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17年8月16-18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漳河经济开发区召开,本书即此次会议论文的选集。

内容简介

全书围绕“3-6世纪的邺城”“魏晋南北朝政治与经济”“魏晋南北朝民族与区域关系”“魏晋南北朝宗教、社会与文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材料、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对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编委会
  •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辞
  •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 东汉末年中平六年政乱散议
  • 一 汉灵帝的权力格局设计与何氏家族根基的先天不足
  • 二 何、袁分歧与何氏内争
  • 三 董卓进京的真实背景
  • 四 袁氏争权的破坏性作用
  • 五 余论
  • 略谈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壁画墓与中原文化之关系
  • 一 辽阳回廊式石板墓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
  • 二 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壁画题材布局浅析
  • 三 东北地区汉末魏晋墓葬的特殊性及其成因
  • 曹操的霸道与王道
  • 一 前言
  • 二 曹操与儒教思想
  • 三 曹操与《周礼》
  • 四 《三国志》中的曹操评价问题
  • 五 结论
  • 《杂诗》其二的疑义、真伪、唐人旧说和曹丕的自邺南征
  • 一 李善、李周翰的注释和《杂诗》其二创作的时间、地点
  • 二 曹丕南征的政治、军事形势及其策略和目的
  • 三 皎然的辨伪及《杂诗》其二的用意
  • 孙吴将军制度试探
  • 一 孙吴将军的等级
  • 二 孙吴将军制度演变历程
  • 三 将军号与封爵制度
  • 四 将军制度与奉邑制、领兵制及兼任职官的关系
  • 高句丽贡品鹖鸡与骏马
  • 一 鹖鸡
  • 二 骏马
  • (一)果下马
  • (二)千里马和赭白马
  • 邺城所见中国都城制度的转换
  • 一 邺北城遗址与复原研究
  • 二 论曹操的邺城规划
  • 三 北朝邺城的设计思想
  • 四 中轴线的发展与两县分治
  • 私人的忠诚:《晋书·忠义传》“忠”的美德
  • 《忠义传》
  • 中古早期的恩庇关系
  • 忠臣的行为准则
  • 与《华阳国志》的比较
  • 为谁效忠?
  • 现实中的忠义
  • 结论
  • 魏晋时期邺城变迁研究
  • 一 曹魏邺城霸府
  • (一)曹操占据邺城
  • (二)邺城霸府与汉魏嬗代
  • 二 西晋政权下的“洛阳—邺城”格局
  • 三 十六国时期的邺城
  • (一)后赵都邺
  • (二)前燕、前秦、后燕政权在邺城的纠葛
  • 四 结语
  • 魏晋时期甘肃高台社会
  • 前言
  • 一 高台画像砖所呈现的建筑物
  • 二 河西古墓画像中呈现的坞
  • 三 高台的坞
  • 总结
  • 王昶《家诫》与魏晋时期太原晋阳王氏的处世之道
  • 结语
  • 南朝的“士庶天隔”初探
  • 一 “士庶”的含义辨析
  • 二 “士庶天隔”的表现
  • 三 “士庶天隔”的形成
  • 四 “士庶天隔”的消解
  • 《南齐书·五行志》中永明年间风占考释
  • 一 引言
  • 二 翼奉的五音六情风占与南齐永明年间的占风
  • 三 永明年间风占的目的蠡测
  • 四 余言
  • 关于北魏六镇的几个问题
  • 一 前期六镇的战略地位
  • 二 迁都对六镇带来的变化
  • 三 “六镇暴动”的深层症结
  • 北魏崇道与正统化运动关系论略
  • 一 北魏政权致力于正统文化建设
  • 二 道教文化富含民族平等观与正统文化的因子
  • 三 寇谦之天师道改革与北魏正统文化建设
  • 北魏时期墓志的定型化与流行
  • 序言
  • Ⅰ 平城时期墓志构成与特征
  • Ⅱ 北魏墓志的定型化
  • Ⅲ 迁都洛阳后墓志构成的变化与原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北魏冯后恩倖与献文、孝文二朝政治
  • 一 从孝文帝身世到冯后、献文帝之争
  • 二 冯后与献文帝的皇统之争
  • 三 王叡得幸与冯后集团的构成
  • 四 论李冲及其姻戚集团
  • “国际城市”洛阳的出现及其背景
  • 序言
  • 一 洛阳的人口分布与多种族居住
  • (一)洛阳的人口与种族分布统计
  • (二)胡族、汉族和西域人等多种族的共存
  • 二 在洛阳多言语并存与双语现象
  • 三 在洛阳草原文化、汉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共存
  • (一)在洛阳汉服、胡服、西域服的共存
  • (二)在洛阳饮食文化的共存与其互相影响
  • (三)草原和西域乐舞的流行
  • (四)儒家思想与西域佛教的并存
  • 四 在洛阳西域商品流通
  • 五 包容多种族和相对的开放性
  • 六 宣武帝的通商政策
  • 七 结言
  • 郦氏笔下之武州川水
  • 武州川水
  • 武州川水其他支流
