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研究中国斗蟋的社会学作品。

内容简介

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

因为“堂口” 要防止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一 与“隐遁社会”的偶遇
  • 二 国家、社会与民间嬉戏
  • 三 完全参与:深入“隐遁的社会”
  • 第一章 重新定位: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
  • 一 社会的发现:“国家-社会”理论的政治社会学进路及其内在紧张
  • 二 一种修正:“国家-社会”理论对传统、习俗与公民美德的强调
  • 三 “生活世界”和“实践”:“国家-社会”理论方法论难题的化解
  • 四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国家-社会”理论的再审视
  • 结语
  • 第二章 “隐遁社会”的宏观历史叙事
  • 一 斗蟋中“官方”与“民间”叙事的分裂
  • 二 蟋蟀宰相与蟋蟀皇帝
  • 三 宫廷养师——宫廷的流落抑或民间的皈依
  • 四 失落的“重阳旗”
  • 结语
  • 第三章 “隐遁社会”之微观叙事及其逻辑
  • 一 “赋魅”:斗蟋与自然的叙事
  • 二 “谈资”:斗蟋的社会性叙事
  • 三 文化的“默会”与交流
  • 四 “隐遁社会”的社会关系原则
  • 结语
  • 第四章 嬉戏的“堂口”
  • 一 斗蟋的场所——“堂子”
  • 二 “堂子”的规则与结构
  • 三 “叫花”与“押花”
  • 四 “爆堂子”
  • 五 嬉戏中的“社会”与“国家”
  • 结语
  • 第五章 “隐遁社会”的人员分类
  • 一 人的社会分层与分类
  • 二 贫穷的“大老板”
  • 三 “豪赌”群体
  • 四 “撬子手”与中间人
  • 五 名人群体
  • 结语
  • 第六章 斗蟋的“袪魅”: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隐遁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反思
  • 一 农村斗蟋市场的科层化
  • 二 现代性下斗蟋的“祛魅”
  • 三 波兰尼范式:面对经济理性和市场的“社会”保卫战
  • 四 对“斗蟋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再审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