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将心理学定律与调解案例融合,提升辨识、分析能力与调教技巧。

内容简介

心理学知识是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成功率、发挥好调解干部的社会保障功能的重要知识武装。

本书阐述了100个对人际交往、矛盾发展、沟通协调极其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并将之与出色的调解案例相结合,剖析纠纷背后当事人的心理活动,解析其行为、情感、思维、语言与人格,用合理行为引导调解活动。

全书立足于心理学在调解实践中的运用,紧贴现实调解工作,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系统传授融合心理学定律后更富技巧的调解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角色塑造:介入调解时,你就是权威
  • 1. 利他主义:调解员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 2. 角色效应:明确职业要求,你就更容易融入调解过程
  • 3. 首因效应:用首次见面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
  • 4. 晕轮效应:别让片面看法影响调解过程
  • 5. 权威效应:表现自己在调解方面的专业能力
  • 6. 认同效应:恰当展示自己对当事人的认同
  • 7. 自我效能感:认可自己的调解员拥有更高的成功率
  • 8. 心理疲劳:暂时放下,别让自己对调解失去热情
  • 9. 动机适度定律:你是调解员,更是普通人
  • 10. 正确归因:有效归因才能快速成长
  • 第二章 直面纠纷:了解纠纷发生的心理机制
  • 1. 渐进理论:冲突的发展与解决都是渐进式的
  • 2. 信息差异原理:信息接收与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纠纷产生
  • 3. 透明度错觉: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你在想什么
  • 4. 自我宽恕定律:大部分纠纷源于自以为的正确
  • 5. 马斯洛理论: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萌生事端
  • 6. 信念偏见:我们只相信自己相信的
  • 7. 公平效应:对公平的不同定义
  • 8. 嫉妒心理:80%的纠纷源自嫉妒
  • 9. 自利性偏差:好处是自己的,错误是别人的
  • 10. 预言自我证明:越相信什么,越容易发生什么
  • 第三章 建立主场:提升心理优势,避免被纠纷“牵着走”
  • 1. 文化效应:了解隐喻文化下的调解方式
  • 2. 积极情绪:用乐观与热情构建起对话环境
  • 3. 寒暄效应:有用的“废话”能迅速拉近心理距离
  • 4. 主场优势:选定最佳调解主场
  • 5. 环境效应:以舒适、柔和为主,设计调解室环境
  • 6. 坐向效应:座位中隐含沟通密码
  • 7. 外表效应:让自己看上去就值得信赖
  • 8. 执行意图:先筹划,再调解
  • 9. 反馈效应:积极的调解建立在频繁反馈的基础上
  • 10. 杰奎斯法则:急于求成是调解员大忌
  • 第四章 深入了解:细致分析,才能有效调解
  • 1. ABC理论:了解对抗情绪因何而起
  • 2. 破窗效应:制止“破窗”行为再发生
  • 3. 信息递减效应:依据事实,还原事实真相
  • 4. 沉锚效应:别让思维被第一信息所左右
  • 5. 费斯汀格法则:从当事人态度入手引导纠纷
  • 6. 诱因理论:分清主诱因与次诱因,才能找到调解发力点
  • 7. 性格理论:分析性格,辅助纠纷调解
  • 8. 动机理论:洞悉当事人诉诸调解的动机
  • 9. 奥卡姆剃刀定律:再复杂的纠纷也有一个中心诉求
  • 10. 相关定律:找到纠纷与矛盾的焦点
  • 第五章 情绪疏导:先处理情绪,再处理纠纷
  • 1. 情绪原理:“期望”与“现实”间的落差催生情绪
  • 2. 情绪判断优先原则:先处理情绪,才能调解成功
  • 3. 踢猫效应:在当事人之间传染的情绪细菌
  • 4. 怨恨心理:了解暴力纠纷的情感解释
  • 5. 武器效应:暴力事件中的情绪是从何处激化的
  • 6. 情绪反刍:帮助当事人用回忆与细节破坏情绪
  • 7. 牢骚效应:抱怨越多,对调解越有利
  • 8. 阻抗情绪:用去命令、去行政化调解减少阻抗
