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国汉学家陆威仪以全球史视野书写中国的“黄金时代”。

内容简介

《哈佛中国史3· 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尤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帝国的地理环境
  • 中国古代的心脏地带——关中
  • 东北部、中原和四川
  • 南方
  • 漕运
  • “内部”领域与“外部”领域
  • 第2章 从开国到内乱
  • 唐帝国的巩固
  • 玄宗皇帝的统治和“安史之乱”
  • 唐朝军事制度
  • 中国的中世纪“贵族”
  • 唐朝法律
  • 土地所有制与赋税
  • 第3章 藩镇与专使
  • 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博弈
  • 党争
  • 地方权力的多元化
  • 军事地方主义和新的政治角色
  • 财政地方主义和新的政治角色
  • 第4章 城市生活
  • 长安和洛阳的布局
  • 长安的花街柳巷
  • 花卉热
  • 唐朝城市的商业化
  • 税收与货币
  • 第5章 乡村社会
  • 土地占有的新形态
  • 农业技术
  • 长途贸易和商业化
  • 茶叶和糖
  • 第6章 外部世界
  • 称“天可汗”的唐朝统治者
  • 东亚的出现
  • 国际贸易重组
  • 在唐朝的外国人
  • 被看成异族的佛教徒
  • 第7章 宗族关系
  • 唐代家庭中的妇女
  • 祖先祭祀的变化
  • 唐代大族
  • 大族的终结
  • 第8章 宗教
  • 唐代的道教
  • 道姑和女仙
  • 中国化佛教的出现
  • 国家和地方的儒教礼仪
  • 儒教经典的重新解读
  • 印刷术
  • 第9章 写作
  • 初唐诗的基调和辞藻
  • 盛唐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
  • 不断变化的诗人形象
  • 唐代传奇
  • 散文
  • 结语
  • 致谢
  • 年表和朝代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开始

    哈佛中国史的叙事框架和中国传统史记的帝王编年史不同,从经济,地理,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模式讲述,这样把两千年帝国史看下来,其实每个时期是不同,并逐渐发展,唐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南北民族融合的朝代,隋的大运河解决了北方骑兵护卫下的统治集团供养的问题,关陇集团的府兵纵横天下,开创了盛唐,租庸调的税收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都开创了帝制的新篇章,传统的门第大族被削弱,佛教的传入和诗歌也让文化达到高峰。李世民的弑兄谋位,为继承问题深埋隐患,农耕社会生产和生育率都高于游牧,让南方(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西,秦岭以南的陕西,安徽南部,苏南和浙北)稳步成为经济与人口的中心,可北方的骑兵在军事上对南方碾压,盛唐初期是南方供养北方职业军人,但职业军人的长期供养也导致 “安史之乱”,直到后期黄巢兵变的毁灭,历经 700 年到清朝才完成南北民族的彻底融合,中华大地由于农耕文明的人口发展,让民族融合在汉字文化圈下(儒教)完成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文明。西方历史界和日本知识界一直想用民族来解构。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实话,读完其他的唐朝史后再来读哈佛版时,一股 bbc 阴间滤镜感隐约扑来,因为我们一直很看重的盛唐气象在这本书中根本不是重点,反而是看到一系列大国统治的虚弱疲乏感。但作者更感兴趣的是:隋唐作为连接南北朝 (豪族社会)和宋朝 (平民社会)之间的过渡性朝代,所具有全方位的承前启后作用 —— 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文学的…… 可以说,与其说中华帝国的大变革发生于唐宋之间,不如说唐朝的历史就是这变革过程本身。对这个变革过程的全方位分析成为本书最吸引我,也最令我击节称赞的地方,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深厚的洞察力。例如禅宗的兴起、古文运动的兴起等 —— 作者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变革大背景中加以表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考虑到本书不长于基本史实罗列,适合作为唐朝史进阶读物。但个别地方的翻译真是…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帝国

        继续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哈佛中国史 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 “哈佛中国史” 丛书的第三卷。一直以来,唐朝堪称中国的 “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远非其他朝代所能匹敌。作者陆威仪抓住唐帝国疆域扩张到极限时的这一充满活力的时期,选择西方读者对于中国历史较为关注的问题,站在中国的外围来观察和描述中国历史上尤为辉煌的唐朝作为世界性帝国的诸层面,重点从商业(海陆贸易)、宗教和文化(文学、绘画、陶瓷等)等面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浪漫气息的盛极一时的帝国景象。中国人把唐朝(618—907)视为中国帝制时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唐帝国的疆域之大仅次于清王朝,是一个通过宗教、文字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东亚世界的中心。此外,唐朝作家创作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优美的诗篇,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但如同其他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唐朝也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唐朝前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灿烂的诗歌文化被中国人歌颂至今。但是在 8 世纪中叶发生一场激烈的叛乱后,帝国政权未能重振,而在之后几十年里,中国的官员和文人已经开始描述一个仍对其生活有所遗泽的黄金时代。之后的朝代继续对唐朝早期的政治和艺术成就赞美歌颂。在唐朝之后中华帝国延续的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控制了全中国或至少是其北半部,因此唐朝成为最后一个强大的 “中华” 王朝。这一观念忽视了唐皇室在血统上和文化上都是在 5—6 世纪统治华北的边疆 “蛮夷” 的文化产物这一事实。对历史学者,特别是西方的历史学家而言,唐朝后半期比前半期更能引发兴趣。以 756 年 “安史之乱” 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轨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日本历史学家内藤湖南主张从唐到宋的长期变革始于 8 世纪中叶,标志着中国从 “中古” 到 “近世” 的转变。虽然把西方历史分期加诸中国历史很危险,但内藤之后的众多学者证实了他的基本假设。“安史之乱” 后唐朝对重要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的废弃,帝国文化地理的重构,与外部世界贸易关系的扩展,针对变化中的世界而出现的新文学艺术形式等举措和现象,是开始区别中华帝国晚期与之前历史阶段的第一步。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