  • 结语
  • 邺城地区东魏北齐墓葬研究
  • 一 考古发现
  • (一)特大型墓葬
  • (二)大型墓葬
  • (三)中型墓葬
  • (四)小型墓葬
  • 二 墓葬分期
  • (一)前期
  • (二)后期
  • 三 陵墓布局
  • (一)东魏至北齐初年陵墓布局
  • (二)北齐中后期的陵墓布局
  • (三)大族和平民墓葬分布
  • 四 都城与葬地空间关系的形成和变革原因试论
  • (一)礼制传统
  • (二)地理环境
  • (三)政权需求
  • 东魏北齐邺城地区佛教文化的新面貌
  • 序言
  • 一 邺城地区石窟寺和单体造像的现状
  • 二 石窟寺和单体造像的图像差异
  • 三 邺城地区西域胡人发愿的佛造像
  • 小结
  • 北朝时期邺、上党之间的交通道路和摩崖、石窟
  • 提要
  • 前言
  • 一 上党—邺间的交通路线的概要
  • (一)北面路线(滏口陉以及御路和它的支道)
  • (二)南面路线(穴陉)
  • 二 附近区域的摩崖和石窟
  • 结语
  • 北朝的佛教义邑与八关斋会
  • 一 造像记所见北朝时期的八关斋会
  • 二 八关斋会的举办时间
  • 三 义邑中的八关斋主
  • 四 北朝时期的八关邑
  • 五 佛教义邑与八关斋戒
  • 南北朝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文书
  • 序言
  • 一 南北朝以前的文书外交
  • 二 南北朝时期的“奉表”
  • 三 南北朝与周边诸国的“上表”
  • 结语
  • 周隋时代辞章之学的流行与反思
  • 一 引言:隋代墓志所见辞章之学的南北差异
  • 二 周隋时代士林、官场对辞章之学的反思
  • (一)王通《中说》以“道”约束“文”
  • (二)西魏北周初期的文辞复古
  • 三 北周中期辞章之学复兴
  • (一)周武帝拔擢文士
  • (二)庾信构建士林声誉
  • 四 浮华文风与隋文帝的无奈
  • (一)隋文帝革除浮华的本意
  • (二)运用辞章成为朝野主流认识
  • 五 余论:属文之风及进士科成立的社会思想基础
  • 杨隋国号考说
  • 一 弃“随”取“隋”:杨坚的斟酌
  • 二 弃“随”取“隋”:后人的嘲讽
  • 三 先秦随国与杨氏隋朝
  • 四 围绕“随故炀帝墓志”质疑的质疑
  • (一)关于“大业十四年”纪年
  • (二)关于无“玉册”而有“墓志”
  • (三)关于“随”字的使用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 前言
  • 一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与中国的动态
  • 二 根据出土资料的研究及其发展
  • 三 今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展望
  • 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研究述评
  • 一 关于谥法文献著述的研究
  • 二 关于谥法的起源
  • 三 关于“生称谥”问题
  • 四 关于谥号、谥法的研究
  • (一)谥号的研究
  • (二)私谥
  • (三)谥号用字
  • (四)与谥有关的文体研究
  • 五 关于谥法的作用、影响等研究
  • 魏晋南北朝义疏学佚籍刍议
  • 一 南北朝学术佚籍
  • 二 日藏义疏学四种述略
  • (一)《论语义疏》
  • (二)《礼记子本疏义》
  • (三)《讲周易疏论家义记》
  • (四)《孝经述议》
  • 三 六朝江南义疏学的学术特质
  • 四 隋代义疏学的过渡
  • 魏晋北朝河北佛教地理格局及其特点
  •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要特征
  • 一 引言
  • 二 西域周边的基本形势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历史的主要特征
  • (一)天山南部诸城郭国的局部统一
  • (二)西域及周边诸族的迁徙与融合
  • (三)丝路中段交通的发展
  • (四)西域与内地的关系及特点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宛及其与中原的往来
  • 一 大宛新考
  • (一)“大宛”的语源与变革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费尔干纳(大宛或破洛那)的考古学文化
  •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宛与中原王朝的往来和关系
  • (一)大宛与曹魏、西晋、东晋的往来
  • (二)破洛那与北朝的往来
  •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田水利建设
  • 一 魏晋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 二 十六国北朝农田水利建设的复兴与发展
  • 长沙走马楼三国吳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中所见的“丘”再考察
  • 一 引言
  • 二 整理嘉禾四年吏民田家莂中的丘与乡的关系
  • 三 整理嘉禾五年吏民田家莂中的丘与乡的关系
  • 四 小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