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3千字
字数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通过两会议案/提案,辅以政策文本、新闻文本等材料,对不同教育类议案提案的公共参与特点进行考察。
内容简介
首先从人大议案制度改革、议案数量与政策周期的关联波动关系、人大代表的来源结构等方面,对全国人大教育类议案特点考察。第二部分对教育财政专题进行探讨。对80年代以来高教财政政策的演进逻辑的研究发现,在迫切需要恢复高等教育发展而面临经费困难时,中央主动采用权力下放的方式化解地方/高校对中央的财政压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重点大学建设政策,提高自身在高教资源分配中的地位、稳定高教精英群体;地方则通过呼吁中央对非重点高校投入,或借贷化债等方法向中央争取更多的经费。第三部分对教师权益、素质教育、高校自主权等不同教育政策问题的发声主体进行研究.对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全国人大教育类议案特点考察
- 一 人大议案制度沿革
- 二 议案数量的整体变化
- 三 提案代表情况
- 四 议案数量与政策变动
- 五 提案大户省市的情况
- 六 小结
- 2000~2007年义务教育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两会议案提案特点
- 一 全国人大义务教育议案的基本情况
- 二 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共同特征
- 三 全国政协义务教育提案的内容特点
- 四 小结
- 全国政协教育财政挂钩提案的特点分析
- 一 强调“挂钩”的三个时段
- 二 “挂钩”诉求的变化和执行效果
- 三 中央教育系统代表的作用
- 四 代表的党派分布
- 五 小结
-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演进逻辑(1983~2012年)——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分析
- 一 关系主体的界定
- 二 政协高教提案的总体演变趋势
- 三 政协高教财政提案的特征分析
- 四 高教财政政策形成中的各方策略
-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发声”机制研究——对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
- 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分权过程回顾
- 二 新闻文本的整体性分析
- 三 对新闻文本信息源、报刊类型的网络分析
- 四 新闻文本发声总结
- 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的政协提案参与研究
- 一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二 中职教育提案整体特征及各相关主体特征分析
- 三 两个纵向系统提案特征分析
- 四 从中职资助政策综合分析各主体参与政协提案特点
- 五 小结
- 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师待遇政协提案变迁逻辑
- 一 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师待遇政协提案趋势
- 二 不同时段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教师待遇提案特点
- 三 总结
- 全国政协提案中教学过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呼声的一致与分化
- 一 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全国政协提案的主要趋势
- 二 不同历史政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政协提案
- 三 总结
- 与民间办学相关的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特点分析
- 一 与民间办学问题有关的人大教育类议案
- 二 政协教育类提案中的民间办学问题分析
- 三 两会中民间办学发声机制的变化
- 上海市民间办学的政策演变与政协提案的特点分析——基于2003~2016年的数据
- 一 提案的选取标准
- 二 上海市民间办学相关提案的特点
- 三 上海市民办办学政协提案特点总结
- 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在政协提案中的特点分析
- 高教提案与义教提案的“错峰”出现
- 1983~1994年:下放自主权+多渠道筹资
- 1995~2005年:快速崛起的重点高校
- 2005~2012年:化解债务+增加普通高校经费
- 小结
-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改革中教师待遇相关两会呼声变迁
- 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与教师待遇重大政策出台的同周期
- 1980年代:挂钩机制的雏形&以增设津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提案高峰时期
- 1990年代:挂钩机制入法vs.以要求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提案上扬时期
- 2000年前后:两会呼声的回落vs.零散的政策诉求时期
- 2006~2013年:以进一步强调挂钩vs.细化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两会发声时期
- 总结
- 从“合理回报”到“分类管理”:两会中民办教育政策制定的焦点变迁
- 人大议案与政协提案的概况
-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缓解教育经费不足,动员社会力量办学
- 1990年代初期至2002年《民促法》出台:要求对民办教育立法的高峰期与“合理回报”等诉求写入法律
- 《民促法》出台后至2013年第一次修订:“平等地位”“财政扶持”相关提案的增长期
- 第一次修订至今:从模糊的“合理回报”到明晰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落地
- 新法于新时代的作用与作为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