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追溯中欧交流的历史,揭开欧洲人的中国观。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兼收并蓄式的作品集,旨在讲述欧洲人在过去八百年间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编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历史上十六位在西方影响力巨大的代表性人物关于中国的看法和观点,他们包括马可·波罗、塞缪尔·珀切斯、利玛窦、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约翰·巴罗、黑格尔、马克思、古伯察、马克斯·韦伯、罗素、卡尔·荣格、波伏娃、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其身份包括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等,其著述涵盖从欧洲人与中国初步接触到欧洲启蒙时代对中国的认知,再到近现代对中国的看法,直至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亲身考察经历。

本书立足当代,引导读者在从历史视角看中国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更有助于读者弄清楚欧洲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渊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寻找欧洲与中国的“温故而知新”
  • 引言 欧洲人的中国观
  • 第一部分 交流源起
  • 1 可汗的宫殿:马可·波罗
  • 2 中国想象:塞缪尔·珀切斯
  • 3 宗教接触:利玛窦
  • 第二部分 启蒙时代的观点
  • 4 儒家文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 5 仰慕中国哲学:伏尔泰
  • 6 专制帝国:孟德斯鸠
  • 第三部分 近代文化接触
  • 7 1792—1794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约翰·巴罗
  • 8 历史辩证法:格奥尔格·黑格尔
  • 9 对帝国的同情:卡尔·马克思
  • 10 边疆际遇:古伯察
  • 第四部分 现代人的中国之问
  • 11 中国人的信仰:马克斯·韦伯
  • 12 中国问题:伯特兰·罗素
  • 13 现代欧洲人的中国智慧: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第五部分 寻求变革: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 14 社会主义大团结:西蒙娜·德·波伏娃
  • 15 女性主义在中国:茱莉亚·克里斯蒂娃
  • 16 同行者:罗兰·巴特
  • 致谢
  • 翻译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浮于表面的理解

    这是一本关于欧洲与中国交往的史料集,涵盖了从马可波罗时代到新中国时期的近八百年历史。全书分为五个部分,通过对 16 位不同身份的欧洲人的描述,展现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第一部分 “交流缘起” 介绍了马可・波罗、珀切斯和利玛窦等早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对中国的描述。其中,马可・波罗和利玛窦曾亲自在中国生活过,他们的描述更为真实和客观,而珀切斯则只能通过二手文献来想象中国,因此其描述相对主观。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启蒙时代的莱布尼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思想家对中国的观点。尽管他们未曾亲赴中国,但他们基于当时的时代信仰和理性思考,对中国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第三部分聚焦于约翰・巴罗、黑格尔、马克斯和古伯察等人物对中国的看法。他们既有对中国的尊敬与崇拜,也有对封建时代中国的同情与反思。第四部分则关注了一些在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读中国,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第五部分讲述了在毛泽东时代,波伏娃、克里斯蒂娃和罗兰・巴特等文学家和思想家眼中的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对中国感到困惑,缺乏深入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汇聚了近八百年来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展现了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不同认知。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中国,探寻欧洲与中国的联系,并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些观点确实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换个角度自观,也是必须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译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出版板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是197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翻译出版机构,先后隶属于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中译出版社业务由单一出版联合国读物发展到译介出版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由出版语言翻译类著作发展到出版各类综合性书籍,逐步形成了以中译国际、中译外语、中译少儿、中译社科、中译财经为主要内容的出版格局。年出版新书500余种,输出版权160余种。 中译出版社立足于国际化定位,全面推动文化繁荣和出版“走出去”战略。出版社秉承高标准与高品质的宗旨,积累了大量蜚声海内外的知名翻译家、语言学家、作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优质作者资源,策划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品力作,为沟通中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架起了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