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6.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0千字
字数
2022-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食色”本是人间烟火,本书带你走进古人的日常生活,看古人吃什么,看什么,想什么,玩什么,看古人的烟火气。
内容简介
吃好吃的,看好看的,是饮食男女的天性,是人之大欲,“食色”正是人间烟火,是日常生活。
本书从古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歌谣等主题,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在“物质和精神打成一片”的传统里,邂逅寻常的人性和朴素的情感。小品文风,清新自然,读之有趣,富有余韵,既“可信”,又“可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传统的细节和脉络
- 饮食
- 饮食小道
- 食药同源的道理
- 五味如何调和
- 本味的主张
- 味道的通感
- 味觉的“革命”
- 口味、滋味与韵味
- 文吃与武吃
- 文吃有些难度
- “武吃”可以救命
- 如鬼饮食
- 鬼怎么吃喝?
- 鬼吃不上怎么办?
- 座次移转
- 哪个位置最显尊贵?
- 由一人一份到围桌同吃
- 鲜味的秘密
- “鲜味”难以言表
- 百年老店的秘密
- 探索鲜味可“抄近道”么?
- 栈养:善乎?恶乎?
- 养养再吃
- 跑不掉的“知了猴”
- 食素为心
- 行善不杀生
- 素食与养生、养性
- 素菜荤做
- 秋补与食补
- 贴秋膘
- 吃啥补啥
- 食野味之殇
- 豆腐四兄弟
- 中国豆腐,世界第一
- 豆腐的兄弟
- 腌菜:小菜还是大菜?
- 腌菜不分南北
- 腌菜不分素荤
- 腌菜中的“大菜”
- 服饰
- 华夏衣冠
- 服饰的等级意义
- 只认衣裳不认人
- 女装与平权
- 发如韭,剪复生
- 头发可不能随便剪
- 头发成了替罪羊
- 首饰
- 风情万种的首饰
- 发式的配合
- 脂粉
- 女为悦己者容
- 由米粉到铅粉
- 男子也爱傅粉
- 男角女羁
- 发型是个标志
- 儿童发式与贵老传统
- 长袖善舞
- 宽袖大袍的流行风
- 长袖善舞中的悲欢
- 葱绿配桃红
- 大观园中的色彩艺术
- 配色的讲究
- 色彩对照的古今口味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服妖
- 失常即为“妖”
- 妖由人兴
- 现代人眼里也有妖服
- 头巾
- 黔首和苍头
- 人心返璞归真
- 头巾的材质
- 缠足
-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 缠足之风如何兴起?
- 恋足癖与“恶之花”
- 行旅
-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 隔绝的生活态度
- 《山海经》:人类儿童时期对世界的想象
- 利玛窦来了,世界“变”了
- 出行宜忌
- “有限”的出行自由
- 仪式的心理暗示
- 折柳涕泣
- 摆酒送行
- 灞桥折柳,涕泣送别
- 死亡也是出行
- 人死向何处去?
- 路祭是送别,也是社交
- 想象的地下世界
- 春游的巧立名目
- 春游就是灵魂散步
- 借墓游春
- 诗和远方
- 途中遇虎
- 虎患的心理阴影
- 打虎也是五味杂陈
- 徒步与骑驴
- 徒步是古人最大众的出行方式
- 如果有头小毛驴
- 负笈游学
- 游学之“游”
- 负笈追师的风气
- 两位著名的“背包客”
- 何以多“客愁”?
- 客愁和乡愁
- 户籍对人身心的约束
- 题壁
- 题壁就是“发个朋友圈”
- 超越时空的对话
- 接风洗尘
- “接风”就是“接到了”风?
- 接风“浴”和接风“宴”
- 草木
- 春韭
- 韭菜终究还是“巨划算”
- 春盘用韭和韭花酱
- 香椿
- 雨前椿芽嫩如丝
- 香椿香,臭椿臭
- 野菜与救荒
- 挖野菜,为果腹,也是过节
- 朱橚的仁心
- 居安思危的“野菜谱”们
- 豆话
- 豆子家族
- 梨子和枣子的花样
- 追求齐同,语言也是受害者
- 瓜的命名
- 顾名思义
- 汉语可以搭积木
- 文化只有差异,没有优劣
- 见过世面的土豆和红薯
- 汪曾祺的土豆
- 土豆不“土”,是“洋”芋
- 红薯从“番国”来
- 物种大交换改变世界文明
- 穿越到先秦可以吃什么?
- 菘葵当家
- 大白菜为王
- 葵菜曾是当家菜
- 反季菜也来亮个相
- 松公与柏伯
- 看松不是松
- 松柏驱邪
- “拆解”松柏的游戏
- 毒草为药
- 以毒攻毒
- 猛药之后,续以温补
- 梅的形神
- 梅的灵魂伴侣
- 墨梅是心画
- “墨戏”图是自由风
- 蒿子的文艺范儿
- 蒿草家族不简单
- 名目多,有道理
- 蒿子虽“贱”却亲人
- “青蒿素”蒸不出来
- 节令
- 节气:大自然的脉搏
- 节气是时间的刻度
- “惊蛰”说:醒醒吧!
