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0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力作,对儒学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出土的郭店竹简、上海博物馆藏简与《大学》《中庸》《礼运》《孟子》等传世文献相结合,对思孟学派的形成、演变、发展做了细致的考察,对思孟学派的特点、内容做了概括、总结。
书中对竹简《五行》《性自命出》《内礼》等篇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中庸》《大学》《礼运》《大戴礼记》等传世文献的成书做了细致的考察,对先秦儒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天人关系、心性论、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等做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第一章 竹简、文献与学派
- 一、 郭店竹简的发现与问题的缘起
- 二、 郭店竹简《子思》作品考
- 三、 思孟学派考述
- (一)先秦:子思、孟子学派独立存在
- (二)两汉:子思、孟子学派相互融合
- (三)唐宋:思孟正统地位的确立
- (四)清代以下:“信”与“疑”之间
- 第二章 孔子的仁、礼思想与孔门后学的分化
- 一、 郭店竹简“□”字与孔子仁学
- (一)“仁者,人也”
- (二)“成己”与“爱人”
- (三)“仁”与“智”
- (四)“一以贯之”与“下学上达”
- 二、 孔子的礼学思想
- 三、 孔子之后儒学的分化
- (一)探讨孔门后学分化的基本原则
- (二)孔门后学的分化过程
- (三)孔门后学“主内”“务外”的不同思想倾向
- (四)曾子、子游对孟、荀的不同影响
- 第三章 思孟学派的酝酿:曾子、子游学派研究
- 一、 曾子与《大学》
- (一)《大学》晚出说之检讨
- (二)《大学》非经、传两部分
- (三)《大学》出于曾子弟子之手
- 附: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 二、 《大学》的思想与影响
- (一)“三纲领”与“八条目”
- (二)“八条目”试析
- (三)《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 三、 竹简《性自命出》与子游心性论
- (一)中国早期思想中的“性”与“心”
- (二)《性自命出》的人性论
- (三)《性自命出》的“心”与“性”“情”论
- (四)《性自命出》心性论的特点及影响
- 四、 《礼运》与子游后学的“大同”“小康”说
- (一)“大同”“小康”释义
- (二)竹简所见之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
- (三)《礼运》的思想特征与成书年代
- 第四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上)
- 一、 子思《五行》新探
- (一)“德之行”与“行”
- (二)“圣”与“智”
- (三)“形于内”的“德之行”
- (四)“不形于内”的“行”
- (五)《五行》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 二、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 (一)帛书本优于竹简本举证
- (二)帛书、竹简本的其他差别
- (三)帛书、竹简本与《五行》作者
- 三、 荀子对思孟“五行”说的批判
- (一)荀子非议思孟“五行”之谜
- (二)荀子非议思孟“五行”试析
- (三)荀子、思孟及儒学的基本问题
- 第五章 思孟学派的形成:子思学派研究(下)
- 一、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试探
- (一)《缁衣》《表记》《坊记》中“子曰”的问题
- (二)《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 (三)“子曰”与儒学的内在诠释问题
- 二、 郭店竹简与《中庸》
- (一)《中庸》成书之谜
- 附录:历代学者对《中庸》上下部分的意见
- (二)《中庸》前后部分文体的差异
- (三)《中庸》前后部分思想的差异
- (四)《中庸》前后部分的不同影响
- 附:《中庸》与《诚明》
- 三、 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
- (一)慎独即“诚其意”
- (二)《大学》朱注质疑
- (三)《中庸》慎独辨正
- 第六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上)
- 一、 孟子“四心”说的形成及其思想意义
- (一)孟子、告子辩论时间、地点的推测
- (二)孟子、告子辩论内容的分析
- (三)孟子“四心”说的形成
- (四)“四心”说在孟子思想中的地位
- 二、 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
- (一)即生言性的意蕴及其不同命题表述
- (二)孟、告“生之谓性”之辩疏解
- (三)孟子性善论与即生言性传统
- 三、 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
- (一)孟子以前的论性方式及孟子对“善”“性”的独特理解
- (二)善性之证成:形上预设与“示例”
- (三)善性之分析——“四心”“四德”与“才”
- (四)性善之成立:理由、根据及意义
- 第七章 思孟学派的完成:孟子学派研究(下)
- 一、 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 (一)《孟子》“天下之言性”章旧注举疑
- (二)《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试释
- (三)从“天下之言性”章看孟子性善论
- 二、 孟子的“仁义内在”说
- (一)“仁,人心也”
- (二)“恭敬之心,礼也”与“羞恶之心,义也”
- (三)“仁义内在”说及其思想意义
- 三、 孟子后学对子思“五行”说的继承和发展
- (一)从“为德”“为善”并重到偏重“为德”
- (二)从超越、内在的天人关系到内在、同一的天人关系
- (三)从“德之行”到“德之气”
- 第八章 思孟学派与早期儒学
- 一、 竹简《鲁穆公问子思》与早期儒学的政治理念
- (一)“士”的政治哲学
- (二)“立君以为民”: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 (三)“以义为利”:政治的正义性原则
- (四)“从道不从君”:士的为政原则
- (五)早期儒学政治理念的检讨与反省
- 二、 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
- (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内涵
- (二)《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思想来源
- (三)《穷达以时》与孟子“性命之分”的联系
- (四)《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
- (五)“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
- 三、 “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
- (一)上博简《内礼》与《大戴礼记·曾子》
- 附录:先秦典籍引用《曾子》表:
- (二)《孝经》的成书与作者
- (三)孝的起源发展及孔子的仁、孝观
- (四)曾子的重仁、内省思想及乐正子春对孝道的发展
- (五)《孝经》的孝治思想
- (六)子思、孟子对仁的发展及与重孝派的关系
- 四、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兼论子思、孟子思想的差异
- (一)《论语》的“直”与“直在其中”
- (二)直道的实现:“隐而任之”
- (三)亲亲相隐:范围、理据和评价
- 结语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与重构
- (一)从孔子到孟、荀
-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 (三)儒家道统说试析
- (四)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重构
- 附录 思孟学派:义理与考证之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