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看儒、墨、道三派的环保观,如何应对文明发展、古人眼中的人类的明天。

内容简介

今天人们定难想象,上古时代,黄土高原曾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荒漠化源于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始于大量砍伐森林。在三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文字出现不久,城市建设方兴未艾,面对飞速发展的文明,古老的巫术与神灵失去力量,古代思想家忧喜参半,纷纷设想人类的明天。

儒家相信天地自有能力供养人类,鼓励人们在吃穿用度的每一个方面彰显阶级差别,是为礼;墨家相信节约是解决资源短缺的方法,谴责奢靡浪费和不义之战;而道家探索天地、自然规律,看到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提倡“小国寡民”。此后,儒家成为官学,墨家销声匿迹,道家则以其形而上的特性演化为宗教、哲学,成为中国人替代性想象的源泉。

如何应对文明发展——正是围绕着这个问题,诸子百家建构起各自的理论体系。自然与文明的冲突逼迫人类反思,在希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先人的遗产中发现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
  • 图版一览
  • 序言
  • 一、黄河文明与自然破坏
  • 二、城市国家的建设
  • 三、流域的沙漠化与诸子百家的文明观
  • 四、本书的构成
  • 第一章 文明以前的环境问题——弱小的人类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 一、压倒性的自然威胁
  • 二、“圣人”创造文明
  • 三、大洪水与治水事业
  • 四、禹的治水传说
  • 五、《容成氏》中的大禹治水事业
  • 第二章 文明出现的记忆——文字的发明
  • 一、文字的发明
  • 二、鬼是什么?
  • 三、鬼神的代表性事例
  • 四、万人畏惧的神秘对象
  • 五、不确定性与咒术性——声音语言的特点
  • 六、从确定性与普遍性到统治技术——文字语言的特色
  • 七、基于语言的命名与分类
  • 八、文明发展的旗手,社会秩序的宪兵
  • 九、“文”“字”“名”的原意
  • 十、文字发明后鬼神为何哭泣?
  • 十一、黄河文明的不吉之翳
  • 第三章 儒家对文明的全面肯定——孔子、孟子、荀子
  • 一、王者的言说乃唯一权威
  • 二、孔子学派的登场
  • 三、何为礼学
  • 四、遭遇挫折的孔子王朝
  • 五、社会秩序的固化
  • 六、纹饰的作用
  • 七、否定墨家的节俭主义
  • 八、荀子“天人之分”的思想
  • 九、财富的消耗量与人的社会地位成正比
  • 第四章 墨家倡导之节约型文明社会——墨子
  • 一、墨子的教育方针
  • 二、墨家集团的领袖——钜子
  • 三、墨子的思想——“十论”
  • 四、墨子学派
  • 五、战国时代的墨者
  • 六、战国末期的墨者生态
  • 七、钜子权威的绝对化
  • 八、墨家集团的质的变化与发展
  • 九、墨家的分裂与灭亡
  • 十、墨家的人类观
  • 十一、提议增产实用性财富
  • 十二、批评厚葬、久丧之习俗
  • 十三、与儒家的论战
  • 十四、否定音乐,视其为罪恶
  • 十五、承认音乐意义的儒家
  • 十六、关于宿命论
  • 十七、围绕立身出世
  • 第五章 道家对文明的批判——老子、庄子
  • 一、古代天道思想——道家的渊源
  • 二、《老子》思想的形成
  • 三、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阶段
  • 四、庄子的思想
  • 五、对自然界的强烈关心
  • 六、文明破坏了自然的秩序
  • 七、悲惨的野生动物成为家畜
  • 八、文明与人
  • 九、对文明的未来的警告
  • 十、《老子》的文明批判
  • 十一、偏离人类本来的样子
  • 十二、“小国寡民”的理想
  • 十三、乌托邦的精神
  • 十四、其他思想家的文明观
  • 结语
  • 一、文明与文化
  • 二、西欧近代文明的优越与自然破坏
  • 三、儒家、墨家、道家的文明观
  • 四、古代中国文明观的现代意义
  • 年代简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