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采用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案例并重的方式,在现有的村镇规划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时期村镇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和设计方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村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镇规划实践研究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书理论概述,系统阐述了村镇规划基本原理、编制方法、编制要求以及新时期村镇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为村庄建设规划,从村镇环境整治、道路系统与停车设施规划、风貌保护规划、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三部分为村镇规划实践研究,阐述了国内外村镇发展的趋势、规划建设实践,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进行剖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 言
  • 第1章 村镇规划原理概述
  • 1.1 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
  • 1.1.1 城乡统筹
  • 1.1.2 村镇规划
  • 1.2 村镇规划原理概述
  • 1.2.1 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 1.2.2 村镇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3 新时期城乡规划理论指导作用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2章 村镇规划的内容与编制方法
  • 2.1 村镇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 2.1.1 村镇规划设计的任务
  • 2.1.2 村镇规划编制方法的要求
  • 2.2 村镇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 2.2.1 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
  • 2.2.2 村镇规划的资料工作
  • 2.3 村镇规划的内容与成果
  • 2.3.1 村镇规划层次
  • 2.3.2 村镇规划基本工作内容
  • 2.3.3 村镇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 2.3.4 村镇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 2.3.5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
  • 2.3.6 村镇总体规划方向
  • 2.4 新时期村镇规划发展趋势和编制方法
  • 2.4.1 新时期村镇规划发展趋势
  • 2.4.2 村镇规划编制方法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3章 村镇总体规划
  • 3.1 村镇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3.1.1 村镇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 3.1.2 村镇发展的解决途径
  • 3.2 镇(乡)域规划
  • 3.2.1 镇(乡)域规划的规划层次划分
  • 3.2.2 镇(乡)域规划的内容
  • 3.2.3 镇(乡)域镇村体系布局规划方法
  • 3.2.4 村镇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类型及其规则
  • 3.2.5 村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空间布局特征
  • 3.3 乡村居民点总体布局
  • 3.3.1 乡村居民点总体布局内容和方法
  • 3.3.2 乡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 3.4 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 3.4.1 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与布局原则
  • 3.4.2 城镇用地组织
  • 3.4.3 镇区发展与布局形态
  • 3.5 镇区总体城市设计
  • 3.5.1 总体城市设计的任务
  • 3.5.2 总体城市的研究内容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4章 村庄建设规划
  • 4.1 村庄规划的任务、内容和依据
  • 4.1.1 村庄规划的任务
  • 4.1.2 村庄规划的内容
  • 4.1.3 村庄规划的依据
  • 4.2 村庄环境整治和更新改造设计
  • 4.2.1 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状况
  • 4.2.2 村庄更新改造的内容
  • 4.3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形式
  • 4.3.1 乡村院落空间的基本形式
  • 4.3.2 村庄户型设计
  • 4.3.3 庭院设计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5章 村镇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
  • 5.1 村镇道路与停车设施存在的问题
  • 5.2 村镇道路的分级及村镇道路系统的组成
  • 5.2.1 镇道路的分级及道路系统的组成
  • 5.2.2 村庄道路的分级及道路系统的组成
  • 5.3 村镇道路系统规划
  • 5.3.1 道路系统规划基本要求
  • 5.3.2 村镇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 5.3.3 村镇道路断面设计
  • 5.4 村镇停车设施规划
  • 5.4.1 停车设施分类
  • 5.4.2 村镇停车现状分析
  • 5.4.3 村镇停车设施存在的问题
  • 5.4.4 改善村镇停车问题的策略
  • 5.4.5 改善村镇停车问题具体方法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6章 村镇产业发展规划
  • 6.1 村镇产业规划概述
  • 6.1.1 产业规划的概念及内涵
  • 6.1.2 产业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 6.1.3 村镇产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 6.2 村镇特色产业发展
