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诠释艺术品收藏与拍卖行业的改革发展之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反映改革开放年代,在经济、文化双重发展的背景下,上海收藏业和艺术品市场所经历的改革、创新和变迁。

上海在晚清民国形成了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收藏以国藏、国营为主,传统的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曾一度沉寂。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收藏业展现出了更多的内在活力。收藏以及相关的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产业链,它由供给、中介、需求、产品和价格等诸要素组成。

本书从拍卖、艺博会、画廊、古玩城、非公美术馆、非公博物馆、艺术家、收藏家等方面选取了八个典型的事例,分别反映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用一篇反映事物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和相互间逻辑关系的概述将这些案例形成体系。

这些案例,以历史的观点总结经验,既反映我们走过的历程,又给后人以启示。作为历史性贡献和阶段性成果,值得记载并嘉惠后学。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总序一
  • 总序二
  • 第一章 上海艺术品市场概述
  • 一、 晚清民国时期(约1911—1948年)
  • 二、 新中国前30年(1949—1978年)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
  • 四、 艺术家、博物馆及上海艺术品产业
  • 第二章 朵云轩的中华第一槌
  • 一、 朵云轩的历史及其经营特色
  • 二、 朵云轩的中国书画经营基础
  • 三、 朵云轩拍卖的时代背景
  • 四、 朵云轩的第一次拍卖
  • 五、 朵云轩的重要拍卖
  • 六、 朵云轩拍卖的台前幕后
  • 七、 朵云轩拍卖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艺博会时代下的上海艺术博览会
  • 一、 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发展历程与运作模式
  • 二、 上海艺术博览会经济
  • 三、 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品牌延伸
  • 四、 上海艺术博览会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 五、 对上海艺术博览会未来发展的思考
  • 结语
  • 第四章 上海画廊与古玩店的集约化经营
  • 一、 背景与潮流
  • 二、 莫干山路M50艺术园区
  • 三、 田子坊与红坊画廊区
  • 四、 上海市区内古玩城的样本分析
  • 五、 艺术品经营的策略
  • 结语:潜藏的消费趋势
  • 第五章 上海大剧院画廊二十年的经营之道
  • 一、 概况与定位
  • 二、 借艺博会东风起步,进入新兴市场
  • 三、 规范经营,创建经营特色
  • 四、 与艺术博览会携手同行
  • 五、 尊重艺术家原创,成为艺术家助飞的翅膀
  • 六、 多元经营,寻找商机,增加收入
  • 七、 策划参与公共文化艺术项目,推广艺术家,为社会奉献
  • 八、 启示与挑战
  • 第六章 刘益谦、王薇夫妇收藏之旅
  • 一、 半壁江山 往昔辉煌
  • 二、 改革春风 盛世收藏
  • 三、 传承古今 大雅大俗
  • 四、 以商养藏 公益建馆
  • 五、 推动行业 繁荣市场
  • 六、 海派收藏 重铸辉煌
  • 第七章 陈逸飞原创绘画的经济价值
  • 一、 陈逸飞的生平简介和深远影响
  • 二、 陈逸飞的艺术经历和创作系列
  • 三、 陈逸飞艺术品享誉国际的原因和关键
  • 四、 陈逸飞市场行情的拉动效应及经验影响
  • 第八章 海派十大书画家的市场动力
  • 一、 第一位:黄宾虹(1865—1955年)
  • 二、 第二位:陆俨少(1909—1993年)
  • 三、 第三位:吴昌硕(1844—1927年)
  • 四、 第四位:林风眠(1900—1991年)
  • 五、 第五位:潘天寿(1897—1971年)
  • 六、 第六位:谢稚柳(1910—1997年)
  • 七、 第七位:吴湖帆(1894—1968年)
  • 八、 第八位:程十发(1921—2007年)
  • 九、 第九位:任伯年(1840—1895年)
  • 十、 第十位:唐云(1910—1993年)
  • 第九章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创办始末
  • 一、 首届大会的筹备和召开
  • 二、 第二届大会的筹备和召开
  • 三、 第三届大会筹备及召开
  • 四、 第四届大会的筹备和召开
  • 附录
  • 后记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建于2000年12月,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传播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