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00千字
字数
2017-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美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本书是第三辑。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以研究中国美学包括古代和现代两大部分为主,尤其侧重中国古代美学和审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学比较研究。
本书为第三辑,设有“中日美学交流”“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家研究”“中国古代审美艺术研究”“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生态美学研究”“北京审美文化研究”七个栏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编委会
-
主编的话
-
东西方之间的书法美学
-
和歌编织的书法
-
关于近代日本“教养主义”的成立
-
崇高美学的体系化
-
森鸥外文艺美学思想初探
-
论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
-
论魏晋美学中的形神意识
-
戴震思想与中国美学的现代发生
-
船山诗学的“通感”论
-
世族:六朝美学的基础
-
厉鹗闺词的审美取向
-
论晚明江南文人的“宜”造园理念
-
郭熙《林泉高致》的“礼乐文化”审美型塑
-
三十年审美话语检讨:浪漫的学说,虚妄的逻辑
-
钟晓阳爱情小说中的悲剧美学
-
徐复观与李泽厚“礼”“乐”人性塑造论之比较
-
环境与生态:美学的合理介入与有效启迪
-
画家东山魁夷的生态美学观
-
现代北京地区民间舞蹈作品的审美表现
-
从邓友梅、汪曾祺作品中看京味儿小说的审美意蕴
展开全部
伯克的“崇高”概念
(一)伯克的生涯与崇高论 1757 年见刊的《论崇高与美丽概念起源的哲学探究》(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是伯克在 28 岁时完成的崇高论作品。当时,他居住在伦敦市街西郊,还不是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1709~1784)所主宰的 “文艺俱乐部” 的座上宾,也没有成为大不列颠的国会议员,在时人的眼中,他只是一个从爱尔兰来的、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笔在伦敦站稳脚跟的 “流浪汉”。因为《论崇高》的发行,伯克一举成名,成功地跻身于 18 世纪伦敦有识文人的行列。这本著作不仅在英国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立马引发了同时代德国哲学家们的关注。例如,和伯克同年生的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以及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就都曾尝试介绍伯克的崇高论。但是,伯克却并没有做出过多的回应,他只是在初版发行的两年后,也就是改订版发行之际,添加了一份篇幅较长的 “序论”,除此之外他再也没有推出过以崇高或美学为议题的著作。据伯克所说,添加 “序论” 只不过是为了将初版的主张以更轻松和明快的形式表达出来,没有其他更多的意义。1765 年他踏足政界后,更是将全部身心投入时事性的政治评论当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省察》(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1790),则是其政治思想的总括 —— 也正是因为这本著作,伯克在世界史上留下了 “保守主义的先驱” 之名。然而,我们却不应该将伯克看成 “保守主义的先驱”,这是对他的一种误读,更何况伯克本人也从未如此称道过。对于伯克来说,他只是从良知出发,将自身所观察到的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的状况 —— 原理主义的 “哲学性”、“抽象性” 以及 “暴力性”—— 加以批判而已。他所批判的是,伴随着极端的、逆转性的 “革命” 出现的蒙昧与傲慢;他坚持的是,在历史与经验当中得到验证的智慧、法律、道德以及现实主义的改革所具备的渐进与修缮。伯克认为,1688 年 “光荣革命” 以来英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家繁荣才是人们足以信任的政治经验,在那里,他看见了可以长久实现的和平以及自由的社会体制模式。那份在社会里真实存在的自由,是抽象的、暴力的革命无论如何也无法带来的。实际上,只要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伯克的后半生,就可以发现,根植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省察》中的思考模式其实只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考。例如,他对于美洲黑奴贩卖的尖锐批判或是对于英国政府在印度的种种 “龌龊行为” 的揭示皆是如此,其展现出来的是作为现实主义者就事论事、临机应变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伯克于 1774 年 11 月 3 日在布里斯托尔的演讲 ——“我是从布里斯托尔选区被选举出来的代表。但是,从被选出的那一刻起,我就是大不列颠的国会议员,而不是布里斯托尔的议员……”—— 充分显示了他所持有的议会制民主主义的精神,已然成为我们所说的民主代议制的模范发言。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