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说:我们从未正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以晚清情结取代理性观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从晚清的涉外人物谈起,重新梳理了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并由此对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外关系进行论述,希望中国能真正地“走出晚清,走向全球化”。

全书史料翔实,论说犀利,无论是对这段历史有独特情怀的读者,抑或研究此领域的学人,都会带来一定的启发和认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代序 走出晚清后的随想:一个“明朝遗民”的精神穿越
  • 被误读的顾亭林
  • 被“偷窃”的大明历史
  • 似是而非的“闭关锁国”和西方的被边缘化
  • 海洋明朝:大明的真实地位
  • 开放的胸襟:大明对去屈辱化历史叙述的精神价值
  • 被误读的清初
  • 第一版序
  • 上篇
  • 第一章 勇气与遗憾:林则徐禁烟与近代中外关系的起始
  • 第一节 勇于任事
  • 第二节 林则徐禁烟的背景和动机
  • 第三节 林则徐禁烟的措施
  • 第四节 另一个角度:英国决定开战的理由和线索
  • 第五节 林则徐之被革职
  • 第六节 鸦片战争没能真正打开中国的大门
  • 第二章 用地图打开帝国的视野:魏源
  • 第一节 没有做多大的官,却做了大学问
  • 第二节 从经世致用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危机中走向世界的魏源
  • 第三节 从《圣武记》和《道光洋艘征抚记》看魏源的爱国御侮主张和鸦片战争观
  • 第四节 从《海国图志》看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第五节 《海国图志》对中国及日本的影响
  • 第三章 给外交以空间:徐继畬
  • 第一节 宦海沉浮
  • 第二节 与此土为安危
  • 第三节 遭受冷遇的巨著
  • 第四节 被误解的对外主张:神光寺事件和晚年徐继畬
  • 第四章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曾国藩从自我人格的完善到儒家思想的国际化
  • 第一节 书生曾国藩
  • 第二节 大帅曾国藩
  • 第三节 洋务倡导者曾国藩
  • 第四节 对外关系中的“忠、信、笃、敬”:儒家伦理的国际化
  • 第五节 天津教案对错之辨:“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 第六节 选送幼童出洋留学:遗憾的结局
  • 第五章 海防与塞防并重:左宗棠的对外活动和主张
  • 第一节 “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
  • 第二节 确立海防观念,创建福州(马尾)船政局
  • 第三节 西北边疆危机
  • 第四节 左宗棠和“海防与塞防之争”
  • 第五节 湖湘子弟满天山
  • 第六节 主战与“诎以求伸”
  • 第六章 超前认识带来的悲剧:郭嵩焘及其对外思考
  • 第一节 力劝曾、左出山的人
  • 第二节 从“谢罪”大臣到首任驻外公使
  • 第三节 郭嵩焘所受之攻讦及其“罪状”
  • 第四节 郭嵩焘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
  • 第七章 近代化的困境:千古变局中的李鸿章外交
  • 第一节 李鸿章之兴衰
  • 第二节 李鸿章外交的困境:中西外交观念的差异及李鸿章内在的压力
  • 第三节 李鸿章的时代感
  • 第四节 李鸿章的国家观念和开放的思维
  • 第五节 李鸿章的现实主义外交(1870—1894)
  • 第六节 对李鸿章的评价
  • 第八章 外交毕竟还是一个更好的武器:曾纪泽的外交
  • 第一节 大器晚成
  • 第二节 曾纪泽的知识构成和思想倾向
  • 第三节 两宫召对,准备出使
  • 第四节 考察西方民情风俗,尊崇独特的中华文明
  • 第五节 伊犁交涉,虎口索食
  • 第六节 中法交涉,无力回天
  • 第九章 热衷洋务的亲王:恭亲王奕訢
  • 第一节 绸缪宫府,定乱绥疆
  • 第二节 从竞争皇位失败到留守北京议和
  • 第三节 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第四节 开展近代外交,走向世界:代价及成果
  • 第五节 为御外侮,支持创办海军
  • 第六节 坎坷的一生,苍凉的晚年
  • 第十章 仇外与媚外之间:慈禧
  • 第一节 太后的政治生涯
  • 第二节 慈禧的身世之谜
  • 第三节 辛酉政变:慈禧登上历史舞台的决定性步骤
  •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慈禧:玩弄平衡技巧
  • 第五节 从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慈禧对内政外交的激烈态度
  • 第六节 为时已晚的“新政”
  • 第七节 如何评价慈禧?
  • 下篇
  • 第十一章 从两个世界的碰撞到西方的入侵
  • 第一节 引言
  • 第一节 天下观念的历史考证
  • 第二节 朝贡体制
  • 第三节 天下观念的影响
  • 第十二章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研究的模式问题
  • 第二节 以夷变夏:满洲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 第三节 明末遗民身份的迷失与重新认同
  • 第四节 郑氏集团的身份迷失与重新认同
  • 第五节 南明身份的迷失: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了传统统治者的身份
  • 第六节 朝贡身份认同的瓦解:朝鲜和日本对明清易代的反应
  • 第十三章 身份认同:韩国对中韩历史的选择性叙述与中韩关系
  • 第一节 韩国历史叙述的选择性:历史悲情主义
  • 第二节 身份认同的争论
  • 第十四章 漠视的代价:甲午摊牌以前中国对日关系的症结
  • 第一节 日本对朝贡体制的冲击
  • 第二节 晚清日本对中国的清醒认识
  • 第三节 结语:似是而非的高调日本观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一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