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1千字
字数
2015-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译文经典,个人必藏。影响一代人。探讨“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的深刻议题。
内容简介
意大利青年阿瑟,出身于富商家庭,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由于疏忽,他泄漏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琴玛误会,并痛苦地发现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塔奈利神父的私生子……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二部 十三年后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三部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尾声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3 个小时的沉浸阅读,这么厚的一本读到最后不忍心合上,总是期待牛虻没有真的死… 他最后对自己父亲的诘问真的振聋发聩:神父,你要我还是要你的上帝?… 这本书绝对不仅仅是一本讲革命的红色文学,这里面的父子情、克制的爱情、信仰的冲突、人性的纠缠和袒露让人无时无刻不在心碎… 明白了为什么书封上写了 “影响几代中国人的信仰之书”。这本书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手里,一定是信念之源吧…
好书推荐|《牛虻》:别人恨或爱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如何作为
# 简介《牛虻》,作者: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阅读时间:5 小时 途径:纸书(台海出版社)主要人物:主人公亚瑟、红衣主教蒙泰尼、初恋琼玛# 开篇书中开篇很多景物和植物描写,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为何会认识这么多植物?大概和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和自身广博的知识有关,一开始的父慈子孝和后面二者反目成仇、相爱相杀确实给阅读者的起落感很大。“一个人的事业越是高尚,生活就越是纯洁,也就越适宜做父亲。” 一开始的亚瑟对蒙泰尼可谓赞不绝口,那时的红衣主教在亚瑟的心中可谓是楷模,而亚瑟悲惨的命运也因蒙泰尼的背叛造成,可见父亲光辉形象的坠落对亚瑟这样一个在幼年对 “爱” 坚信不疑的人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亚瑟坚强的意志力和活着的执念也和青少年时期父亲悉心的爱护、精神领袖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见到的光明。” 父亲日常的责备也都那么温柔富有哲理和逻辑 ——“别人恨你或爱你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 尤其是二人在瑞士登山那段描写,像极了蜜月期的恋人。二人日常相处的对话和小细节充满了烟火气,比如蒙泰尼每次问到亚瑟关于参与革命的事,亚瑟就在撸花,两个植物学研究者咋能这么爱祸害花呢?另外,蒙泰尼是亚瑟的亲爹这件事只能从种种蛛丝马迹来推断,这一部分书中作了删减。# 矛盾升级亚瑟入狱和出狱的原因似乎都是蒙泰尼造成的,他也因此失去了一生所爱 —— 琼玛,十三年后再次出现是以牛虻的身份。在这一部分,小说的字里行间也少了很多一开始的植物描写,由此映射亚瑟和教父的关系彻底破裂。不过 “牛虻就是亚瑟” 这个在琼玛面前慢慢揭开的谜底,倒是越来越像一本普通的小说常用的套路了。不知亚瑟经历了什么悲惨遭遇会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手指残断,后来才知道是删减产生的悬疑效果。当我读到街边小孩因为向叔叔讨钱去买粥而被叔叔用铲子砍伤,心里突然咯噔一下,不禁联想起最近 “唐山被打的女生”、老大小时候以及我自己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因此祈愿牛虻不要像《夜莺》里的女主,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断崖式结局然而本书无论是整个故事的结局还是主角的最终命运都不是我喜欢的,尤其牛虻被枪决那段描写太冗长和残忍,甚至有点违背逻辑的戏剧效果,和执枪士兵的心理矛盾根本连不上线,这种突兀的漏洞也不知是删减造成的还是翻译的锅。最后红衣主教蒙泰尼忏悔的发言和外在刻画那就更加喧宾夺主了,和删减的意义背道而驰,让我觉得人物本来是不蠢的,蠢在画蛇添足来了一波删减操作。总而言之,读完台海出版社的《牛虻》版本,有几点疑惑:第一,蒙泰尼和亚瑟之间的关系全靠猜;第二,牛虻第一次被捕、如何出狱是个迷,只有只言片语的点缀;第三,蒙泰尼为何从开篇精神导师的形象走向腹黑的反派角色?也是未知;第四,牛虻出狱后怎么落水、走向逃亡之路没有详解,从出狱直接跨越到 13 年之后;第五,牛虻的初恋缘何变成了波拉太太?过程直接省略,破坏了可读性。由此可见,一本删减版,每一个章节都很精彩,但是拼成一本书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像人们常说的 “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一句话却看不懂了。” 