- 因地制宜的节气歌
- 立春物候
- 鸟历观时
- 虫历牵引着四季
- 倾听大自然的语言
- 寒食与改火
- 介子推抱木焚死
- 改火以驱邪祟
- 小满苦菜秀
- 南方的“小满”
- 古人对苦味情有独钟
- 苦味是药味,也是人生况味
- 端午人物
- 端午到底为了纪念谁?
- 端午有何灾祸?
- 屈原胜出的理由
- 夏至消暑
- 伏天宜静不宜动
- 冰是奢侈品
- 冰瓜凉茶“竹夫人”
- 中秋:嫦娥与蟾蜍
- 月宫成了流放地
- 蟾蜍是恶还是祥?
- 重阳与长寿
- 年龄的“坎儿”真多
- 长寿增岁的秘诀
- 突破年龄模板的限制
- 十月一,送寒衣
- 仙岛虽好,难以抵达
- 好好安排地下生活
- 对生者的安慰
- 大雪小雪
- 腌菜以过冬
- 腊肉制作有技巧
- 慢生活是休养生息
- 腊八食粥
- 岁末祭祖祀神
- 腊八粥与佛“成道”
- 食粥过节,不忘根本
- 朴素平静的腊八节
- 百戏
- 角抵为戏
- 角抵的来龙去脉
- 蚩尤成了主角
- 一个新名称:相扑
- 火爆的女子相扑
- 幻术西来
- 蒲松龄见过的幻术
- 神仙索和肢解术
- 大型广场幻术:鱼龙曼衍
- 一切诸法,如幻如化
- 本土的堂彩幻术
- 鼠戏、蚁戏及其他
- 鼠戏就是“衣冠禽兽”
- 水族也是高手
- 虫蚁不甘示弱
- 射者,男子之事
- 射箭是男子本分
- 冷兵器,热本事
- 高手就要呆若木鸡
- 李将军射石虎
- 人箭合一的境界
- 口技与隔壁戏
- 口技表演,满座寂然
- 口技也要“抖包袱”
- 隔壁戏,真有戏
- 明口和暗口
- 手技:弄丸与跳剑
- 弄丸:大珠小珠不能落玉盘
- 跳剑让人很揪心
- 花式手技更抢眼
- 蹴鞠为欢
- 蹴鞠曾是“兵技巧”
- 蹴鞠怎么这么让人着迷
- 踢的是实心球还是空心球?
- 蹴鞠的各种玩法
- 斗鸡
- 斗鸡也是“斗”人
- 斗鸡的选择标准
- 如何增强战斗力
- 机心让游戏变了味
- 走狗
- 中华田园犬:我们的土狗
- 如何入选“走狗”?
- 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 纵狗驰骋已成旧梦
- 狡兔死,走狗烹
- 傀儡戏,鬼也怕
- 会抛媚眼的木偶
- 会救人的木偶
- 随葬人俑不好“玩”
- 方相氏驱鬼才是正宗
- 傀儡真正成了“戏”
- “浪”秧歌
- 秧歌步法:兔子着了鸟枪
- “跳大神”的狂欢舞步
- 秧歌就要扭得“浪”
- 生殖崇拜和交感巫术
- 扑朔迷离才有味儿
- 歌谣
- 歌谣的产生
- 杭育杭育(hangyo)派
- 古老的船工号子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巫咒歌谣
- 祈使句的威力
- 语言的魔力和人的法力
- 徒歌
- 即兴歌咏的各种花样
- 有没有伴奏都要唱
- 击牛角为节
- 舂米而歌
- 夯土为节
- 弹剑而歌
- 击筑而歌
- 打起鼓,敲起锣
- “奔迸”的表情法
- 奔迸而出的歌声
- 带着镣铐跳舞
- 击壤歌
- 脱口而出的《击壤歌》
- 是愿景,也是符号
- 击壤怎么“击”?
- 弹歌
- 是狩猎,还是孝行?
- 《弹歌》为何能传下来?
- 一首“活化石”
- 沧浪歌
- 孔子见水不是水
- 屈原和渔父:两种人生态度
- 歌谣里的“秘密”
- 借粮不能明说
- 渔人的暗号
- 童谣的破译
- “井水溢”是不祥之兆
- “燕飞来”也不是好事儿
- 童谣怎么破译?
- 别有用心的“童谣”
- 童言无意,听者有心
- 《越人歌》
- 译诗好,让人忘了原作
- 金句是这样炼成的
- 翻译家们的讨论
- 原版后记
- 新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