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0千字
字数
2021-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百岁翻译家许渊冲回忆西南联大的散文集。
内容简介
国家危难时刻,中国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尽显于此。
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上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了。
联大8年,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联大人参与研究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用这来形容那个时期的西南联大人才辈出的场景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本书精选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内容涵盖许先生对西南联大里老师、同学、生活的回忆,全方位展现西南联大里的态度风骨与校园生活。
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本书就像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曲
-
第一卷·远行
-
源头活水
-
大学前夕
-
路
-
第二卷· 联大
-
追忆逝水年华
-
再忆逝水年华
-
南茜萝芝
-
往事如烟忆图书馆
-
第三卷· 往事
-
大学情缘
-
一代人的爱情
-
大学毕业之后
-
第四卷· 师友
-
名师风采
-
逝水余波
-
西南联大的师生
-
闻一多先生讲唐诗
-
冯友兰教授谈哲学
-
怀念萧乾先生
-
钱锺书先生和我
-
我所知道的柳无忌教授
-
梅校长一家和我
-
杨振宁和我
-
程抱一和我
-
后记
-
昆明寻梦
-
尾声
展开全部
平行世界,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北大校庆日,正好也借此机会重读了去年过世的许老的名著《永远的西南联大》读下来最大的感触是 —— 居然存在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西南联大,一个是校园外面的战争世界。在真善美的西南联大的平行世界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也爆发了解放战争。这一代人是听着炮火长大的,伴随着战争的硝烟求知、求学,十几年后、几十年后,群星闪耀,每个人都在各自领域成为了民族英雄、脊梁、骄傲。历史的书籍已经翻页,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 许渊冲这种看似张扬的性格也曾惹来非议,他被批评为自负和狂妄,但他说自己是 “狂而不妄”,还说 “自豪使人进步,自卑使人退步”。而真正熟悉他的人,比如他的老师钱锺书、他的同学杨振宁,都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粒沙中见世界
每日一书:《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本书精选毕业于联大的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本书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缅怀许老。中国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振宁在香港《今日东方》创刊号上说:“我那时在西南联大本科所学到的东西及后来两年硕士所学到的东西,比起同时美国最好的大学,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是说,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学了。联大为什么可以和哈佛一样,造就这么多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呢?哈佛的格言是 “来为求知,去为服务”。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的名言却是:“大学贵在大师而不在大楼。” 联大校歌更说明:“中兴业,须人杰。” 由此可见哈佛要培养的是能服务挣钱的知识分子,联大要造就的却是能振兴中华的国家精英,而培养精英则需要大师。联大的大师首先有清华四大院长:那就是提出四种境界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自然境界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的人民,功利境界如《孟子见梁惠王》中 “言利” 的惠王,道德境界如 “言仁义” 的孟子,天地境界如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孔子);发挥 “边际效用” 经济原则,到了上课分秒不差地步的法学院院长陈岱孙(只有一次下课时没响铃,原因是铃响晚了);做 X 射线试验帮助康普顿教授获得 192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学院院长吴有训(他讲课生动有趣,用不倒翁来说明力学问题);中国第一个科学博士,对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做出贡献的工学院院长顾毓琇(他还是世界少有的文理大师,1976 年当选世界桂冠诗人)。这四位院长起了带头作用,于是联大大师就风起云涌了。文学院历史系的大师首先是陈寅恪,他提出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代表了联大一代大师的品格。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一粒沙中见世界。本书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梁启超讲杜甫《石壕吏》时说:诗写得越真就越美,说明真即是美的道理。真或现实是平凡的,美却并不平凡。真加真如能等于美,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鲁迅的学生魏建功讲《狂人日记》,还有罗常培、唐兰等教授也都各展所长,学生大饱耳福。联大翻译最出名的是潘家洵教授。他在讲大一英文时用的是翻译法,最受学生欢迎,不但教室内座无虚席,门口、窗口都挤满了旁听生,下课铃响了还依依不舍;但他在外文系没开翻译课,而是讲语音学。一次,陈纳德将军写了一份英文战报,要机要秘书室译成中文,呈报蒋介石和宋美龄秘书长。林秘书要我加夜班译好战报,第二天派专机送去重庆。他还说,如果因公耽误了私事,可以派公车弥补。这样体贴入微,实在令人难忘。译文虽然把四行诗译成五行,每行六七个音节不等,如以音美、形美而论,都有问题,但是读来朗朗上口,比我译成四行、每行六个音节的译文,反而显得别有风味。现在把我的译文也录于此,可以比较形似和形美的差别。You come from native place.What happened there you know.Did mume blossoms in faceOf my gauze window blow?“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句话可能总结了我的一生,“学” 就是得到知识,“习” 就是付诸实践,学习得到了知识,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站得住的,那不是持久的乐趣吗?联大时期,主要是学习阶段,毕业之后,主要就是实践阶段了。一个人可以吃三碗饭,只吃一碗半,大家就说他 “中”,其实要吃三碗才算 “中”;“中” 就是恰好的分量:四碗太多,两碗太少。“和” 与 “同” 的分别是:“同” 中无 “异”,“和” 中却有 “异”。使每件事物成为恰好的分量就是 “和”。这就是 “中和” 原理。辩证法的由量变到质变是 “中”,由矛盾到统一是 “和”。应用到个人修养方面:生理上吃饭、喝水、睡觉等得到恰好的分量,就是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上各种欲望满足到恰好的分量,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应用到社会方面:政治家、军人、教师等各种人要求权利不太过,要尽责任不太少,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应用到政治制度方面,民主政治最接近 “中和”。我把 “中和原理” 应用到自己身上,感到得益不浅。我从前曾以为做事做到一半就是中庸,听了冯先生的讲演,我才明白 “中和之道” 是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对形成我的人生观颇有影响。过去的八十八年,如果按照地区来划分,可以写成《浮生九歌》。1. 南昌之歌(1921—1938),歌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 昆明之歌(1938—1947):“滇池金波荡漾,西山白云苍苍。”3. 南京之歌(1947—1948):“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4. 巴黎之歌(1948—1950):“香榭丽舍林荫道,莱茵河上云影流。”5. 北京一歌(1950—1960):“千里冰封,万里雪飘。”6. 塞外之歌(1960—197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7. 洛阳之歌(1972—1983):“惆怅阶前红牡丹,夜惜衰红把火看。”8. 北京二歌(198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9. 纽约之歌(2006):“愿借诗词双飞翼,吹绿万里纽约城。” 概括起来,大约可以说: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这就是说,1950 年以前基本上是学习继承时期,同时注意前人的弱点,准备超越。1980 年以前是改造时期。1980 年以后才开始了我的超越时期,外译中超越了中国翻译家,中译外则成了 “诗译英法唯一人”,译论也是一样。
- 查看全部57条书评
出版方
时代华语国际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2月,以图书策划、发行为主业,拥有高端时政、大众学术、经管励志、文学文艺、时尚生活、心理自助、人物传记、少儿等八大版块的综合性产品结构,成为产品结构最完整的民营出版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