一样。除了流浪儿受到家暴那段让我虎躯一震,其它带给我的现实指导意义的也只剩下琼玛和亚瑟在 “小型集会” 那段描写,以及对演讲者的评判和讨论 ——“演讲人自己对上述内容的理解有些模糊,但是亚瑟却怀着虔诚和敬佩认真聆听。”“他讲了许多美好的事物,要我们去想、去体会、去实现。可是,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他却只字未提。” 读到这里,想起几日前刷到的一条读书笔记创作者的视频,她展示了自己平时记录读书笔记分为三个部分:1、书中有共鸣的摘录;2、自己的观点和解读、对自己的指导意义;3、自己如何实践以及落实情况(每日翻阅,复盘执行情况)。这和琼玛对一名合格的演讲者的评判不谋而合。全书读完后,带着迷惑的我翻阅资料发现《牛虻》删减的理由竟是为了凸显亚瑟的主角光环 —— 比如让蒙泰尼的反派性质更为彻底、彰显牛虻的性格优点、弱化懦弱的部分。其实上述关于琼玛对演讲者的观点就已经把牛虻毫无主见、左右摇摆的气质暴露得淋漓尽致,且不提十三年后琼玛在革命工作中如何隐忍、智慧的熠熠生辉形象和牛虻不可一世、戏谑的性格特点形成的反差和对比,尤其在部署周密的逃跑行动中,紧急关头牛虻却因见到蒙泰尼吓得差点儿尿裤子被捕那段,着实让人笑掉大牙、大呼救命啊!# 不得不说的经典之处 1、槽点颇多值得参味;2、写作手法多层次化;3、人物性格的复杂性;4、原生家庭对成长的影响;5、删减版悬疑性强适合推理解闷儿;6、做事不要比比划划光说不练(现实指导意义)。总之,《牛虻》一书非常热闹,原版更值得一阅,至于本书的背景,比如英国作家写了一本苏联人爱看的俄国文学、不可调和的人物矛盾、普世性的宗教和革命的冲突等等大家可以自己探究一下,个人认为都是套路就不赘述了。同时荐书一本 —— 克里斯汀・汉娜著的《夜莺》,女主同为革命战士,其悲惨命运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有血有肉。《牛虻》删减版|槽点与看点:悬疑性、多层次化、人物复杂多变性一个人的事业越是高尚,生活就越纯洁|且看《牛虻》如何颠覆幻想好书推荐 |《牛虻》:一个人的事业越是高尚,生活就越是纯洁?《牛虻》删减版的槽点与看点|英国作家打造苏联人爱看的俄国文学好书推荐 |《牛虻》:亚瑟与教父、初恋的爱恨情仇、虐心大结局
《牛虻》
《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品。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当时意大利部分割让给奥地利,其它地区也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小说围绕一群投身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青年展开,主线剧情是主人公阿瑟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虽然出自英国作者之手,小说却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文学气息。本书核心内容:《牛虻》设定的时间背景,正是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的前夕,而天主教会在当时的意大利享有意识形态控制的地位,普世性的宗教必然和民族革命相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教皇和教廷不可能在意大利民族统一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小说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红衣主教蒙泰尼里,思想开明,威望极高,但仍然无可避免地站在民族主义者的对立面,最终表现为他和阿瑟之间那极端戏剧化的两败俱伤。而阿瑟与爱人琼玛、父亲蒙泰里尼之间的情感发展和论争过程,既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让小说充满了层次感与复杂性。1. 《牛虻》的故事发生 19 世纪 30 年代的意大利,讲述了主人公阿瑟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2. 在历史背景的角度看,《牛虻》呈现出 19 世纪 30~40 年代天主教教会和意大利解放运动之间的潜在冲突。3. 作者伏尼契是英国人,却写了一部散发着俄国文学气息的意大利革命小说,其渊源就在于伏尼契和俄国民粹派革命者的深入交往,以及从中开启的对意大利革命的研究兴趣。而在小说完成之后,俄国也成为作品最早的接受和传播地之一,并掀起广泛影响。4. 中国读者最早是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牛虻》的。20 世纪 50 年代,小说被译成中文,成为当时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畅销书,继而引发了中国官方对于伏尼契晚年生活的关心,促成了一段跨国援助的轶事。5. 《牛虻》的中国命运在 60 年代出现变化,曾经的畅销书此时不再出版发行,其中有经济环境的原因,除此之外,也跟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政治空气的剧变有关。6. 90 年代,《牛虻》的中文全译本发行,恢复了此前译本删减的内容,而中国读者也开始以一些补充性的角度诠释这部革命经典,小说呈现的伦理问题被凸显出来,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