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CMRC“中国经济观察”季度报告会(2005-2014)的汇总文集。

内容简介

CCER/CMRC“中国经济观察”季度报告会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年初启动的一个长期工作项目,利用CCER研究资源,侧重围绕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国内外市场大宗商品供求和价格、与投资环境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

本书汇总了自2005年以来学者以及业界人士对中国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评论,对理解开放宏观经济下的很多重大现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1 2005年通胀与通缩之辨
  • 200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 一、工业生产较严重偏热
  • 二、通货膨胀出现反弹
  • 三、贸易顺差大增
  • 四、消费和投资
  • 五、货币增长
  • 中国经济过热的风险
  • 一、全面过热
  • 二、通货膨胀与CPI
  • 三、利率是不是有必要上涨
  • 四、汇率改革
  • 五、中国经济的风险
  • 六、房地产泡沫
  • 2005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
  • 一、通货紧缩难以避免
  • 二、通货紧缩下经济仍会高增长
  • 三、通货紧缩的解决之道
  •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
  • 中短期中国经济问题
  • 一、200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特点
  • 二、2006年GDP增长速度略低
  • 三、生产过剩将会很严重,汇率调整不合时宜
  • 通货紧缩来临,还是放松货币化解
  • 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 一、基数效应导致同比意义上的高增长低通胀现象
  • 二、贸易顺差同比大幅增加,环比微升,增长过分依赖顺差
  • 三、工业环比增长率剧烈波动,目前已下降到通货紧缩边缘
  • 四、价格环比滞后性上升,同比下降是基数问题
  • 五、货币供给同比阴转多云,环比连续10个月晴天
  • 六、总需求迷雾
  • 七、简短结语
  • 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 一、当前经济形势
  • 二、汇率讨论中的误区
  • 三、汇率低估的后果
  • 四、汇率调整的配套政策
  • 拓展内需 提升消费
  •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两个突出问题及原因
  • 二、调整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关系
  • 三、调整政府支出
  • 四、调整内外资经济的关系
  • 2 2006年总需求走强
  • 总需求走强
  • 一、全球经济强劲增长
  • 二、汇率变化引起经济调整
  • 三、目前的经济景气情况
  • 四、汇率与利率
  •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 一、两个关键问题
  • 二、经济增长前景分析方法
  • 三、出人意料的2006年一季度经济形势
  •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问题
  • 紧缩货币势在必行
  • 一、投资同比高增长的基础:内需替代外需
  • 二、总需求的短期变化:环比增长率上升
  • 三、总需求决定:M2是根本,汇率也很重要
  • 四、贷款和货币的供求:利率显著偏低
  • 五、存款利率很重要
  • 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治理措施和宏观理论思考
  • 一、投资、信贷、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 二、当前投资、信贷、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原因
  • 三、政策选择
  • 四、产能过剩条件下的宏观理论思考
  • 中国投资率太低
  • 一、消费率的波动与趋势
  • 二、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总支出结构的变化
  • 三、投资的边际报酬率
  • 四、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效率比较
  • 通货膨胀问题
  • 一、中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高度同步的启示
  • 二、OECD工业增长决定美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 三、宏观层面价格水平的决定机制
  • 四、微观层面的证据
  • 五、产能过剩的全球视角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 一、宏观经济基本稳定下来
  • 二、解决外部不平衡:从多方面进行调节
  • 3 2007年新通胀标本
  • 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分析
  • 一、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迅速提高
  • 二、流动性是否过剩?
  • 三、近年来中国为什么这么“火”?
