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向燕南关于史学理论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之一。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
  • 一、 关于太武灭佛原因的两种观点及分析
  • (一)太武与佛道之关系
  • (二)崔浩与佛道二教之关系
  • (三)寇谦之与佛道二教之关系
  • 二、 太武第一次灭佛原因考
  • 三、 太武第二次灭佛原因考
  • 战国末期新道家的历史思想
  • 《史记》编纂体例之数的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司马迁的知识背景、思想世界与古代神秘数字
  • 三、 《史记》体例之数的意义蠡测
  • 论匡正汉主是班固撰述《汉书·五行志》的政治目的
  • 从“荣经陋史”到“六经皆史”:宋明经史关系说的演化及意义之探讨
  • 从国家职能看明清官修史学
  • 一、 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与明清国家制度建设
  • 二、 大规模官修史籍活动与国家统治职能的实施
  • 三、 明清官修史籍活动与封建国家职能关系的两面性
  • 明至清前期海外关系的变化与史学
  • 一、 “宣布纶音往夷域”
  • 二、 海防·商贸·中西文化交流
  • 三、 倒退的海外关系在史学中的反映
  • 论明代经济史撰述的突出发展
  • 一、 明代经济史撰述的突出发展
  • 二、 明代经济史撰述体现的时代特征
  • 三、 明代经济史撰述与实学思潮
  • 四、 结语
  • 从“主于道”到“主于事”:晚明经世史学的实学取向及局限
  • 一、 晚明实学思潮并非是对心学的反动
  • 二、 晚明经世史学撰述的实学转向
  • 三、 晚明经世史学反映的实学思想
  • 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张扬与史学评论
  • 一、 “此窍一凿,混沌遂亡”——王学的思想解放意义
  • 二、 “本自心师,非劳旁启”——晚明史评自我意识的张扬
  • 三、 “是非无定质”与“执一便是害道”——晚明史评的理性精神
  • 引领历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统论及其史学影响
  • “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唐顺之之实学及其转向的思想史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唐顺之的实学特点及其“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说的提出
  • 三、 “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说及唐顺之后来思想之转向的思想史意义
  • 薛应旂的理学特点与史学思想
  • 一、 “所见出入朱陆之间”的理学特点
  • 二、 “经史一也”与折衷汉宋
  • 三、 理学化的史学鉴戒思想
  • 四、 彰往察来与“时”“势”
  • 王圻纂著考
  • 一、 经部
  • 二、 史部
  • 三、 子部
  • 四、 集部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与史学发展的新境界
  • 一、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
  • 二、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学术特点
  • 三、 新社会科学运动影响下的史学发展新境界
  •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一、 陶希圣与《食货》半月刊的创办
  • 二、 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
  • 三、 会通史料与理论——《食货》成功的重要原因
  • 四、 余论
  • 试析陈寅恪晚年“著书唯剩颂红妆”之因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阐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三、 移情以忘现实之痛苦
  • 道与势:传统史权与君权的紧张
  • 一、 早期史官的文化形态与史权观念的发生
  • 二、 “官师合一”格局的变动与士大夫持史弘道之意识
  • 三、 道与势——史权与君权的紧张
  • 早期史官的制度形态与中国历史编纂致用传统的生成
  • 从“是/应该”问题看传统史学理论中的现代因素
  • 一、 “是/应该”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的提出
  • 二、 “是/应该”问题在西方史学理论中呈显的紧张与现代学者弥合的努力
  • 三、 “合于理”与“本于情”的辩证统一——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中的现代因素
  • 后现代理论视域下的问题意识与史学史的重写
  • 为史学求善而辩
  • 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的思考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宝电子书|历史如果是故事,史学就是如何对待原生家庭的故事

    “三武一宗” 的太武帝灭佛是本书的开始,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这个故事里的隐秘主角其实是一个叫寇谦之的长安道士,以及他如何处理同北魏皇帝与权臣关系的故事。是的,历史在每个人的观念里,绝大多数时候就是一段又一段故事。只不过,历史故事的用途显然比普通故事 “更有用”,比如,历史可以左右一个民族和国家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传统,也可以解释何为 “正义” 何为 “公义”。历史教科书之所以特别值得重视,其原因就在于此。本书虽然讲了许多故事,却反复强调了作者的同一个观点,即史学来自何处?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人或许会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学术毫无价值,但是,想想今天的人们特别爱用 “原生家庭” 为自己行为找借口,恐怕不知道关于史学的问题其实也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本书里有许多与大众习以为常的故事有关的故事,比如 (北) 天师道、司马迁写史记、班固写汉书、四书五经的另一面、宋明理学等等等等。其中,大比例的篇幅与 “道” 有关,既包括道家也包括道教,还包括了儒家世界最爱使用的形而上学的 “道” 字。或许,在作者看来,“史学来自何处”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 “非常道” 的问题,它关系到自古以来如何看待历史就等于看清了一个王朝气运之 “道” 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来说,本书作者真地在给我们解释华夏原生家庭的种种。这本书真好。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