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创造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本书指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很多时候都被淹没了,需要唤醒和激活。

内容简介

作者娜塔莉·尼克松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56位创新者,深度研究了创造力在人们的工作中是如何被激发并起作用的。她发现,创造力是介于奇想和严谨之间的动态张力。当人们在奇想和严谨这两种状态间来回切换时,容易产出全新的价值和富有变革性的成果。尼克松还介绍了如何依靠提问、即兴和直觉,增强严谨与奇想的能力,提高“创造商”,增强个人与组织的创新竞争力。

本书将创新的洞见与个人和企业的创新故事结合起来,适合想提高创造力、增强创新竞争力的组织和个人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译者序
  • 导言
  • 激活创造力就像跨越前的助跑
  • 创造力是创新的引擎
  • 3i创意模型
  • 提问
  • 即兴
  • 直觉
  • 本书的缘起——三颗种子的萌芽
  • 本书的价值——释放内在创造力的邀请
  • 严谨和奇想让我成为整合思考者
  • 我的远大目标——实现创造力觉醒
  • 第1章 无创造,不未来
  • 有关创造力的4个信号
  • 为何创造力会被忽视?
  • 使创造力触手可及
  • 创造力的触发在于跨越边界
  • 创造力练习
  • 第2章 在奇想和严谨之间徜徉
  • 智慧始于奇想
  • 奇想和创造力
  • 用严谨击破挑战
  • 严谨和创造力
  • “奇想—严谨”范式
  • 没有奇想,严谨是不可持续的
  • 奇想存在于严谨之中
  • 严谨和奇想让创造力不再抽象
  • 创造力练习
  • 第3章 提问:问一个更好的、出人意料的问题
  • 为什么不去问更好的问题?
  • 提问,是从why到how的混序过程
  • 信任是提问的基础
  • 在组织内让提问常态化
  • 提问能够引发新发现
  • 创造力练习
  • 第4章 即兴:利用有组织的混序
  • 未来的工作就像演奏爵士乐
  • 设计即兴组织
  • 生活和工作是混序的
  • 创造力练习
  • 第5章 直觉:先有勇气,再谈精通
  • 直觉的来龙去脉
  • 将直觉作为决策工具
  • 直觉其实是一种数据
  • 直觉和棘手的问题
  • 直觉将勇气摆在精通之前
  • 创造力练习
  • 第6章 创意摩擦:在社群里共同创造
  • 社群是创意的基础
  • 为什么社群对创造力至关重要?
  • 设计创造力社群
  • 懂得缩放
  • 创造力练习
  • 第7章 预判:放大人类的独特之处
  • 世界的未来取决于创造力
  • 创造力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 为组织的未来做好准备
  • 整合思考者将倍受欢迎
  • 创造力练习
  • 第8章 重构:再混合,再建构,再利用
  • 阳光下没有新事物
  • 模板原型就是模式
  • 像时装设计师一样思考
  • 用你所拥有的
  • 创造力练习
  • 第9章 走出办公楼:提高创造力的终极法宝
  • 转换视角
  • 成为“翻译”
  • 玩耍
  • 跨越!
  • 从优先考虑专业深度向重视广度的经验跨越
  • 从遵从理性向拥抱不确定性跨越
  • 从组织孤岛向联结的社区跨越
  • 创造力练习
  • 附录1 21个问题和建议,激活你的创造力
  • 附录2 奇想—严谨游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第1章 无创造,不未来
  • 第3章 提问:问一个更好的、出人意料的问题
  • 第4章 即兴:利用有组织的混序
  • 第5章 直觉:先有勇气, 再谈精通
  • 第6章 创意摩擦:在社群里共同创造
  • 第7章 预判:放大人类的独特之处
  • 第8章 重构:再混合,再建构,再利用
  • 第9章 走出办公楼:提高创造力的终极法宝
  • 附录2 奇想—严谨游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造力是创新的引擎

    创造力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神话,它就是本能。创新既不是工具,也不是方法,它就是生活。我们谈了太多的创新,以至于提起这个词的时候,兴奋的同时已经有些麻木。语言是深厚的,又是单薄的。语言的深厚之处在于一词一世界。我读这本书的感觉好像是在不断地 “zoom in”:潜入创新的皮肤下面,看清血管和肌理。这好比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博物馆,而每个创新的人物及故事都是一个展厅,非常丰富多样。同时,我读这本书的感觉又像是 “zoom out”,在一条非常广阔的人类历史和文化长河中去看创新演变的星星点点。语言的单薄之处在于,“chuangxin” 这个词很容易发音,我们也习惯了它被频繁地使用。但是,每天都在讲,看似也在做,我们却无法触及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对于 “创新” 这个词语之下的世界的探索。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阅读本书。你可以从书中看到,人类历史、社会文化、不同国家的政治政策等大环境的交织对于人们创新的信念以及行为的影响,也可以看到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家长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个人性格和能力特点等对于一个人的文化影响之深。每个人对于创新的演绎都可以是不同的。虽然,美国人的文化与思维方式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都知道很多方法无法照搬,很多观点放在中国国情下也许不成立,但这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去深度思考和探索。书是一面镜子,看到他人的思想,再反观自己,在其中找到联结,价值就在这里产生了。书中的主线是严谨和奇想。很巧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娜塔莉的先生约翰就是一位律师,不免让人想到严谨;而娜塔莉是创新顾问,代表着奇想和直觉。他们固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对于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摩擦,他们的处理方式充满智慧:不会想要说服对方,而是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用幽默调侃的方式来化解。创新的过程中除了新鲜好玩的部分,还包含非常多的冲突,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团队中。而多元文化背景的团队构成又是创新所必需的。因此,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是创新之旅的修行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读完需要再读几遍的书

      不要让自己在每日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和生活中失去了兴趣和创造!书中的几个框架概括(观点)值得再回味下:1. 无创造,不未来 2. 提问:问一个更好的、出人意料的问题 3. 即兴:利用有组织的混序 4. 直觉:先有勇气,再谈精通 5. 创意摩擦:在社群里共同创造 6. 预判:放大人类的独特之处 7. 重构:再混合,再构建,再利用 8. 走出办公楼:提高创造力的终极法宝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