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债券市场参与者的“案头书”,读懂中国债券市场最新实践和发展趋势。

内容简介

中国债券市场经过4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发展历史不长,中国债券市场在法制、制度、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本书在总结市场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当前债券市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特别是,本书针对当前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重点对信息披露、集体行动机制、信用风险分担、违约风险处置等关键性制度建设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中国债券市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一、法律是金融市场秩序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石
  • 二、区分并规范管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 三、逐步解决银行承销的历史遗留问题
  • 前言
  • 一、关于在债券市场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看待发展中的问题
  • 二、关于中国公司信用债市场违约的特点
  • 三、关于信息披露与信用风险揭示
  • 四、关于集体行动机制
  • 五、关于投资人保护条款
  • 六、关于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工具
  • 七、关于发行人主动债务管理
  • 八、关于债券风险和违约处置路径
  • 九、关于高收益债市场
  • 第一章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一、中国债券市场起步摸索阶段(1981—1997年)
  • 二、中国债券市场步入正轨阶段(1997—2004年)
  • 三、中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5年)
  • 四、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 五、对于当前中国债券市场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 (一)关于市场统一与竞争的问题
  • (二)金融风险仍集中于银行体系的问题
  • (三)关于自律管理与行政监管关系的问题
  • (四)关于债券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问题
  • (五)关于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的问题
  • (六)关于商业银行主承的问题
  • (七)关于高收益债市场发展不足的问题
  • (八)关于《证券法》与《公司债券管理条例》
  • 第二章 中国债券市场的违约与处置机制建设
  • 一、如何正确认识债券市场的违约
  • 二、中国债券市场违约的基本情况
  • (一)过去40年全球企业债券违约的基本特征
  • (二)中国债券市场违约的总体特征
  • (三)一些典型违约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
  • 三、中国债券市场加快违约处置机制建设
  • (一)中国债券市场早期违约处置实践及其问题
  • (二)中国债券市场处置机制建设情况
  • 四、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一)完善债券市场的基本制度
  • (二)规范中介机构行为
  • (三)厘清政府和企业的边界
  • (四)建立应对正常违约的市场化、法治化处置机制
  • 第三章 信息披露与信用风险揭示
  • 一、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
  • (一)国际成熟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经验
  • (二)我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 (三)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
  • 二、发行人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
  • (一)企业公司治理不善的原因
  • (二)提升债券发行人公司治理的思考
  • 三、中介机构的责任分担与信息披露
  • (一)债券市场对中介机构管理的制度实践
  • (二)债券市场对中介机构管理的实践
  • (三)推动债券市场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四、承销机构责任认定与信息披露
  • (一)主承销商债券承销展业现状
  • (二)主承销商债券承销相关问题
  • (三)提升债券承销机构展业质量的思考
  • 五、信用评级与信息披露质量
  • (一)国际市场信用评级发展历程
  • (二)评级行业在我国市场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评级监管改革及成效
  • (四)进一步提高我国信用评级质量的思考
  • 六、会计师事务所与财务信息披露
  • (一)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质量问题的成因
  • (二)关于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思考
  • 第四章 持有人的集体行动机制
  • 一、集体行动机制的国际经验
  • (一)持有人会议机制
  • (二)同意征集
  • (三)受托管理人
  • 二、集体行动机制的国内实践
  • (一)持有人会议机制
  • (二)同意征集机制
  • (三)受托管理人机制
  • 三、完善持有人集体行动机制的思考
