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古代近东文明为背景,探讨了以色列社会中建立秩序的历史轨迹,并讨论了宗教信仰在以色列人社会存在经验中的作用。

内容简介

沃格林的鸿篇巨著《秩序与历史》力图在历史的长流中见出人类用以规范他们个人和社会生存之秩序的符号形式。

《以色列与启示》作为这套五卷本丛书的开篇之作,首先考察了由宇宙论秩序所规范的古代近东诸文明,其目的是为了反衬和突显以色列的历史秩序所实现的“存在中的飞跃”。

在以色列,历史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以色列通过一种对神的集体性回应行动而造就了自身,并把自己的过去解释为一系列的成功与失败,这些成败根据存在的超越秩序(被启示的)就可以得到理解。

沃格林用他的符号形式哲学对《旧约全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圣经文本被看作普遍的存在戏剧的一部分,圣经叙事也被视为清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秩序经验的符号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的话
  • 编者导言
  • 序言
  • 致谢
  • 详细目录
  • 导论:秩序的符号化
  • 第一部分 古代近东的宇宙论秩序
  • 第一章 美索不达米亚
  • 第一节 神的创造与人的领地
  • 第二节 政治秩序的符号化
  • 第三节 宇宙秩序的符号化
  • 第二章 阿契明帝国
  • 第三章 埃及
  • 第一节 文明进程的结构
  • 第二节 宇宙论形式
  • 第三节 经验的动态变化
  • 第二部分 以色列的历史秩序
  • 第四章 以色列与历史
  • 第五章 意义的显露
  • 第六章 史学著作
  • 第一节 叙事的资料来源
  • 第二节 史学符号
  • 第三节 史学的动机
  • 第三部分 历史与符号的轨迹
  • 第七章 从宗族社会到王权统治
  • 第一节 亚伯兰的故事
  • 第二节 底波拉之歌
  • 第三节 基甸的王权统治
  • 第八章 为帝国而奋斗
  • 第一节 耶和华崇拜的范围
  • 第二节 扫罗的王权统治
  • 第三节 大卫的兴起
  • 第九章 世俗事业的巅峰
  • 第一节 大卫帝国
  • 第二节 大卫—拔示巴的故事
  • 第三节 大卫的王权统治
  • 第四节 大卫与耶路撒冷
  • 第五节 帝国诗篇
  • 第六节 帝国符号体系
  • 第十章 以色列世俗生存的终结
  • 第一节 分裂的王国
  • 第二节 实际的历史形势
  • 第三节 《约书》
  • 第四节 先知以利亚
  • 第四部分 摩西与先知
  • 第十一章 申命律法
  • 第十二章 摩西
  • 第一节 各种资料来源的性质
  • 第二节 神的儿子
  • 第三节 神
  • 第四节 新的神意安排
  • 第十三章 先知
  • 第一节 先知的努力
  • 第二节 问题的展开
  • 第三节 受难的仆人
  • 《圣经》文献索引
  • 索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太绕 太啰嗦

    这本书读起来很绕,因为作者埃里克。沃格林在政治上的核心概念中,采用了一些与我们的通常理解有所不同的用法,这对于想准确理解其意的读者造成了困难。沃格林在秩序上的设定,有着四种不同层级的存在,1. 个人–2. 个人组成的社会–3. 不同社会所存在其上的世界–4. 创造和统治世界的神。且低层级的存在,需要依附与更高层级存在着某种 “依附” 的形式,否则就会造成自身的毁灭 (作为一种秩序的崩溃:个人的死亡、王朝的覆灭、世界的毁灭...... 等等)。由于与层级秩存在着 “依附” 的重要性,人们采取符号化 (图腾) 的方式来依此寄托、认识更高层级的存在 (用神话认识神,用社会秩序认识社会),并且在一种符号化遇到困难的时候分殊出不同的符号。而这套《秩序与历史》系列就是沃格林在展现不同的符号化以及他们带来的秩序。在沃格林所倡导的新政治科学中,"寻求秩序" 是其理论工作的目标,而 "秩序" 既意味着人所经验到的实在的结构,又指人与该结构保持着协调关系之时的那种生存状态。寻求秩序的工作经由对 "经验" 和 "符号" 的分析而展开。在沃格林那里,"经验" 指的是人对存在及其秩序的经验,其中不仅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有关外在事物、经由感官获得的经验,而且包括那些只能通过一定的凝思才能有所认识的超越经验。在这本《以色列与启示》中,沃格林提到了两种秩序,一种是以古埃及,古巴比伦为代表的宇宙论秩序,另一种是着重介绍的以以色列选民为代表的历史秩序。为了看懂这段,我还在网上查看了许多关于古代埃及和亚述历史学的相关知识。这古代的以色列,跟如今的以色列完全是两码子事啊。沃格林在将当初的以色列联系到帝国的建立与宇宙论符号,且各个先知如何处理与王国的矛盾时,用了大量的篇幅。我常常在看了十几分钟后,突然搞不懂沃格林所说的重点是啥。在如何使基督教与犹太教接轨,尤其是以赛亚和耶利米如何逐渐改变了这一秩序,沃格林在此用了超级长的篇幅,加上翻译中大量使用超长句,提升了语句的复杂度,增添了阅读中不必要的注意力消耗,简直令我抓狂。其实整体概论起来很简单,我就用中国古代来做比喻。在中国,周朝于战国时期解体,而这个动荡时代后来又让位于秦汉两朝的大一统帝国。因此,这种制度进程类似于埃及的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以及随后的帝国重组的次序。纵贯这一进程,直到公元 1912 年时的中国历史,宇宙论的符号体系 (天子) 一直都未被打破。因此,在中国和埃及,“静态的” 宇宙论形式都盛行了大约三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天子对应于法老,都是作为宇宙 (神) 秩序与社会之间的中介。这种类似在中国的动荡时代,某些流派的道家学说中出现了类似于琴师之歌的经验和模式。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纷纷出现后,中华文明中的君权神授模式 (一种宇宙论秩序观) 开始产生了裂痕。尽管这种决裂不像同时代的希腊哲学那么深刻,但它却具有重要的制度性影响,这是埃及无法媲美的。对于这种需要透过天子 (代理人) 而得以维持的宇宙秩序论的幻灭,作者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阐释。其实简单的说,就是天子的神圣性开始崩解。『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各种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开始成为天子的竞争者。但是在分出胜负后,竞争胜利者又会开始努力修复天子的神圣性。藉由秩序层级的破坏,完成阶级的跃升,再回头来修复秩序层级之壁。历史,就是不断如此往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旧约圣经,古以色列思想文化的可以读。

      我竟然将这本书啃下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