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以前是通过哲学来研究的。本书是全球第一部用科学方法研究科学本身的著作,将科学的内在结构和机理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用统一的科学语言打通所有学科间的壁垒(有点武侠小说里打通奇经八脉的感觉),尤其为社会领域学科的科学化打开了全新的空间。

内容简介

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技的发达是近代西方强盛的核心能力所在,“得科学者方能得天下”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是科学,能准确回答清楚者即使在优秀的科学家群体中间也寥寥无几。过去对科学的认识散见于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等几门学科之中,但因它们都未能完备地深入整个科学内部,因此都远远解决不了以上问题。将科学简单理解为“分科而学”,也使当今浩如烟海的不同科学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本书总结出了可以贯通一切科学的四大主干学科:数学、测量、信息科学与牛顿力学。并且以过去的学者们非常缺乏研究的测量学科为主,系统研究了科学的内在结构、机理,以真正科学的方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序言
  • 从通播网到纯科学
  • 自序 得科学者得天下
  • 第一章 科学与纯科学
  • 第一节 科学与学科
  • 第二节 专注单一学科与跨学科
  • 第三节 伽利略、实验与近代科学
  • 第四节 纯科学
  • 第二章 古希腊文明与科学的诞生
  • 第一节 几何测量知识的积累
  • 第二节 文明间相互的影响
  • 第三节 古希腊人对实用知识和感官作用的蔑视及理想世界的假设
  • 第四节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模式
  • 第三章 从科学历史学角度看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一节 历史学的测量基础
  • 第二节 历史学的科学理论与认识误差来源
  • 第三节 历史作用或功过的价值判断
  • 第四节 目的与过程的一致性
  • 第五节 历史名称对象的高度变化与理论阐述简明性的矛盾
  • 第六节 “就史论史”与理论普遍性要求的矛盾
  • 第七节 历史之问
  • 第四章 科学与非科学
  • 第一节 判断科学与否的根本标准
  • 第二节 科学发展形态上的优点
  • 第三节 数学抽象带来的优点
  • 第四节 测量的价值和优点
  • 第五节 数学的局限
  • 第五章 科学的整体性和还原
  • 第一节 科学的整体性
  • 第二节 还原
  • 第三节 映射式还原经典案例
  • 第四节 回溯式还原经典案例
  • 第五节 调用和对自成体系理论科学性的否定
  • 第六节 从还原标准看经络研究的非科学性
  • 第六章 科学的关键特征
  • 第一节 科学为什么优于非科学
  • 第二节 步进式发展模式和节奏性
  • 第三节 未知因素唯一性要求
  • 第四节 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符合”的含义
  • 第五节 唯一性要求作为鉴别非科学的标准
  • 第六节 可演绎性
  • 第七章 测量与受控实验
  • 第一节 受控实验地位
  • 第二节 受控实验及其优点
  • 第三节 受控实验方法受限的情况
  • 第四节 受控实验只是测量的子集
  • 第八章 测量与计量
  • 第一节 测量的数据是如何得来的
  • 第二节 计量
  • 第三节 对“计量”的误用
  • 第九章 所有科学的测量基础
  • 第一节 测量基础在不同学科中的名称
  • 第二节 新闻真实性问题
  • 第三节 统一测量基础与学科建设的共轭标准
  • 第十章 单因果化——可测量的科学基础
  • 第一节 从哲学到科学
  • 第二节 单因果化
  • 第三节 衰减
  • 第四节 放大
  • 第四节 受控实验及实验室的定义
  • 第五节 测量可成为科学基础的原因
  • 第六节 非受控实验测量的优点
  • 第七节 近代科学模型
  • 第八节 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十一章 误差理论
  • 第一节 测量误差存在的必然性
  • 第二节 误差的来源分析
  • 第三节 误差与信息论的关系
  • 第四节 相关分析与误差、信息量的关系
  • 第五节 科学与非科学测量的区别
  • 第六节 误差的数量处理
  • 第十二章 量子力学的形成过程和奇异之处
  • 第一节 最奇异的科学理论
  • 第二节 从连续到光量子
  • 第三节 从光子到物质波
  • 第四节 从物质波到量子力学理论
  • 第五节 量子力学的奇异之处何在?