  • 第五章 投资人保护条款
  • 一、国际债券市场投资人保护条款
  • (一)美国债券市场的实践
  • (二)中国香港债券市场的实践
  • (三)欧洲债券市场的实践
  • 二、国内投保条款的发展
  • (一)银行间市场投资人保护条款发展情况
  • (二)交易所市场投资人保护条款发展情况
  • 三、国内投保条款应用
  • (一)银行间市场投保条款使用添加情况
  • (二)交易所市场投保条款使用添加情况
  • (三)投保条款实践应用效果
  • 四、当前投保条款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国内尚未建立高效运转的债券风险和违约处置机制,集中协商债务重组效率较低,制约了投资人保护条款作用的发挥
  • (二)投资人等市场群体成熟度不够,相关诉求无法通过惯例形式纳入募集说明书,对投保条款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不高
  • (三)条款添加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不强,存在盲目添加条款、对条款添加认知不足、对添加后果未充分评估等问题
  • (四)主承销商专业性和辅导工作有待加强,发行人对条款的功能性认知不高,主承销商持续督导职责发挥不到位
  • (五)交叉保护等构成较强约束的条款更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撑及科学使用,避免产生顺周期效应加剧企业负担
  • 五、下一步优化发展的建议
  • (一)优化完善债务重组配套制度,强化持有人会议、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集体行动机制,保障投资人保护条款应用效果
  • (二)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培训,推动投资人将投保条款纳入投资考量因素,通过对投保条款正向反馈发挥市场指挥棒作用
  • (三)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专业性,强化各方责任,保障投保条款科学合理规范使用
  • (四)培育市场主体的契约和法治意识
  • 第六章 信用风险管理与分散分担
  • 一、信用衍生品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一)信用衍生品的分类和基础功能
  • (二)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趋势
  • (三)我国信用衍生品的发展情况
  • (四)推动国内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建议
  • 二、风险及违约债券交易与转让
  • (一)国际市场风险及违约债券交易与转让机制
  • (二)我国银行间市场到期违约债券转让安排
  • (三)我国交易所市场特定债券转让安排
  • 三、债券估值与信用债交易
  • (一)国际成熟市场债券估值运用经验
  • (二)我国信用债市场估值运用问题
  • (三)完善我国信用债估值运用的建议
  • 四、投资者结构与信用风险分散分担
  • (一)美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与管理模式
  • (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现状
  • (三)投资者多元化不足带来的影响
  •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者结构的建议
  • 第七章 发行人的主动债务管理措施
  • 一、国际债券市场的主动债务管理经验
  • (一)国际债券市场常用的债务管理工具
  • (二)各类债务管理工具的差异
  • (三)债务管理工具的选择
  • (四)美国证交会对债务管理工具使用的监管要求
  • (五)主动债务管理的配套安排
  • 二、我国债券市场置换实践
  • (一)债券置换的项目试点及主要特点
  • (二)国内债券置换有关制度比较分析
  • (三)我国债券市场置换的问题
  • 三、我国债券市场回购实践
  • (一)现金要约收购
  • (二)二级市场收购
  • 四、推动我国债券市场主动债务管理发展的建议
  • 第八章 债券风险和违约处置路径
  • 一、债券违约处置路径概述
  • (一)庭外重组与破产重整
  • (二)诉讼和仲裁
  • 二、境外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处置机制
  • (一)境外破产重整机制运用实践
  • (二)境外债券庭外重组实践
  • (三)境外债务重组的特殊司法程序
  • 三、国内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处置机制
  • (一)国内债券违约风险处置的探索与发展
  • (二)目前国内债券庭内处置机制与实践
  • (三)国内债券庭外重组机制与实践
  • 四、关于未来完善我国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的思考
  • 第九章 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的问题与解析
  • 一、境外高收益债券市场:历史沿革与市场现状
  • (一)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沿革
  • (二)发行人类型及利率期限情况
  • (三)高收益债的投资群体:多元化、长期资金属性突出
  • 二、境外高收益债券的市场配套机制
  • (一)发行方式及信息披露安排
  • (二)投资者保护条款设定
  • (三)违约处置机制及风险定价
  • (四)其他机制
  • 三、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实践
  • (一)存量高收益债的总体特点
  • (二)高收益债投资群体初显,但市场整体投资激励不足
  • 四、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五、发展中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解题点”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