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普利策奖获得者告诉你食品公司是如何利用盐、糖、脂肪来诱惑我们的。

内容简介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33磅奶酪、70磅糖,8500克盐,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这些物质并非来自餐桌上的调料瓶,而是年销量高达一万亿美元的加工食品的“贡献”。

在《盐糖脂》中,普利策奖获得者、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揭开了背后的故事。莫斯在书中聚焦卡夫、可口可乐、方便午餐盒、菲多利、雀巢、奥利奥、可沛利等食品,考证细致精确、令人瞠目,语言犀利有力、振聋发聩。他带读者来到科学家计算含糖饮料“满足点”的实验室,揭露烟草公司内部手册上的营销手段,走访业内人士挖掘惊人内幕。深陷盐糖脂之中不可自拔的绝不仅仅有上百万的“瘾君子们”,还有兜售叫卖的公司和企业。

读过这本书后,你眼中的营养标签将不再只是标签而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公司之宝
  • 第一章 开发儿童的生物学
  • 第二章 如何才能让人渴求?
  • 第三章 大写字母“C”的便利
  • 第四章 到底是谷物还是糖?
  • 第五章 我想经常看到运尸袋
  • 第六章 果香风暴
  • 第七章 蜜糖般黏稠的口感
  • 第八章 液体黄金
  • 第九章 午餐时间你说了算
  • 第十章 政府传递的信息
  • 第十一章 无糖、无脂肪、无买卖
  • 第十二章 人们热爱盐
  • 第十三章 消费者渴求同样绝妙的咸味
  • 第十四章 我对公众深感抱歉
  • 后记 我们为廉价食品而着迷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腦與身體的雙面刃

    本書聚焦食品行業背後的力量,闡述食品巨頭通過添加鹽、糖和脂肪讓我們無法抵抗加工食物的強大魅力。書中還從社會學、心理學和市場行銷的角度,揭秘加工食品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知道:管不住嘴,可能真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錯 (當然這看起來很像自我安慰的藉口)。本書首先揭露了一個事實:加工食品已經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他們用鹽、糖和脂肪誘惑我們,讓消費者們大量購買他們的產品。為什麼鹽、糖和脂肪有這麼大的誘惑力?糖是令人產生興奮感的原始動力;脂肪是食物的麻醉劑,誘使著人們進食過量;鹽則可以掩蓋食物中不好的味道。為了讓這些充滿鹽糖脂的食物更好的誘惑我們,加工食品廠商做出了很多行銷努力。其中一些行業還能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對抗加工食品的聲音卻過於微弱,總是被掩蓋。不過,普通人還是有可能抵禦不健康的加工食品的誘惑的,選擇的權力始終屬於我們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揭开行业内幕,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如果你曾对着薯片、比萨等垃圾食品欲罢不能,如果你因为不能成功减重而觉得是运动量不够,又或者是自责自控力不足,你会发现,这事儿可能还真不怪你。根据相关研究,习惯了吃加工食品的人想戒掉零食,就跟戒毒的难度差不多。加工食品为了让食品更好吃,人们会添加人工甜味剂;为了让食品保存的时间更长,人们就会添加防腐剂。像是饼干、方便面、薯片,它们都是加工食品。美国食品巨头为美国肥胖人群大幅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会沉迷于加工食品食品能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让人上瘾。研究发现味道最能刺激消费者购买,只要提升风味,购买量就会上升。糖 (甜味) 人类对甜味非常敏感。人类口腔的所有部位都嗜甜如命。大脑对糖的反应和对可卡因的反应一样,能带给人兴奋感和愉悦。在巨大利益驱使下,食品商喜欢往食物中添加更多糖分,糖不仅能直接吸引食物消费者,还能让他们吃得更多,帮商家卖出更多商品。大量实验发现人类甜度存在极乐点,如果甜度超过了这个极乐点,人反而会感觉很腻,表现出来影响食品的销量。相比之下孩子更难克制甜味的诱惑,往往小时候过度吃甜食,在长大之后,也会更爱甜食,一生都无法摆脱对加工食品的渴望。食品商为达目的,在零食里往往都会添加更多的糖分。脂肪是一种麻醉剂,可以屏蔽食物里不好的味道,让食物的口感变得更柔和。食品商往往多加一点点糖,这样多脂奶油会更美味。脂肪隐藏得很深,饼干、薯片、蛋糕和派中,包括士力架和 MM 豆,都是脂肪在输出一多半的卡路里。更糟的是脂肪可以促进进食食欲,在对大脑的麻醉作用下,人们完全停不下来。脂肪没有 “极乐点”,食物里的脂肪含量越高,消费者的味蕾就越喜欢。盐咸味也会引发大脑的快感中枢。由于钠的影响,摄入大量盐容易引起高血压。盐罐对摄入钠的贡献大约只有 6%,而超过四分之三的盐分摄入都来自加工食品。如番茄酱、比萨和速溶蔬菜汤里都含有大量的盐现实的情况是,美国人每天摄入的盐,要比人体需要的高出十倍乃至二十倍。盐能用来掩盖食物里不好的味道。处理这种怪味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入盐。市场结果面对超市里激烈的竞争,食品商们不得不保持低成本和高吸引力的风味,而保证味觉吸引力最容易的做法,就是不断加大盐糖脂的剂量、不断加强刺激。我们如何不知不觉吃了更多加工食品可口可乐就投放了大量针对年轻人的广告,极大带动了汽水消费。而汽水含糖量很高,又有大包装,是引起肥胖病最重要的原因。有些食品商就做绑定健康的形象营销。如果汁饮料,但很多果味汽水根本不含水果,一瓶里只有两汤勺,还不到配方的 5%。在给水果去皮中就去除了水果里大部分的有益纤维和维生素;再从果肉中提取果汁,又会让水果失去更多的纤维。他们还要添加去除苦味的化合物,蒸发掉果汁中的水分,浓缩果汁其实只是糖的另一种形式 (心里安慰)。他们为了让自己家的产品销量更好,食品商甚至会赞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研究。为什么我们不改变现状卡夫特地成立了健康和营销专家小组,研制更健康的产品。他们尝试往里面加入健康的搭配,比如新鲜胡萝卜,还推出过低脂配方的午餐。结果是并没达到卡夫公司想看到的效果。新鲜的果蔬实在难以保存,低脂配方的午餐口味没那么好。这些健康食品因为销量惨淡,很快就停止生产了。所以公司内部对这项工作有疑惑,觉得这种做法影响了食品的销售。金主们非常看重企业现金流,不允许企业利润下滑。食品生产商们也不想冒着触怒金主的危险自我改革。想要改变现状单靠企业是无法做到的。自 1980 年代以来,芬兰通过公共教育,食品改革使芬兰人均盐消耗量降低了 1/3。他们受到政策保护,为了卖出更多乳制品,美国政府就一直鼓励公众消费乳制品,比如牛奶和奶酪的消费,而对乳制品可能造成肥胖的危险却一笔带过。在游说下,美国农业部一直都帮着加工商说话。却隐藏了奶酪和红肉容易引起胆固醇过高、糖尿病的危险。而对抗加工食品的声音却过于微弱,总是被掩盖。过去的三十年,美国联邦政府免除了食物中糖的最高限量,也不强制要求生产厂家公布产品的含糖量。食物是有阶层的可口可乐和卡夫的高管们,吃东西都非常注意,都会尽量避免吃下自己公司生产的食品和饮料,而是维持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如毒品贩子都遵循着一个潜原则 —— 自己绝不吸食毒品。因为健康食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获得难度很大,所以越底层的人,越容易依恋加工食品提供的味蕾快感。普通人的我们应对人对盐的渴望可以很容易地逆转。只要进行低盐饮食一段时间,人们口腔味蕾就可以重新恢复敏感。不过,普通人还是有可能抵御不健康的加工食品的诱惑的,选择的权力始终属于我们自己。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食品版 无间道