  • 四、对汇率问题的思考
  • 警惕要素红利的逆转
  • 内外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
  • 一、当前经济中的内外失衡问题
  • 二、原因之一:改革不到位
  • 三、原因之二:快速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 四、政策建议
  • 货币过快增长引起通货膨胀
  • 一、工业生产显著加速
  • 二、总需求增长加速:关于投资的三个情况
  • 三、进口价格涨幅迅速下降和贸易条件改善
  • 四、主要价格指数环比升幅增大
  • 五、货币供给情况和其他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含义
  • 一、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 二、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
  • 三、上下游比价与工资利润比
  • 四、简单的总结
  • 4 2008年应对外部危机冲击
  • 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谨防一错再错
  • 2008年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 一、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高
  • 二、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对我国经济影响不大
  • 三、近期极端气候灾害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有限
  • 四、我国经济将由加速增长转变为高位趋稳、小幅回落
  • 五、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全年呈前高后低走势
  • 六、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
  • 生产弱共振 需求强脱钩
  • 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 二、额度外信用扩张
  • 三、生产弱共振 需求强脱钩
  • 四、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不同观点
  • 币值稳定是第一民生
  • 内需猛烈增长
  • 一、总需求和内需
  • 二、进口额和进口价格关系
  • 三、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 四、一些观点的总结
  • 成本正常化:推动通胀还是挤压利润
  • 一、制造业成本低估
  • 二、为什么投入品价格改革滞后?
  • 三、成本正常化后中国制造业还有没有竞争优势?
  • 四、成本上升的可能后果
  •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政策性风险
  •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二、资源价格与汇率
  • 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
  • 一、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
  •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 收入财富大调整
  • 一、贸易条件与国民财富
  • 二、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变化带来的收入分配效果
  •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简单讨论
  • 国内需求可以支持的中国经济增长是多少
  • 体制政策要靠前
  • 一、祸起货币
  • 二、无可持续的循环
  • 三、体制政策要靠前
  • 5 2009年总需求V形回升
  • 2009—2010年展望:复苏之路如何走
  • 需求快速回升可能性增大
  • 一、工业生产
  • 二、进出口和顺差
  • 三、住房销售回暖
  • 四、旱灾的影响
  • 五、全球化下的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
  • 六、信贷额度取消后的利率一致化
  • 七、贷款需求增加
  • 八、投资报酬率支持高投资率
  •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
  • 一、金融市场表现
  • 二、经济基本面
  • 三、可持续性问题
  • 2009年中国经济展望
  • 一、总体判断
  • 二、投资现状及前景
  • 三、消费现状及前景
  • 四、出口前景
  • 五、货币和财政政策前景
  • 企业负债率支持信贷高增长
  • 一、当前经济表现
  • 二、信贷快速增长及原因
  • 复苏与调整
  • 一、中国经济的复苏动力
  • 二、经济复苏能否持续?
  • 三、房地产投资复苏能否持续?
  • 四、货币政策调整
  • 五、中长期发展的挑战
  • 中国经济展望
  • 治理产能过剩问题(1999—2009)
  • 一、概念定义和度量识别
  • 二、发生根源与调节机制
  • 三、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简介
  • 四、产能过剩部门识别问题
  • 五、治理措施分类评估探讨
  • 六、过多投资干预现象根源探讨
  • 七、小结与政策建议
  • 中国经济有望步入新一轮较快增长
  • 一、经济回升有望持续
  • 二、经济运行中的隐忧
  • 三、货币政策展望
  • 宏观调控下的增长减缓
  • 一、三季度经济增长情况
  • 二、顺差、内需与货币增长
  • 三、通货紧缩与潜在生产能力关系
  • 四、关于宏观调控
  • 6 2010年四万亿刺激收效之后
  • 2010年中国经济走入“偏热区间”
  • 一、2010年美国经济下半年强于上半年
  • 二、中国经济步入“偏热区间”
  • 三、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与障碍
  • 四、政策反思:调结构还是改体制
  • 目前有轻度通胀倾向
  • 一、M1同比高增长
  • 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 一、经济预测的不确定性
  • 二、2010年中国消费、投资与出口的增长预测
  • 三、结论
  • 对余永定教授“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演讲评论
  • 对周其仁教授评论的回应
  • 短期需求疲软
  • 一、二季度经济下滑
  • 二、通货膨胀压力未现
  • 三、工资份额尚未上升
  • 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
  • 一、两难局面
  • 二、出口引领
  • 三、投资波动
  • 四、稳定增长
  • 五、结构调整
  • 2010年四季度经济展望
  • 一、四季度经济增长和通胀被低估
  • 二、对四季度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看法
  • 三、中国不会出现投资需求不足
  • 四、其他情况
  • 总需求快速回升
  • 一、总需求增长快速回升
  • 二、通胀与经济增长关系新变化
  • 7 2011年经济增速减缓
  • 货币增长有所抑制及货币度量的一些问题
  • 一、生产可能很强,货币政策趋紧
  • 二、社会融资总量和M2的货币度量方法存在遗漏
  • 三、货币管内需和中国流动性的国际意义
  • 2011年二季度宏观经济分析:嬗变
  • 一、市场惯性:被动库存转向主动库存
  • 二、市场刚性:成本约束与需求约束
  • 三、过渡期政府政策走向
  • 四、穿越刚性:政府创新与市场创新
  • 高油价对中国经济和投资的影响
  • 一、短期经济走势、数据矛盾和油价
  • 二、当前油价是否已经见顶?
