临床访谈
  • 三、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
  • 第三节 智力测验
  • 一、比内智力量表
  • 二、韦氏智力量表
  • 三、本土化智力测验
  • 四、简易智力测验
  • 第四节 人格测验
  • 一、罗夏测验
  • 二、主题统觉测验
  • 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 四、艾森克人格问卷
  • 第五节 神经心理测验
  • 一、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 二、成套记忆测验
  • 第六节 临床评定量表
  • 一、症状评定量表
  • 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
  • 三、其他相关量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心理治疗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发展简史
  • 三、主要体系
  • 四、基本技术
  • 五、基本过程
  • 第二节 精神分析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本理论
  • 三、发展简史
  • 四、主要体系和治疗目标
  • 五、特别治疗技术
  •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三节 行为治疗与矫正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本理论
  • 三、发展简史
  • 四、主要体系与治疗目标
  • 五、特别治疗技术
  •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四节 认知行为治疗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本理论
  • 三、发展简史
  • 四、主要体系和治疗目标
  • 五、特别治疗技术
  •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五节 人本咨询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本理论
  • 三、发展简史
  • 四、主要体系和治疗目标
  • 五、特别咨询技术
  • 六、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六节 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
  • 一、悟践心理疗法
  • 二、钟氏认知领悟疗法
  • 三、心理疏导疗法
  • 四、道家认知疗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社交焦虑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害 怕
  • 二、焦 虑
  • 三、回 避
  • 四、自知力
  • 五、认知反应
  • 六、社会功能损害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SAD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选择
  • 六、一例特殊社交焦虑障碍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SSRI和SNRI类药物
  • 二、苯二氮䓬和抗惊厥药物
  • 三、其他药物
  • 四、共病患者的治疗
  • 五、儿童和青少年SAD的治疗
  • 六、换药、增效和维持治疗策略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CBT治疗SAD的基本假设
  • 二、心理治疗前准备
  • 三、CBT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强迫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强迫理念
  • 二、强迫行为
  • 三、情绪反应
  • 四、生理反应
  • 五、认知反应
  • 六、症状特征和内在联系
  • 七、一些特殊的强迫症状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选择
  • 六、一位强迫症患者的自述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药物选择
  • 二、药物作用机制
  • 三、药物副作用
  • 四、药物剂量
  • 五、治疗方案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ERP治疗OCD
  • 二、治疗前评估
  • 三、治疗前准备
  • 四、强化治疗
  • 五、家庭随访
  • 六、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 第六节 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
  • 一、难治性强迫症的概念和标准
  • 二、难治性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 三、难治性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 四、难治性强迫症的物理治疗
  • 五、难治性强迫症的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广泛性焦虑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焦虑和烦恼
  • 二、运动性不安
  •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四、高度警觉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GAD诊断标准
  • 二、临床评估
  •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 四、治疗方案选择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抗焦虑药
  • 二、抗抑郁药
  • 三、β-受体阻滞剂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
  • 二、认知行为治疗
  • 三、精神动力学治疗
  • 四、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
  • 二、PTSD病因
  • 三、PTSD发病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核心症状
  • 二、共病现象
  • 三、儿童PTSD特殊症状
  • 第三节 诊断及评估
  • 一、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抗抑郁药物
  • 二、抗焦虑、失眠药物
  • 三、针对攻击、激越或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
  • 四、抗癫痫药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治疗前评估
  • 二、治疗前准备
  • 三、暴露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睡眠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资料
