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问题专家、高层智库郑永年数十年观察研究中国的经典之作,带你读懂中国发展。

内容简介

十多年来,郑永年教授持续呼吁“保卫社会”,建议调整政策思路,进行以社会改革为主的整体性改革,做大做强社会,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为未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本书即是作者持续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成果,聚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从GDP主义、中产阶层、社会公平正义、社会道德和思想等方面来解释当代社会问题的由来,也从房地产、教育、“三农”和土地等社会领域的制度和政策演变来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解释的基础上再探讨如何保卫和重建中国社会的问题。

当前,追求“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我们更需要把“保卫社会”放在重要位置,尽努力进行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创新,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再版自序
  • 第一部分 从GDP主义到保护社会
  • 好的发展还要求“共同致富”
  • 不能任资本权力挑战中国社会
  • 资本时代,资本就是一切
  • 社会权利成为牺牲品
  • 必须规范资本行为
  • GDP主义与社会道德体系的解体
  • GDP主义的社会成本
  • GDP主义侵入和主宰了社会领域
  • 破除GDP主义迷思
  • 赶超或免被赶超的外部压力
  • 负面指标驱动的增长
  • "国家能力"滥用的严重后果
  • 经济发展不能让老百姓有被掠夺感
  • 没有脱离GDP主义逻辑
  • 经济正常误入歧途
  • 贫困国情与改革再出发
  • 中国中产阶层仍薄弱
  • 中国建设内需社会需要做什么
  • 攻克市场化不足的障碍
  • 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
  • 确立保护社会的政策
  • 中国必须进行一场社会改革的攻坚战
  • 从三个方面认识社会改革的意义
  • 社会改革闯关如何突围?
  • 第二部分 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秩序
  • “小康社会”和中共的“中产阶级”观
  • 社会稳定需要大力扶持中间力量
  • 外部力量无法持续稳定社会
  • 谁来保护“中产阶级”?
  • 中国财富去哪儿了
  • “贫穷社会主义”
  • 财富去哪了
  • 财富需要法律保障
  • 多管道留住财富
  • 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级
  • 缺失中产阶级导致种种后果
  • 中产阶级为何发育不良
  • 知识和财富的“退出”潮说明了什么
  • 无法出声就用脚投票
  • 愚昧的权力主导迫使知识退出
  • 财富的退出表明对体制的不信任
  • 政府官员为何缺乏社会改革动力
  • 政府为何缺少改革动力
  • 市场进入,豁免与退出
  • 改变认识斌改变机制
  • 中国改革政策的困局
  • 垄断型国企成为改革阻力
  • “权力资本”驱动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以社会断裂为代价
  • 第三部分 收入分配和社会正义
  • 收入不平等是革命的前奏
  • 政策恶化不平等
  • 面对既得利益集团的挑战
  • 减缓收入差异和社会分化的方法
  • 中国的公平经济学
  • 中国面临收入极端不均的挑战
  • 协调的发展才可持续
  • 为什么中国的收入分配得不到有效改善
  • 一次分配出了大问题
  • 公共服务没有改变分配不公
  • 中国社会的利益博弈要求社会正义
  • 政府制定博弈规则的功能衰退
  • 整治“寡头”与社会正义
  • 必须限制特权
  • 特权制度的负面影响
  • 财政和政治的双重危机
  • 社会如何才能变得更公平一些
  • 收入差异在扩大
  • 经济结构的失衡是根源
  • 名校农村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
  • 提高劳动者收入与中国的未来
  • 部分先富的综合病症
  • 提高劳动者收入利益多重
  • 第四部分 房地产与社会改革
  • 住房政策的症结在哪里
  • 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
  • 定位错误的房地产政策
  • 房地产已资本的“游戏物”
  • “圈房运动”弱化执政党社会基础
  • 新自由主义的祸害
  • 年轻人看不到希望
  • 房地产改革当是中国社会建设大工程
  • GDP主义成为政府的软肋
  • 社会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 中国需要实现房地产的彻底转型
  • 房地产改革的下一步
  • 任何市场都需要政府的规制
  • 房地产市场需要规制的必要性
  • 房地产与中国社会命运
  • 避免泡沫破灭需要大变化
  • 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五部分 教育改革和中国人才培养困局
  • 中国教育改革的三大败笔
  • 教育改制面临制度制约
  • 没有自主性,教育不会有质量
  • 垄断地位使教改动力不足
  • 制度滞后导致人才外流
  • 中国教育体制的官僚化及其后果
  • 教育部门绝非一般行政机构
  • 绩效评估看“量”不看结果
  • 错学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 权力被错误使用
  • 教育部门的GDP主义及其后果
  • 教育机构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
  • 孔子学院的不可持续性
  • 教育家首先应是教育家
  • 改变“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局面
  • 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
  • 巨大的社会政治代价
  • 看不到希望便只有怨恨
  • 官僚化教育评审制度的恶果
  • 科学评审异化为官僚评审
  • 不了解自身社会,遑论改造
  • 应让专业人士担当更重要角色
  • 商业化模式与教育的异化
  • 可悲的一代
  • 商业化教育模式下的供需方
  • 第六部分 土地、农村和农民工
  • 土地流转制度与中国政治社会的改革
  • 赋权、收入与土地改革
  • 农村改革是各方面的动力机制
  • 危机执政的道德基础
  • 资本虎视土地 如何确保赋权农民
  • 土地流转制度的深远意义
  • 如何保证政策不变异
  •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
  • 农村土地改革的两种极端
  • 农村问题历史背景复杂
  • 农民工问题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 正义的社会必须是开放的社会
  • 通过逐步城市化来消化农业人口
  • 人口过度分散不会有品质服务
  • 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秩序建设的核心问题
  • 城乡统筹改革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 土地使用权可私有化
  • 中国城市化要避免怎样的陷阱
  • 政府官员会如何行动
  • 顶层设计必须把握城市化方向
  • 中国的城市改革和城乡统筹
  • 三元社会高度不稳定
  • 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
  • 中国农村的贫困与治理
  • 扶贫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 全球化与农村的贫困
  • 农村改革的失效
  • 贫困导致社会不稳定
  • 农村的扶贫与反腐败
  • 第七部分 社会思想与道德危机
  • 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崛起
  • 缺乏创新气魄的崛起
  • 文化崛起三个非经济因素
  • 谁应对年青一代的权钱膜拜负责
  • 官场成道德衰落的主要力量
  • 个人奋斗不能带来希望
  • 为什么一个道德国度面临道德解体危机
  • 对商业文明负面影响缺免疫力
  • 新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
  • 受保护的社会才能产生道德自律
  • 道德解体的根源
  • “左”派的解释:市场经济是根源
  • 自由派的解释:政治权力是关键
  • 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缺少边界
  • 如何重建社会道德体系
  • 社会分化导致道德解体
  • 道德重建,谁是主体?
  • 道德建设还需依靠社会力量
  • 中国应当进行人本主义教育运动
  • 人本主义并未落到地方
  • 应当唤醒人的自觉
  • 文化中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 文化贫穷致公共道德感缺失
  • 文化中产与原创的关系
  • 文化无产未能生产新知
  • 第八部分 社会矛盾、冲突与暴力
  • “堰塞湖现象”与社会抗议
  • “发声”和“退出”的相互关系
  • 威权主义社会的“发声”
  • 社会抗议运动:西方与中国
  • 全球化导致社会对立
  • 新自由主义为害甚大
  • 基于社会媒体的新兴社会已形成
  • 对社会冲突要有清醒的认识
  • 中国社会的四大类冲突
  • 通过政治转型消化社会冲突
  • 解决权、钱、民冲突刻不容缓
  • 权、钱、民处于紧张状态
  • 须处理“官”“钱”本质的异化
  • 赋权于社会
  • 社会基层无政府状态令人担忧
  • 最怕政府成为非正义的制造者
  • 道德是政权的基石
  • 权和钱都被少数人所垄断
  • 暴力蔓延的社会起源
  • 作为“社会病”的社会暴力
  • 中国特色的暴力生成机制
  • 抑制暴力需要道德共识
  • 重建国家和人民的直接联系
  • 当代社会暴力的制度基础
  • 公权力扩大激化矛盾
  • 对司法的破坏导致社会信任流失
  • 国家暴力私有化的隐患
  • 第九部分 如何保护和重建社会
  • 国家发展权如何转化为社会民生权
  • 中外对权利的不同理解
  • 实现社会民生权需多管齐下
  • 利用国有企业推进社会政策
  • 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
  • 精准扶贫过程出现的问题
  • 扶贫的可持续性
  • 强政府、强社会当是社会管理的方向
  • 对“regime change”的误读
  • 弱社会不利政府
  • 如何建设中国大社会
  • 政府应积极培植社会力量
  • 社会必须参与政治过程
  • 改革传统“官民”关系
  • 西方和中国“国家”概念的变化
  • 大多数中国人的“政府”概念
  • 如何重建中国社会信任
  • 中国传统的“礼”已进化到“党纪”
  • 没有任何信任度社会难以为继
  • 重建社会对司法的信任
  • 司法衰败的根源
  • 要允许司法相对独立
  • 中国需要建设一种安静的文化
  • 中国传统中的安静文化因素
  • 阶级革命颠覆传统秩序
  • 新的社会阶层身份仍未建立
  • 如何建立新环境下的安静文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非常好,一针见血,通俗易懂