  • 6.2.1 特色产业的含义
  • 6.2.2 特色产业的界定
  • 6.2.3 发展村镇特色产业的战略意义
  • 6.2.4 特色产业与特色经济
  • 6.2.5 村镇特色产业规划内容
  • 6.3 村镇产业空间布局
  • 6.3.1 产业规划引导村镇规划的基本途径和模式
  • 6.3.2 村镇产业规划方法及范例
  • 6.4 村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 6.4.1 循环经济思想的含义及其对规划的导向作用
  • 6.4.2 村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及其特征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7章 村镇公共设施规划
  • 7.1 村镇公共设施现状调查
  • 7.1.1 村镇公共设施用地与村镇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 7.1.2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 7.2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趋势
  • 7.2.1 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一般方法
  • 7.2.2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
  • 7.3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7.3.1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基本原则
  • 7.3.2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具体分类空间布局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8章 村镇基础设施规划
  • 8.1 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 8.1.1 村镇公用工程设施用地与村镇基础设施的定义
  • 8.1.2 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查及分析
  • 8.2 村镇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 8.2.1 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 8.2.2 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 8.2.3 村镇基础设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8.3 村镇基础设施具体规划
  • 8.3.1 相关规范和标准
  • 8.3.2 村镇给水工程规划
  • 8.3.3 村镇排水工程规划
  • 8.3.4 村镇电力工程规划
  • 8.3.5 村镇电信工程规划
  • 8.3.6 村镇热力工程规划
  • 8.3.7 村镇燃气工程规划
  • 8.3.8 村镇其他公用工程规划
  • 8.3.9 村镇环卫设施规划
  • 8.3.10 管沟综合规划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9章 村镇风貌保护规划
  • 9.1 村镇风貌现状及调查
  • 9.1.1 村镇风貌的含义
  • 9.1.2 村镇风貌调查
  • 9.1.3 村镇风貌建设现存问题
  • 9.2 村镇风貌保护规划
  • 9.2.1 村镇风貌保护规划的原则
  • 9.2.2 村镇风貌保护规划的步骤
  • 9.3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开发策略
  • 9.3.1 历史文化村镇
  • 9.3.2 国外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开发策略分析
  • 9.3.3 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状况
  • 9.3.4 历史文化村镇开发策略
  • 9.4 村镇风貌整治规划
  • 9.4.1 村镇风貌整治规划的动力机制
  • 9.4.2 村镇风貌整治规划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 9.4.3 村镇风貌整治对策及建议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10章 村镇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规划
  • 10.1 村镇生态环境规划
  • 10.1.1 环境规划的概念及理论
  • 10.1.2 村镇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 10.1.3 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 10.1.4 清洁能源利用
  • 10.2 村镇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 10.2.1 当前村镇旅游业的发展
  • 10.2.2 特色旅游资源的分类
  • 10.2.3 合理开发村镇特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 10.3 村镇旅游规划
  • 10.3.1 旅游项目定位原则
  • 10.3.2 村镇旅游规划主要内容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11章 村镇防灾减灾规划
  • 11.1 我国城乡建设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
  • 11.1.1 村镇消防规划面临的形势
  • 11.1.2 村镇防洪规划面临的形势
  • 11.1.4 村镇预防气象灾害面临的形势
  • 11.1.5 村镇传染病防控面临的形势
  • 11.1.6 村镇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 11.2 村镇消防规划
  • 11.2.1 村镇消防规划编制原则、任务和内容
  • 11.2.2 村镇消防规划布局
  • 11.2.3 加强村镇消防工作的对策措施
  • 11.3 村镇防洪规划
  • 11.4 村镇防震减灾规划
  • 11.4.1 村镇防震工程
  • 11.4.2 村镇防震规划布局
  • 11.5 村镇生命线系统建设
  • 11.6 村镇综合防灾工程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第12章 低碳生态村镇规划设计
  • 12.1 相关概念解析
  • 12.1.1 相关概念
  • 12.1.2 低碳生态村镇发展背景
  • 12.1.3 低碳生态村镇与城乡规划发展关系
  • 12.2 国外低碳生态村镇案例研究