  • 第十三章 对量子力学的测量和循环因果律解释尝试
  • 第一节 换个方向看量子
  • 第二节 一个解决隐变量和波函数随机性的可能受控实验方案讨论
  • 第三节 直觉更难理解的实验结果
  • 第四节 弱测量
  • 第五节 如何正确认识量子力学?
  • 第十四章 社会领域常见的五大主体误差
  • 第一节 人作为认识主体的误差种类
  • 第二节 宗教信仰
  • 第三节 伦理和心理
  • 第四节 政治和利益
  • 第五节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必然性
  • 第六节 政治的影响
  • 第七节 利益角度的影响
  • 第八节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合理性
  • 第十五章 科学心理学
  • 第一节 人类生理系统与心理系统
  • 第二节 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的联系
  • 第三节 多种心理系统的综合作用
  • 第四节 七大心理系统理论与其他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 第五节 心理系统运行的一般原理
  • 第六节 人类心理机制的不适应和社会心理策略进化
  • 第七节 兴奋与抑制
  • 第十六章 情感误差
  • 第一节 心理系统对认识作用综述
  • 第二节 神秘系统情感误差
  • 第三节 依恋系统情感误差
  • 第四节 自尊系统情感误差
  • 第十七章 全科型知识结构的意义
  • 第一节 全科型知识结构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历史学研究需要的宽广知识领域
  • 第三节 全科型知识结构多方面价值和意义
  • 第十八章 如何获得全科型知识结构
  • 第一节 获得全科型知识结构的难点和可能性
  • 第二节 获得全科型知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
  • 第三节 八大知识体系简介
  • 第十九章 以测量角度看科学的发展
  • 第一节 测量是检验理论的标准
  • 第二节 理论与测量的循环关系
  • 第三节 测量独立的发展地位
  • 第四节 测量自身发展的规律
  • 第五节 认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 第二十章 诺贝尔奖与领导世界科技的汇聚战略
  • 第一节 从新型加速器CEPC—SPPC争论谈起
  • 第二节 杨李之争及其对实验科学的影响
  • 第三节 李杨之争的另一种历史假设——无界战
  • 第四节 杨李之争的循环因果律分析
  • 第五节 诺贝尔奖与科学资源汇聚能力
  • 第六节 诺贝尔村
  • 第二十一章 科学研究的经费来源与“不相干获益”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科学的相对独立性
  •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成本
  • 第三节 月球墓地——航天工程最大的不相关获益研究
  • 第四节 对科学原理开发利用也是“不相干获益”
  • 第五节 科学不相干获益最直接经济价值——满足好奇与自尊
  • 第二十二章 科学化
  • 第一节 并非“纯科学”的情况
  • 第二节 中医的科学化问题
  • 第三节 气功研究的科学化问题
  • 第四节 情感与社会系统误差的补偿
  • 第二十三章 第七代信息技术和第三次科学革命
  • 第一节 第七代信息革命技术特点
  • 第二节 从ENIAC到手机电脑
  • 第三节 外存随机访问性能爆炸
  • 第四节 外围接口大一统
  • 第五节 宽带接口理想化
  • 第六节 计算、存储和带宽之间的性能转换
  • 第七节 信息能力需求极限
  • 第八节 传感网、物联网与测量网
  • 第九节 云计算、大数据与全数据
  • 第十节 第三次科学革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东方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创建于1986年,专注于高品质的经济管理、励志和健康类图书的出版,并利用人民出版社的优势资源和发行渠道,成功占据了中国大陆地区同类书籍出版市场的三强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