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编的西方哲学研究辑刊。本书为第1卷,第2期。

内容简介

本刊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专业性年刊,主要发表国内学者高质量的论文、学术评论或者专业书评。设置的栏目有名家特稿、古代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哲学重镇(介绍著名大学的专栏)以及记录与讨论等。

本期收录文章:《弗莱堡哲学简介》《实在、知识和科学:对批判实在论的一个辩护》《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质料与原初联想》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Academic Advisory Board(学术咨询委员会)
  • 纪念贺麟教授(1902—1992)
  • 贺麟与黑格尔哲学研究
  • 真诚、勤奋、执著的追求
  • 关于黑格尔哲学与现代外国哲学的访谈
  • 贺麟教授与我的哲学生命
  • 贺麟论知行合一与直觉法
  • 一 知行合一的含义及三种知行合一的主张
  • 二 直觉法
  • 三 知行在直觉法中合一
  • 四 直觉中合一的中西对勘
  • 贺麟传略
  • 一 人生之路:求学与治学
  • 二 主要学术成就
  • 第一哲学与中西哲学的会通
  •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一)
  • 1.《易经》与中国之形而上学
  • 2.汉代政治之“大一统”与“哲学思潮”之“大一统”
  • 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
  • 一 何谓真爱?
  • 二 爱的两个意识维度
  • 三 爱与亲情的限度
  • 四 耶稣与孔子的解放运动:超越种族与血缘亲情
  • 康德研究
  • 康德“德行论导论”句读(二)
  • 七 伦理义务具有广义的责任,反之,法权义务具有狭义的责任
  • 八 对德行义务作为广义的义务的阐明
  • 九 什么是德行义务?
  • 十 法权论的至上原则曾是分析性的;德行论的至上原则却是综合性的
  • 十一 德行义务的图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而以下图来表示:
  • 十二 内心对于一般义务概念的感受性的感性论的前概念
  • 建构主义和基于自律的论证
  • 1.基于自律的康德式论证
  • 2.基于自律的罗蒂式论证
  • 3.基于义务性的论证
  • 4.结论
  • 康德的经验的第二类比:论证、意义和困难
  • 1.导言
  • 2.主论证的框架总览
  • 3.先验演绎的第二步和第二类比
  • 4.不可确定性论点和阐释困难
  • 5.必然性论点和阐释困难
  • 6.结语
  • 当代哲学
  • 语词之争
  • 1.导言
  • 2.什么是语词之争?
  • 3.解决语词之争
  • 4.哲学内的排除法
  • 5.一种可能的回应
  • 6.概念分析与日常语言哲学
  • 7.基底争论
  • 8.基底概念
  • 9.分析性与半透明性
  • 10.卡尔纳普式的结论
  • 伊曼努尔·费伊:将欺骗引入哲学?
  • 一 伊曼努尔·费伊访问斯坦福大学
  • 二 伊曼努尔·费伊在纽约
  • 三 20世纪20年代的海德格尔:一个早期纳粹(proto-Nazi)的政治激进主义者
  • 四 海德格尔1925年卡塞尔演讲中的“周围世界”(Umwelt)
  • 五 费伊论《存在与时间》第74节
  • 六 费伊论《存在与时间》第77节:Boden(“根基”)和Bodenlosigkeit(“无根基状态”)
  • 七 费伊论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
  • 八 费伊对海德格尔两个文本的误读、篡改
  • 九 费伊篡改了《明镜》杂志对海德格尔的专访
  • 十 费伊推脱了他曲解海德格尔文本的责任
  • 试论德勒兹的康德阐释
  • 德勒兹论运动—影像以及非主体性意识的可能性
  • 一 心灵—世界问题及德勒兹对现象学的审视
  • 二 柏格森的图像论及其对知觉的新解读
  • 三 德勒兹、运动—影像和非主体性意识
  •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 布朗奇达伊的城市和希腊对印度与中国之知识史的贡献问题
  • Anaximenean Astronomy in the Light of Chinese Parallels
  • An Ancient Chinese Model of a Flat Earth and a Flat Heaven
  • Part One:Main Features
  • Part Two:More Detail sand Calculations
  • 从博弈论角度看理性
  • 一 理性的博弈解
  • 二 何须理性?
  • 三 非理性博弈
  • 总结
  • 哲学重镇专栏:弗莱堡
  • 弗莱堡哲学简介
  • 一 人文主义(Humanismus)和自然哲学(15—18世纪)
  • 二 新康德主义的西南学派(19—20世纪初)
  • 三 现象学的世纪(自1916年起)
  • 四 当前状况
  • 渴望安全:人类学角度的发现
  • 一 安全需求和安全感——在生活世界的经验关联中
  • 二 基于害怕(Furcht)的安全:托马斯·霍布斯
  • 三 安全(Securitas):对无忧虑和政治稳定的追求
  • 四 恐惧/害怕及其克服的努力
  • 五 安全感与不安全感的悖论
  • 六 哲学式的看待安全问题
  • 实在、知识和科学:对批判实在论的一个辩护
  • 世界和实在(Welt und Wirklichkeit)
  • 主观的诸世界(Subjektive Welten)
  • 知识和怀疑论(Wissen und Skepsis)
  • 诸世界和科学(Welten und Wissenschaft)
  • 结论
  • Kant’s “I think” and the Self-ascription of Mental States
  • Introduction
  • 1.Why is Self-knowledge so Problematic for Kant?
  • 2.Kant’s“I think”and the Unity Argument in the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 3.Self-ascrip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an Object
  • 4.Self-ascription,Subsumptive Unity and Self-cognition
  • Conclusion
  • 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质料与原初联想
  • Ⅰ 质料与《观念Ⅰ》中的意向性
  • Ⅱ 对《观念Ⅰ》中的质料概念的批评与讨论
  • Ⅲ 原初联想与感觉场
  • Ⅳ 后续讨论及结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