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市是由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主办的集刊,本书是第三期。

内容简介

《法律与伦理》定位在法学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上,以问题为导向,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开拓一片法学家与伦理学家自由交流的学术空间,构筑有助于互相理解、凝聚基本共识的思想论坛。

本书为第三期,内容涉及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信任伦理、环境伦理、医患纠纷、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以及增值税等相关问题。本期重点关注的是法治与德治如何结合。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中共中央认识到要实现良善秩序,除了推行法治,还必须重振道德,凝聚共识。法治与德治,是关涉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问题,也是当代理论法学研究与国家治理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难题。无论是“法治与德治的并重为什么是重要的”一文,还是对何勤华教授的访谈以及谢晖教授的对谈四则,都从不同的视角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阐释。

其他几篇文章则从部门法的角度对于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关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深化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委员会
  • 发刊词
  • 法治研究专题
  • 法治与德治的并重为什么是重要的
  • 一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双重面孔的“德治”与“法治”
  • 二 预备性工作:何为并重以及在何种意义上的并重
  • 三 法治与德治并重的必要性
  • 信任风险:内涵、根源与制度规制
  • 一 信任风险的内涵辨析
  • 二 信任风险的根源
  • 三 信任风险的制度规制
  • 并存型冲突性民族习惯法在刑法中的审视
  • 一 并存型冲突性民族习惯法的识别
  • 二 刑法视野下认可并存型冲突性民族习惯法存在的依据
  • 三 并存型冲突性民族习惯法的功能发挥
  • 四 结论
  • 柏拉图的法哲学
  • 导论
  • 《理想国》
  • 《政治家篇》
  • 《法律篇》
  • 法制史问题研究
  • 论清末官员群体的警政观
  • 一 早期驻外使节的警政观
  • 二 维新变法官员的警政观
  • 三 督抚大员的警政观
  • 四 出国考察宪政的大臣的警政观
  • 五 清末官员群体的警政观的影响
  • 六 清末官员群体的警政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实业投资的法制环境研究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侨务委员会的现状考察
  • 三 工商业税收法制环境
  • 三 铁路交通法制环境
  • 结论
  • 经济法问题研究
  • 从税收优惠到权益普惠
  • 一 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的辨析与实然
  • 二 增值税留抵税额期末退税的本质与必然
  • 三 结论和建议
  • 环境法问题研究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的公法性质初探
  • 导言
  • 一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关系
  • 二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公法性质探讨
  • 结语
  • 《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成效的评估与分析
  • 一 统计与研究方法
  • 二 中国1995~2010年大气排污数据分析
  • 三 中国2011~2014年大气排污数据分析
  • 四 结论与对策
  • 民法问题研究
  • 医患权利义务统一机制构建
  • 一 医患权利义务设置不当是医患失控的症结
  • 二 通过医患双方权利在结构上的关联性,明确医生和患者的行为模式
  • 三 通过医疗行为本身权利义务统一性,控制医疗行为的营利性
  • 四 利用医方经济权利实现依赖性患方支付义务履行,掣肘医疗行为恣意性
  • 法学教育研究
  •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背景下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路径
  • 引言
  • 一 法学本科和法律硕士教育该如何定位
  • 二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国内法学院的试点比较
  • 三 法律人才的SWOT分析
  • 四 国内法学院法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 人物访谈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论学书信选
  • 学术对话四则
  • 第一则 民治的根源——与王勇教授的对话
  • 第二则 作为法治之权利自治领域的德治——与诸学友的对话
  • 第三则 以理性态度信仰法律——与诸学友的对话
  • 第四则 对话权利、秩序与文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