  • 9. 野马结局:别让高冲突人群带动你的情绪
  • 10. 情感补偿:为当事人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 第六章 识别信号:在互动交流中,透视当事人的核心需求
  • 1. 主导动机原理:先找诱因,明确调解入手
  • 2. 换位法则:转换立场,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互动
  • 3. 巴纳姆效应:减少盲区,用信息组建纠纷面貌
  • 4. 性格基调:性格决定冲突走向,观察从哪方开始调解
  • 5. 言语风格:从对方的话里,认识最真实的他
  • 6. 因果定律:捋顺因果是推进调解的关键步骤
  • 7. 倾听效应:有用心的倾听,才有后续的和解
  • 8. 关键词效应:找准,听准,让沟通更有成效
  • 9. 身体语言定律:抢先一步,识别积极与危险信号
  • 10. 利己偏见:调解的关键,就在于看清双方的利益
  • 第七章 有效引导:缓解对抗,让纠纷有缓和的机会
  • 1. 镜像自我:他人就是我们的镜子
  • 2. 选择性注意:人们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
  • 3. 把关人理论:正确传达,在当事人间有效传递信息
  • 4. 组块理论:对信息进行编码与再结合
  • 5. 暗示效应:用过往经验引导当事人
  • 6. 信息效应:利用不同会谈方式,引导双方交流信息
  • 7. 绝对主义:告别“黑与白”,有些情况要模糊处理
  • 8. 零和思维:引导当事人看到第三种选择
  • 9. 不值得定律:让当事人意识到身陷纠纷不值得
  • 10. 阿斯伯内多效应:眼光放远,适时调整沟通内容
  • 第八章 技巧性说服:化干戈为玉帛,必须有情又有理
  • 1. 变化盲视:看见,才能被改变
  • 2. 说服的中心路径:用事实引导当事人
  • 3. 框架效应:利用参照点,找好“怎么说”
  • 4. 超级目标:唯有利益可让双方跨越分歧
  • 5. 近因效应:用道歉推动调解进展
  • 6. 奥弗斯特里辩证法:想得到肯定的结果,就引导对方不断地说“是”
  • 7. 过度自信:降低期望值,加大你在对方心中的分量
  • 8. 毛毛虫效应:创新方法,找到调解新契机
  • 9. 稀缺心态:做大蛋糕,鼓励当事人考虑多种内容
  • 10. 说服的外周路径:请来当事人信任的第三方
  • 第九章 规避败笔:保持警觉,别忽视危险的迹象
  • 1. 冲突螺旋:别在面峙阶段让矛盾激化
  • 2. 贴标签效应:警惕,错误的标签会让矛盾激化
  • 3. 自我防御机制:越劝越抗拒?当事人多半已产生态度防卫
  • 4. 超限效应:过度过多强调,便会引发逆反
  • 5. 淬火效应:矛盾有激化趋向时采取冷处理
  • 6. 古德曼定律:千万别忽视了无言的表达
  • 7. 斯本内现象:先精准再表达,避免语言失误
  • 8. 基本归因偏差:引导当事人从关注“人品”到关注“情境”
  • 9. 面子心理:重视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 10. 反应性贬值:别让无端的质疑摧毁所有努力
  • 第十章 群体纠纷:群情激愤下,先唤醒个体理智
  • 1. 场理论:群体纠纷受环境影响
  • 2. 乌合之众:为何群体事件可能出现极端行为
  • 3. 聚众心态:人多的时候,非理性行为会频繁出现
  • 4. 意见领袖:拔掉群体纠纷的“核心人员”
  • 5. 责任扩散心理:消除盲动性,打消群众“法不责众”的想法
  • 6. 观众效应:开展心理攻势,降低围观者参与机会
  • 7. 同体效应:表明自己的“一体性”
  • 8. 注意过滤说:利用信息过滤理论,将积极信息传达到位
  • 9. 预防接种理论:强化群众“免疫力”,避免事态影响进一步扩大化
  • 10. 情绪隔离:把群体成员分开调解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宽恕定律” 说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我没有错。如果我有错,都是被逼的,若不是他们逼我,我也不会这样。” 它反映的是一种 “自怜” 心理:我们在自己犯错时,总是会为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往往与他人有过多联系。也就是说,人们面对自己的错误时,惯于用争吵来推卸责任,而非承担责任。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