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14-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讲解资金流量统计及分析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国民经济核算、资金流量统计、国际收支、金融稳定统计,以及包括宏观金融经济的计量方法及实证分析的学术专著。考虑到资金流量统计及分析在国内还处于一个有待发展的阶段,对有些统计方法,比如资金流量的金融矩阵表、计量模型等部分,作者采用了尽可能简单易懂的方法解释,以期能对实际工作部门的同行有所帮助。
作者将旅居海外20余年的有关资金流量的研究成果整理为中文出版,奉献给国内的学术同行以及相关的政策部门,希望此书能对国内的学术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对实际的经济建设起到增砖添瓦的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
- 第一章 资金循环分析的统计框架
- 第一节 温故而知新:FFA的历史沿革
- 一、斯通的滞留账户
- 二、丹麦的资金账户
- 三、联邦德国的资金账户
- 四、柯普兰的货币循环账户
- 第二节 SNA的扩展与FFA的变化
- 一、挪威经济学家对资金循环核算的理论探求
- 二、从53SNA向68SNA的进展
- 三、93SNA与FFA
- 四、国际国民所得与财富学会的理论贡献
- 五、08SNA与FFA
- 第三节 对FFA的展望
- 一、柯普兰首创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 二、对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的核算方法的整合
- 三、垂直性推算与水平性推算的课题:与其他相关账户的整合
- 四、FFA信息需求的提高
- 第二章 FFA的基本结构及主要模式
- 第一节 FFA的账户体系及基本结构
- 一、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核算表
- 二、SNA的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账户
- 三、FFA的账户关系及基本结构
- 第二节 美国的FFA
- 一、美国FFA的特点
- 二、部门与交易项目分类
- 第三节 日本的FFA
- 一、政府机构编制的FFA(实物交易部分)
- 二、日本银行编制的FFA(金融交易部分)
- 第四节 中国的FFA
- 一、中国FFA的基本框架及特点
- 二、中国FFA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三章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资金循环:1992—2011
- 第一节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变动依存关系
- 一、资金运用与GDP的变化
- 二、资金的产业性循环分析
- 第二节 非金融部门的资金余缺分析
- 一、住户部门资金盈余率的下降
- 二、企业部门资金不足率的变化
- 三、政府部门的资金不足率
- 第三节 广义金融市场分析
- 一、资金运用与筹集的结构变化
- 二、融资工具的结构变化
- 第四节 今后的课题与展望
- 一、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 二、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数量依存关系,优化产业结构
- 三、调整金融市场结构,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防范金融风险
- 四、完善政府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器与调节者的作用
- 第四章 中国资金循环的波及效应及金融风险测算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部门矩阵表的编制及部门间资金流动的特征分析
- 一、R表与E表的理论框架
- 二、部门矩阵表的编制与特征分析
- 三、部门间资金循环的结构变化及风险分析
- 第三节 金融风险的波及效应及乘数分析
- 一、X表与Y表的编制
- 二、金融风险的波及效应模型
- 三、推算结果与乘数分析
- 第四节 政策建议与今后的课题
- 第五章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理论与统计观测体系
- 引言
- 第一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先行研究
- 第二节 国际资金循环统计的理论框架
- 第三节 国际资金循环的统计观测体系
- 一、资金循环统计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 二、IFS统计与WEO统计
- 三、BIS统计
- 四、IIF统计
- 五、GDF统计
- 六、OECD统计
- 七、美国的国际资本流动统计
- 第四节 国际资金循环统计的展望
- 第六章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理论模型与应用
- 引言
- 第一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中国对外资金循环的基本特点
- 第三节 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模型的基本结构
- 二、解释变量的选取
- 三、模型推测的特点及数据
- 第四节 推测的结果及计量分析
- 第五节 分析的结论及有待解决的课题
- 第七章 东亚国际资金循环的怪圈与中国的对外资本流动
- 第一节 东亚地区国际资金循环的特征
- 第二节 美元本位制与过剩的国际资本流动
- 第三节 新兴市场资本流动的怪圈
- 第四节 中国对外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及问题
- 一、资金输出型的资金循环模式
- 二、中国国内储蓄缺口与经常收支的变化
- 三、中国对外资金循环的基本特点
- 四、中国对外资金循环的问题
- 第五节 分析的结论
- 第八章 中日对外资金循环的比较与展望
- 引言
- 第一节 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中日对外资金循环的基本特点
- 一、中日资金循环的结构比较
- 二、日本在实施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主要措施
- 三、中日对外资金循环的特点及问题
- 第三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模型
- 一、模型的建立
- 二、模型的特点及数据
- 第四节 推测结果的分析
- 第五节 分析的结论
- 第九章 中美对外资金循环的镜像关系及其风险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美国对外资金循环的失衡与中国的镜像关系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资金循环的结构性问题及风险
- 第四节 对外资金循环中隐藏的奥秘
-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从内外两方面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
- 二、逐步增加人民币弹性
- 三、保持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
- 四、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提高风险意识
- 第十章 中国的对外资金循环与外汇储备的结构性问题
- 引言
- 第一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中国的对外资金循环中发生了什么?
- 第三节 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模型的基本结构
- 二、模型推测的特点及数据
- 第四节 推测结果及计量分析
- 第五节 分析的结论
- 第十一章 国际资金循环统计监测框架与金融风险测度
- 第一节 关于FSIs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际资金循环的统计框架
- 一、国际资金循环的运行机制
- 二、基于国际资金循环视点的统计监测框架
- 第三节 国际资金循环分析的统计监测体系
- 一、基于宏观监管的金融风险监测
- 二、国际资金循环统计监测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四节 建立国际资金循环动向指数
- 一、编制目的与选择变量序列的标准
- 二、编制步骤与方法
- 第五节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构建及统计描述
- 一、构建中国的FSI
- 二、关于金融压力时期的识别
- 第六节 结论及今后的课题
- 第十二章 国际资金循环与中国的金融压力分析
- 第一节 变量的选择与单位根检验
- 一、变量的选择
- 二、单位根检验
- 第二节 协整分析与VEC模型的建立
- 一、协整关系分析
- 二、VEC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金融压力的实证分析
- 一、金融压力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分析
- 二、金融压力的脉冲影响分析
- 第四节 结论及今后的课题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