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新文科的理念下,从多维考察、经典新释、跨界关怀、现实关照、纵横考论、理论审视、彼域探究、交叉融合和个案聚焦九个方面对美国文学进行专题讲解。

内容简介

书中重在依据原典,探讨当下问题,为理解美国文学特别是美国小说的艺术特点、主题意蕴、美学风格、社会关怀及其摆脱英国文学桎梏并稳步走向独立自立的因素提供参照,同时为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思考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问题提供参考。

此书的另一个主旨,是与读者交流读书心得,沟通学术论文写法,研究学术路径,探讨新文科语境下共同关心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序 新文科语境呼唤跨域融合和有我之境
  • 一、文学经典的走进和走出
  • 二、文学作品的横向比较
  • 三、文学研究应有的高度
  • 四、文学观察的跨学科视野
  • 五、外国文学诠释的源头活水
  • 六、文学批评的有我之境
  • 七、外国文学的中国视角
  • 专题一 多维考察
  • 美国小说的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 一、美国小说本土化研究在中国——从学术专著到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 二、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四个阶段——从亦步亦趋到实现独立
  • 三、美国小说本土化的本土谱系——从印第安到清教,从语言到乡土
  • 四、美国小说本土化的族裔谱系——从非洲裔和犹太裔,到亚裔和拉美裔
  • 五、美国小说本土化的文本外谱系——从后现代和大众文化,到生态和政治
  • 美国小说的文化消费与大众想象
  • 一、美国小说创作的市场导向
  • 二、美国小说创作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
  • 三、美国消费文化与美国小说的人文思潮
  • 结语
  • 文学批评的生态愿景和环境正义
  • 一、环境意识与文学文本
  • 二、地方意识与文化内涵
  • 三、从性别视角看环境批评
  • 专题二 经典新释
  • 论海明威小说的美学创造
  • 一、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二、隐身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三、简约法:唯铺陈之务去
  • 论爱伦·坡的效果美学
  • 一、激荡心灵,使读者诚服
  • 二、不断创新,制造惊与奇
  • 三、重视效果,营造美学
  • 四、精确推理,形式与内容并重
  • 论福克纳的焦虑写作
  • 一、从童稚到弱冠
  • 二、从成人到老年
  • 三、从个体到人类
  • 专题三 跨界关怀
  • 《小城畸人》的经济伦理
  • 一、经济:历史的印记
  • 二、经济:碰撞的焦点
  • 三、经济:艺术的沉思
  • 《嘉莉妹妹》的城市移民
  • 一、工业发展,女性受物欲驱使
  • 二、信仰崩塌,女性迷失自我
  • 三、商品经济,两性关系恶化
  • 《一只白苍鹭》的和谐理念
  • 一、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理想模式
  • 二、损毁自然:人类的一条不归之路
  • 三、融入自然——人类的终极出路
  • 专题四 现实观照
  • 美国新华裔小说的回望书写
  • 一、别具一格的中式英语
  • 二、博人眼球的中国题材
  • 三、矛盾纠结的创作心理
  • 爱伦·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
  • 一、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探索
  • 二、对科学与人性关系的反思
  • 三、对社会诸多问题的愿景
  • 爱伦·坡现象中的通俗文化
  • 一、多元因素的汇合
  • 二、大众心理的融通
  • 三、文化工业的青睐
  • 专题五 纵横考论
  • 《熊》的创作流变及福克纳的生态伦理考辨
  • 一、对自然美德的思考
  • 二、对自由灵魂的救赎
  • 三、对理想主义者的讽喻
  • 四、对生态伦理的探求
  • 爱伦·坡的小说和诗歌创作源头考论
  • 一、坡推理小说之源
  • 二、坡哥特小说之源
  • 三、坡诗歌创作之源
  • 《喧哗与骚动》和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考证
  • 一、创作动因中的弗氏思想
  • 二、情节内容里的弗氏思想
  • 三、创作手法上的弗氏概念
  • 专题六 理论审视
  • 自卑情结:福克纳创作的重要动因
  • 一、文化上的自卑
  • 二、形体上的自卑
  • 三、乡下人的自卑
  • 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的女性范式
  • 一、孤芳自赏,走向毁灭
  • 二、无可奈何,甘于堕落
  • 三、男性话语,袒露心迹
  • 原型的暴露:《泄密的心》的一种解读
  • 专题七 彼域探究
  • 美国福克纳研究的垦拓
  • 一、从备受质疑到多方肯定