  • 12.2.1 瑞典锡格蒂纳小镇
  • 12.2.2 荷兰羊角村
  • 12.3 低碳生态村镇设计内容
  • 12.3.1 低碳生态村镇的内涵
  • 12.3.2 规划基本原则
  • 12.3.3 规划任务要求与内容
  • 12.4 低碳生态村镇优化布局规划
  • 12.4.1 村镇规划选址
  • 12.4.2 村镇节约用地优化模式
  • 12.4.3 村镇规划布局
  • 12.4.4 村镇规划建设新技术
  • 12.5 低碳建筑设计
  • 12.5.1 低碳建筑的概念
  • 12.5.2 低碳建筑设计理念
  • 12.5.3 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
  • 本 章 小 结
  • 思 考 题
  • 参 考 文 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村镇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998 本(271)#《村镇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城乡统筹作为一个大的国家战略,其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目前讨论的主要内容是工业反哺农村,城市支持乡村。在城乡规划层面,城乡统筹需要首先考虑城乡统筹在 “城市 — 乡镇 — 村庄” 各层实现的路径,借助外部性原理等分析各层面在统一的发展策略下的分工合作安排,以使各层面地区能够发挥与其自身功能特点相适应的作用,实现自身和整体的有效发展。🚢1978—2015 年城镇常住人口从 1.7 亿人增加到 7.7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 提高到 56.1%;城镇数量从 193 个增加到 658 个,建制镇数量从 2173 个增加到 20113 个。村镇规划从其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空白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发展趋势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村镇规划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研究范围从个体走向区域。🚢新型城镇化引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促进 “四化” 同步发展,拉动内需,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国情复杂,存在的问题较多,各地城镇化发展路径分歧和差距也较大,因而要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探索适合国情的 “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一体化发展模式,构建适宜城乡空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联动发展模式。🚢村镇规划的内涵是村镇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计划,是村镇为实现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村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村镇布局和各项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村镇建设与管理的依据。🚢由于村镇规模比较小,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经济,难度比较大,需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这就需要从区域角度出发,为自身的产业发展准确定位,同时通过空间的规划加以落实。可以规划一个相对独立、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的产业发展用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项目,引进人才,促进村镇产业发展,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体,因而村庄发展应考虑村民生活和生产兼顾的问题。例如,新村布局,应利于产业发展,要考虑农宅与耕地或产业基地的距离;在交通组织中,要考虑生产用车的交通流线和存放场所;农宅设计中,要考虑庭院经济的场地、家禽家畜的养殖场所、家庭的生产用房等。🚢村镇规划中,要掌握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已利用土地和待开发土地情况,土地分定等级以及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承载力、土地权属等。村镇规划目的是掌握土地的分布,合理安排用地功能,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土地。🚢村镇规划中要详细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种类、开发利用前景。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是依托自然资源,如草地、山川、河流,以及独特的地貌、地质景观等;另一方面是依托地域人文资源,如具有纪念性的古村落、古建筑群、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区域性交通情况,包括铁路站场、线路的技术等级及运输能力,现有运输量,铁路布局对村镇的影响;公路线路及技术等级、公路客货运量及其特点,长途汽车站的布局及其与村镇的关系;村镇周边河流通航情况,码头设置及其与村镇的关系。🚢集市贸易是村镇商业活动的特征,对发展村镇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在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中必须认真考虑并进行合理布局。一般村镇集贸市场布局和规模应遵循当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场地空间需求和交通联系等要求。一般集贸市场用地规划和布局应考虑到集贸市场的场地分布、占地面积、服务设施,并且要考虑到村镇集贸市场主要的商品种类、成交额、日常和高峰时期的摊位数量、赶集人数等。🚢镇 (乡) 域镇村体系规划是指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聚居点群体网络,是镇 (乡) 域镇村自身历史演变、经济基础和区域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由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组成的网状结构,层次之间职能明确、联系密切、协调发展。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