        这是一本大开火力、对食品工业和美国政府进行猛烈抨击的书,主要揭露美国各大食品巨头,在华尔街的鞭策驱使下,为谋利、销售增长而利用人类的喜欢吃糖、喜欢脂肪和盐的能掩盖其他味道的特性,不顾消费者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的各种直接风险,往各种加工食品、方便食品、零食里超量加入糖、脂肪和盐的历史及现状。而作为监管部门的美国农业部和 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很多时候也与这些商人一丘之貉,助纣为虐,被各种游说者影响和利用,无视消费者的权益。曾任职华盛顿日报、纽约时报记者并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作者文笔不错,用讲故事的生动形式把 Kellogg 公司(中文翻译成家乐氏)、可口可乐、乐氏薯片公司等等现代快消食品背后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出来,全书 14 章,脉络清晰,论据充分,可信性强。可惜中文翻译和编辑差强人意,错别字不少,有些地方直接影响原文的理解,这是不可原谅的;有些注释在正文中被重复,可以说是责任编辑的灾难。(说实话,如果我是译者,把中文名翻译成 “盐脂糖”,读起来谐音,有点文学意境,可能更能吸引一些眼球。)讽刺的是,书中讲到了不少对加工食品工业作出过重大发明的一些人的故事,这些人在大食品企业任职时,创造出了一些革命性的加工食品产品,高糖、多盐、多脂肪,而退休后,这些人大部分都开始猛烈攻击加工食品工业。真是贼喊捉贼。不过归根结底,立场的转变,都是为了谋生吧。书里也披露,这些大的食品公司的高管们,几乎从来不吃他们卖的东西:只吃天然未加工的食品,身材保持的很好。关于食品工业的另外一个哲学悖论思考是,它们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它们发明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受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只有人们爱吃爱喝的东西才能畅销。喜欢能量是 DNA 复制和保存自己的需求和天性。当然,人可能同样无法抵御毒品的诱惑,这绝不意味着食品巨头可以垄断、操纵人们的消费口味让人上瘾,为中饱私囊而降低成本、给我们吃垃圾、大便。毕竟,还是那句老话:人性不能考验。

          1
          1
        • 查看全部21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