  • 二、从内部研究到多元发展
  • 三、从平稳发展到寻求突破
  • 美国爱伦·坡研究的走势
  • 一、超越文本:艺术与历史对话
  • 二、跨越学科:文学与文化合流
  • 三、穿越时空:作家与时代并进
  • 美国印度英语文学的研究理路与关注热点
  • 一、在求同中引进
  • 二、在后殖民视域下考量
  • 三、在全球化语境下全面开花
  • 结语
  • 专题八 交叉融合
  • 丹·布朗的“倒悬”写作
  • 一、丹·布朗与“新时代”
  • 二、创作之旅及其创作素材
  • 三、丹·布朗的雅与俗
  • 丹·布朗创作的空前成功
  • 一、对传统文化的解构
  • 二、对当下人文的关怀
  • 三、对审美情趣的融通
  • 丹·布朗小说的伦理抉择
  • 一、唯读者马首是瞻的伦理指向
  • 二、“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书写
  • 三、聚焦现世冲突的伦理关怀
  • 丹·布朗小说在中国的影响
  • 一、“文化悬疑”影响下的中国本土文学创作
  • 二、多元批评视野中的丹·布朗式文化内涵
  • 三、比较研究关照下的中国文化走出
  • 余论
  • 丹·布朗教给我们的东西
  • 专题九 个案聚焦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把解读美国文学的钥匙
  • 一、香自苦寒的蓬蒿人
  • 二、空前绝后的故事体
  • 三、独树一帜的美国风
  • 四、不同凡响的连理枝
  • 《失落的秘符》:寻觅失落的寓意
  • 《地狱》:伦理之思与善恶之辩
  • 附录一 学者评朱振武的外国文学研究著作
  • 陈后亮评《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 一、美国小说从何而来:多元谱系的新视野
  • 二、多元谱系的本土化进程
  • 三、历史生成中的美国小说
  • 高静评《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 一、纵着剖,横着切
  • 二、立体辩,多维析
  • 三、既在此山中,又在此山外
  • 蓝云春评《美国小说:本土进程与多元谱系》
  • 一、独特的研究范式:宏大视野和文本深耕
  • 二、高度的学术自觉:创新意识和人文关怀
  • 三、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视角和中西对话
  • 綦亮评《丹·布朗现象诠释》
  • 一、精心梳理布朗的接受和研究史
  • 二、深入挖掘布朗创作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 三、处处彰显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芯”
  • 张毅评《丹·布朗现象诠释》
  • 一、有了通俗文学,才有经典文学
  • 二、懂了中国文学,才懂外国文学
  • 三、有了本土视角,才能形成触角
  • 虞建华评《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 周敏评《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 李萌羽评《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 一、福克纳创作范式研究的独创性建构
  • 二、福克纳创作思想嬗变研究的新突破
  • 三、史学视野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自觉
  • 刘略昌评《福克纳的创作流变及其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
  • 一、深入的理论思考: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
  • 二、独立的批评意识:文本选择和中国视角
  • 三、深度的现实关怀:文化自觉与学者情怀
  • 刘建军评《爱伦·坡研究》
  • 盛宁评《爱伦·坡研究》
  • 杨金才评《爱伦·坡研究》
  • 綦亮评《爱伦·坡研究》
  • 一、求批评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 二、美学品格和主体意识的彰显
  • 三、文化诗学层面上的重构经典
  • 虞建华评《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
  • 虞建华评《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
  • 附录二 朱振武谈学术研究和外语专业建设
  • 对话西方,而不是拾人牙慧——访丹·布朗翻译及研究专家朱振武教授
  • “外语”专业何以“沉沦”到这般模样?
  • 一、“外语”专业怎么就被看作是单一学外语的了?
  • 二、理工科到底怎么就高于文科了?
  • 三、高校领导到底是怎么了?
  • 四、外语学人到底是怎么了?
  • 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报纸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电子、网上文献
  • 跋 我来到上海师大之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