  • 二、睡眠-觉醒相关神经解剖结构
  • 三、睡眠-觉醒的神经生理机制
  • 四、正常睡眠的心理生物学模型
  • 五、睡眠障碍病因和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核心症状
  • 二、心理症状
  • 三、躯体症状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分类与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选择
  • 六、失眠症心理治疗案例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治疗失眠的药物
  • 二、几种有效失眠治疗药物介绍
  • 三、失眠症药物治疗相关问题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失眠症心理治疗技术
  • 二、治疗前准备工作
  • 三、失眠症的综合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恐惧障碍和惊恐发作
  • 第一节 恐惧障碍
  • 一、概 述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病因学研究
  • 四、心理机制研究
  • 五、恐惧症的临床表现
  • 六、恐惧症患者的自白
  • 七、评估与诊断
  • 八、药物治疗
  • 九、心理治疗
  • 十、预 防
  • 第二节 惊恐发作
  • 一、概 述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病因学研究
  • 四、心理机制研究
  • 五、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
  • 六、评估与诊断
  • 七、鉴别诊断
  • 八、药物治疗
  • 九、心理治疗
  • 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抑郁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典型表现
  • 二、常见症状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抑郁症诊断标准
  • 二、标准化评估
  • 三、鉴别诊断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药物治疗原则
  • 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种类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方法选择与治疗效果
  • 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
  • 三、治疗过程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躯体形式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二、病因与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躯体变形障碍
  • 二、疼痛障碍
  • 三、躯体化障碍
  • 四、疑病症
  • 五、转换性障碍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
  • 二、临床访谈
  • 三、问卷调查
  • 四、人格评估
  • 五、资料重组与确定治疗方案
  • 六、典型案例
  • 第四节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
  • 一、药物治疗
  • 二、心理治疗
  • 三、心理治疗过程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分离( 转换) 性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概念的演变
  • 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三、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分离性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
  • 二、转换性障碍(躯体化障碍)
  • 三、特殊表现形式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选择
  • 六、典型案例——Anna O案例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精神药物治疗
  • 二、中医药物治疗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暗示疗法
  • 二、催眠疗法
  • 三、精神分析疗法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成瘾行为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成瘾行为分类
  • 二、网络成瘾的概念
  • 三、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
  • 四、网络成瘾的原因
  • 五、网络成瘾的病理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网络成瘾的特征表现
  • 二、网络成瘾的伴随症状
  • 三、网络成瘾的分类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不同研究者的诊断标准
  • 二、网络成瘾的评估
  • 三、网络成瘾的鉴别诊断
  • 四、治疗方案选择
  • 五、一位网瘾患者的治疗经历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药物治疗的意义
  • 二、药物治疗选择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网瘾的认知与行为治疗
  • 二、网瘾的系统家庭疗法
  • 第六节 网瘾治疗的临沂模式
  • 一、机构设置
  • 二、治疗模式
  • 参考文献
  • 第十四章 进食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一、进食障碍
  • 二、厌食症
  • 三、贪食症
  • 四、进食障碍的预后
  • 第三节 进食障碍的分类与诊断
  • 一、主要类型
  • 二、诊断要点
  • 第四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与理论模型
  • 一、生物学模型
  • 二、心理学模型
  • 三、社会模型
  • 四、家庭模型
  • 五、整合模型
  • 第五节 进食障碍的治疗原则
  • 一、个别化处理原则
  • 二、急性与慢性处理相结合原则
  • 三、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原则
  • 四、综合性处理原则
  • 第六节 进食障碍的预防
  • 一、预防的意义与原则
  • 二、进食障碍预防的理论模型
  • 三、互联网在预防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十五章 性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性障碍研究的历史
  • 二、性障碍的类别
  • 第二节 性身份障碍
  • 一、概 述
