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讨论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建构辩证的交往批判理论。

内容简介

作者采用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广泛吸收现代西方心理学、符号学、文艺批评和文化唯物主义等辩证的社会批判理论方法,重新挖掘和吸收卢卡奇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的社会批判理论和交往批判理论的积极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
  • 作者简介
  • 总序
  • 前言
  • 1 导论
  • 1.1 什么是批判理论
  • 1.2 批判理论与卡尔·马克思
  • 1.3 法兰克福学派
  • 1.4 与法兰克福学派相联系的其他批判理论
  • 1.5 法兰克福学派和海德格尔的哲学
  • 1.6 本书的章节
  • 2 作为交往学者的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文化和数字劳动
  • 2.1 引言
  • 2.2 工作和交往
  • 2.3 劳动和意识形态
  • 2.4 结论
  • 3 阿多诺和知识批判理论
  • 3.1 引言
  • 3.2 阿多诺——媒体悲观主义者?
  • 3.3 卢卡奇和阿多诺:艺术和知识的理论
  • 3.4 知识的辩证法
  • 3.5 结论
  • 4 马尔库塞和社交媒体
  • 4.1 引言
  • 4.2 马尔库塞和电子计算机(the computer)
  • 4.3 马尔库塞、黑格尔的辩证法和社交媒体
  • 4.4 马尔库塞和社交媒体上的数字劳动
  • 4.5 马尔库塞、意识形态和社交媒体
  • 4.6 马尔库塞、本质逻辑和社交媒体
  • 4.7 结论
  • 5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霍耐特对卢卡奇的物化和异化理论的阐释
  • 5.1 引言
  • 5.2 卢卡奇的物化和异化理论
  • 5.3 霍耐特在承认批判理论中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解释
  • 5.4 走向作为社会合作理论的道德唯物主义
  • 5.5 媒体、异化和道德
  • 5.6 结论
  • 6 超越哈贝马斯:反思交往批判理论
  • 6.1 引言
  • 6.2 经济还原主义:索恩-雷特尔
  • 6.3 文化还原主义:让·鲍德里亚
  • 6.4 劳动/交往二元论:哈贝马斯
  • 6.5 劳动和交往的辩证法:维果茨基、伏罗希洛夫、罗西-兰迪和威廉斯
  • 6.6 走向辩证的交往批判理论
  • 7 结论
  • 7.1 起点:马克思
  • 7.2 卢卡奇:目的论假设
  • 7.3 阿多诺:知识辩证法
  • 7.4 马尔库塞:元-辩证法和本质的辩证逻辑
  • 7.5 霍耐特:承认批判理论、异化和物化
  • 7.6 超越哈贝马斯的交往批判理论
  • 7.7 走向辩证的交往批判理论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