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601千字
字数
201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是一部浓缩的、亲历的“文坛风云录”。
内容简介
书中作者“回忆与思考”了文坛上一些文人之间的过往、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及事件、文艺方面重大问题讨论的经过。尊重历史、事在求实,真实具体、“原汁原味”是作者写作的主旨。由于作者“长期在中央宣传部工作,直接参与过文艺方面重大问题的讨论,接触到一些值得注意的材料”,故部分回忆文章提供了一些第一手有价值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初进中南海
- 一
- 二
- 三
- 四
- 关于“胡风事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关于“胡风事件”的补充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补记〕
- 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宣传工作会议”(1956年1月—1957年3月)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附〕沈虎根同志来信
- 整风·鸣放·反右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1957年纪事
- 毛泽东春天的三次重要讲话及其修改
- 关于作协的运动及其他
-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邹鲁风谈林希翎
- 在“大跃进”的年代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从纠极“左”到反右倾
- 一
- 二
- 三
- 四
- 周扬谈自己及其他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次全国文代大会前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文艺十条”—“文艺八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所谓“全民文艺社论”和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大连会议·“中间人物”·《刘志丹》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大写十三年”的大争论及其背景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文艺“反修”、毛泽东“十二月批示”和他亲订《毛主席诗词》出版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从“一月会议”到“六月批示”
- 一
- 二
- 三
- “假整风”“假批判”
- 一
- 二
- 三
- 四
- 所谓“阎王殿”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批判《武训传》《清宫秘史》及其他
- 一
- 二
- 三
- 四
- 胡乔木在第二次全国文代大会党员会上传达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周扬报告的意见(附几点说明)
- 理不清的思考
- 一
- 二
- 三
- 〔附〕中央关于加强文艺战线的指示(根据邓小平指示代中央起草,1964年4月14日稿。后来因形势急剧变化,此事未完成)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谈十七年的文艺运动 ——在“中国当代文学讲座”上的讲话(1980年7月)
- 又一次“假批判”·到卫戍区见周扬、林默涵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补记〕
- 筹办刊物,抓创作·批林批孔
- 一
- 二
- 三
- 批《水浒》、批宋江
- 一
- 二
- 三
- 四
- “周扬一案”……
- 一
- 二
- 三
- 四
- “三中全会”前夕的两次文艺会
- 一
- 二
- 三
- 四
- 〔补记〕
- 〔附〕读者来信
- 《天安门诗抄》出版前后
- 一
- 二
- 三
- 四
- 听胡耀邦讲话,请胡耀邦讲话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务虚会上闷雷几声”
- 一
- 二
- 三
- 新的聚会 新的分歧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围绕“人道主义”“异化”的两次大批判
- 一
- 二
- 三
- 四
- 从王震与臧克家的一次通信说起
- 一
- 二
- 三
- 关于首次发表毛泽东致周扬的信
- 一 关于“民族形式”
- 二 关于对鲁迅创作的评价
- 三 关于“民粹主义”
- “我和毛主席” ——周扬“回忆录”的有关材料
- 上篇
- (一)
- (二)
- (三)
- 下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周扬说“三十年代”
- 关于“芸生”的诗
- “国防文学”及其他
- 余波
- 〔附1〕王学文同志谈有关“两个口号”争论的一些情况
- 〔附2〕周立波长子周健明同志来信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