  • 二、原因与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性身份障碍的诊断
  • 五、性身份障碍的心理评估
  • 六、性身份障碍的治疗
  • 第三节 性偏好障碍
  • 一、概 述
  • 二、原因与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 断
  • 五、治 疗
  • 六、其 他
  • 第四节 性指向障碍
  • 一、概 述
  • 二、原因及机制
  • 三、临床表现
  • 四、诊 断
  • 五、治 疗
  • 第五节 性强迫
  • 一、概 述
  • 二、原因及机制
  • 三、社会学类别
  • 四、临床类型与表现
  • 五、性强迫的后果
  • 六、处理与治疗
  • 第六节 性成瘾
  • 一、性成瘾概述
  • 二、性成瘾的原因
  • 三、临床表现
  • 四、性成瘾的诊断
  • 五、性成瘾的治疗
  • 第七节 性功能障碍
  • 一、概 述
  • 二、男性性功能障碍
  • 三、女性性功能障碍
  • 参考文献
  • 第十六章 学习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历史演变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阅读障碍
  • 二、数学障碍
  • 三、书写障碍
  • 四、情绪和行为问题
  • 五、神经心理功能损害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四节 综合干预措施
  • 一、药物治疗
  • 二、支持性心理干预
  • 三、一般神经心理干预
  • 四、特殊神经心理矫正程序
  • 五、不同类型学习障碍的干预
  • 参考文献
  • 第十七章 多动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原发症状
  • 二、继发症状
  • 第三节 诊断与评估
  • 一、多动障碍诊断标准
  • 二、与正常儿童好动的鉴别
  • 三、多动障碍共病
  • 四、标准化评估
  • 第四节 治 疗
  • 一、行为治疗
  • 二、音乐治疗
  • 三、多动障碍心理治疗个案
  • 四、教育干预
  • 五、药物治疗
  • 六、整体治疗方式
  • 参考文献
  • 第十八章 孤独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历史演变
  • 二、流行病学资料
  •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社会交往障碍
  • 二、言语交流障碍
  • 三、兴趣范围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 四、感知觉反应异常
  • 五、智能障碍
  • 六、早期症状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药物治疗原则
  • 二、常用药物
  • 第五节 教育训练
  • 一、应用行为分析疗法
  • 二、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
  • 三、人际关系训练法
  • 四、感觉统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十九章 品行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二、病因与病理机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临床症状
  • 二、病程与预后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诊断标准
  • 二、诊断性评估
  • 三、标准化评估
  •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五、治疗方案选择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抗精神病药
  • 二、中枢神经兴奋药
  • 三、心境稳定剂
  • 四、抗抑郁药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 二、父母管理训练实例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章 人格障碍
  • 第一节 概 述
  • 一、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研究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 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五、边缘型人格障碍
  • 六、表演型人格障碍
  • 七、自恋型人格障碍
  • 八、回避型人格障碍
  • 九、依赖型人格障碍
  • 十、强迫型人格障碍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人格障碍的评估
  • 二、人格障碍的诊断
  • 第四节 药物治疗
  • 一、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策略
  • 二、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概述
  • 三、精神药物在人格障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心理治疗
  • 一、认知-行为疗法
  • 二、辩证行为疗法
  • 三、家庭疗法
  • 四、其他心理疗法
  • 五、人格障碍案例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一章 婚姻问题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婚姻问题的流行病学资料
  • 二、婚姻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二节 临床表现
  • 一、婚姻问题的表现
  • 二、婚姻问题的阶段
  • 第三节 婚姻问题分类与诊断
  • 一、婚姻问题分类的认识
  • 二、婚姻问题的分类
  • 三、婚姻问题的评估
  • 第四节 婚姻治疗
  • 一、婚姻治疗的原则
  • 二、婚姻治疗形式
  • 三、婚姻治疗模式
  • 四、婚姻治疗的过程
  • 五、婚姻治疗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
  • 六、婚姻治疗的效果
  • 七、夫妻婚姻治疗个案
  • 参考文献
  • 第二十二章 心身疾病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基本概念
  • 二、心身疾病和心身医学的发展
  • 三、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四、心身疾病的范围
  • 五、心身疾病的特征
  • 第二节 致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 一、精神动力学观点
  • 二、认知行为学观点
  • 三、内分泌学观点
  • 四、生物学观点
  • 五、免疫学观点
  • 第三节 评估与诊断
  • 一、临床评估
  • 二、心理评估
  •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四节 治疗与预防
  • 一、药物治疗
  • 二、心理治疗
  • 三、治疗方案
  • 四、心身疾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