  • 三、中周期中能源供给不足的影响
  • 四、2011年度投资策略简介
  • 经济增长的长周期
  • 一、从短期和长期看贸易条件的影响
  • 二、增长通胀组合出现“相对滞胀”
  • 三、就业人数及其增长率不足以解释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 四、非农就业份额变化影响短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 五、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 政策引导通胀回落
  • 一、国内流动性是否偏紧?
  • 二、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
  • 三、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
  • 四、硬着陆后的政策应对手段
  • 五、慎防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
  • 8 2012年经济增速下行破八
  • 通货膨胀:货币决定与国际传导
  • 一、货币供应量对通胀解释力的变化
  • 二、通货膨胀率表现出国际传导
  • 三、通货膨胀同时受货币供应量和国际传导影响
  • 四、对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政策的含义
  • 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几点看法
  • 一、未来世界经济走势
  • 二、中国经济面临的“一难”
  • 三、中国经济面临的“二难”
  • 内生性紧缩可能性不大
  • 一、工业生产回调
  • 二、总需求走强,出口风险仍在
  • 三、中国对世界影响增强
  • 四、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放松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二、拐点指标的构建和分析
  • 三、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 周期正在消失
  • 一、过去3个月温和通胀
  • 二、一季度经济增速偏低及可能解释
  • 三、货币度量的挑战和银行间市场利率
  • 四、周期不是必然的
  • 官方数据有问题时,如何观察中国经济
  • 一、GDP
  • 二、投资
  • 三、消费
  • 四、就业
  • 五、网络经济
  • CPI与PPI不同变化带来的难题
  • 一、内需疲软,企业资产收益率下降
  • 二、PPI和CPI不同变化带来难题
  • 三、食品相对价格与工业品相对价格
  • 四、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速
  • 中国经济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 一、经济增长减速: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因素叠加
  • 二、短周期:软着陆?硬着陆?继续加杠杆?
  • 三、总结
  • 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靠什么
  • 一、去库存步入后期,去杠杆还在前中
  • 二、中国经济增长今后仍靠投资拉动
  • 三、下一步增长靠改革:改革的逻辑顺序
  • 居民收入逆周期
  • 一、居民收入逆周期
  • 二、通胀对金融资产本金的影响
  • 三、反通胀舆论的影响
  • 9 2013年习李新政初年经济形势
  •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 一、中国经济的“过去式”
  • 二、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 三、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特征
  • 四、中国经济面临的政策挑战
  • 货币产出比与资本产出比
  • 一、货币产出比与宏观经济波动
  • 二、货币产出比、负债产出比与资本产出比
  • 接受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
  • 一、经济增速回落
  • 二、预防金融风险
  • 三、分析政策导向
  • 财政政策的短期影响
  • 一、财政赤字的短期影响
  • 二、货币结构与总需求
  • 三、小结
  • 转型代价如何
  • 一、重新寻找驱动力
  • 二、盈利能力、资本价值与资产质量
  • 三、人力资本升级与再配置
  • 放权解局
  • 一、中国经济所处困局
  • 二、短期解局:维持“社会可接受的最低增长”
  • 三、中长期解局:放权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 M2流通速度和机构货币
  • 一、M2流通速度的波动
  • 二、机构货币和机关团体存款
  • 从总需求预测的角度看利率
  • 一、票据融资利率、银行间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
  • 二、利差分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