    这些年来,经济政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千方百计地要老百姓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放到市场上去,“搞活经济”。仅举几个例子来说。去年政府大力刺激股票市场,希望把股市活跃起来,好让老百姓获得一些利益,但结果走向了反面,股市遭受重创,不仅老百姓没有获得利益,更是牺牲了一大批中产阶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也有这个趋势,在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又开始疯涨。无论是降低首付的比重,还是其他各种各样的筹资方式,都在推动着房地产市场;同时,尽管房地产产能已经大量过剩,但政府又开始加大对房地产的投资。可以预见,如果这个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最后牺牲的仍将是老百姓,尤其是中产阶层。连发展农村互联网的目标也是为了开拓钱的市场。类似 P2P 那样的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农村,说是帮助农民提高消费,就是没有人仔细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连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搞不清楚这种金融方式,如何叫农民来弄清楚。如果说这种金融具有有效性,那只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利用普通老百姓的 “发财” 本能,而不是帮助老百姓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或者致富。一句话,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还是受到政府鼓励的民营企业行为,大都具有同样的目标,那就是让老百姓掏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是什么

      书中分析了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社会中的各个阶层的人,展现出来了各方的混乱,以及社会的失序,问题重重,任重道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综合性社科类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历史类图书。 作为一家优秀的地方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多出优秀作品为中心任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06年,被授予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近年来,浙江人民出版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引领,出版了《之江新语》《红船精神问答》《心无百姓莫为官》《读懂“八八战略”》《中国模范生》《东方启动点》《人民公开课》《中华传世藏书》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其中,5种图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7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国家图书奖),12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2010年至今,共15种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之江新语》多语种翻译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多种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 在“思想引领时代、知识服务用户”价值观引领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坚持专业立社,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产品线建设,着力打造时政、财经、文史三大板块特色品牌,出版了《之江新语》《大数据时代》等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超级畅销书,《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最好的告别》《上帝的手术刀》《星际穿越》等图书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