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式乡村生活图景,回望笑泪交织、烟火缭绕的童年和故乡。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青年作家邓安庆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细致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这本书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

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相互勾连,彼此融会贯通,淳朴可亲的人物、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故事感人至深,且极有纵深地探讨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乡村议题,是邓安庆目前最为成熟也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一写家乡,我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我为什么想写《永隔一江水》
  • 换新衣
  • 凉风起天末
  • 虫儿飞
  • 蝉鸣之夏
  • 东流水
  • 秋风起
  • 永隔一江水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不去的故乡 只能回望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文学故乡,萧红的呼兰河、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 读完邓安庆的小说,我却找不到他心中故乡的清晰图景,仿佛一切都是碎片,都是故乡,也都是他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因为邓安庆进了城,而且越走越远,笔下的故乡也就越来越飘渺。《永隔一江水》由七个短篇构成,但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集,每一篇可以单独来看,放在一起又可以连缀成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故乡。这本书是以生活在其中的人视角来书写,从那种具体而微的细节中发生故事。比如第一篇从春节写起,然后一路经过春夏秋天,以主人公昭昭和建桥的成长为线索,勾勒了一幅正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乡村图景。从乡村到城市,邓安庆敏感地捕捉到了当下中国最为敏感的部分 —— 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国人生存状态。那些流离失所、迷茫与焦虑的人们,他们有可能是我们的亲戚、老乡、朋友的父母,他们悄然进入城市,每天在城市做工,他们回不了家,也没法定居城市,活在一种被故乡和城市双重抛弃的状态。正如他所说:"真正的家乡我也回不去了。与自己的亲人,无法言说你在外面的生活。回到家中,沉闷的乡村生活,纠缠的人际关系,没有你想要的图书馆、网络、交通,你开始想念城市生活。这种两无着落的生活状态,是我孤独的背景。" 这是邓安庆最让我揪心的一段话,我也是小镇青年,我们的故乡都变成了他乡。邓安庆这本书里的邓垸,不是苦大仇深的阶级斗争,也不是遥远的田园牧歌,它如此真实,充满细节,正如他自己说的:"相比专注于强情节和强人物的故事,我还是更喜欢偏重氛围的小说,不是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把人拖着往前走,而是让人可以沉浸在盘旋回绕、反复皴染的细节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应是与我同龄人。小时候他所经历的事,比如与小伙伴一起下河泡澡、朦胧的青春、能干的童年(烧水烧饭做莱)以及偷钱的过程等,描述的非常生动,真的是非常熟悉。当然作者除了写童年的贫乏生活,农村孩子学校生活之艰辛与无奈,以及逃学泡网吧打游戏等的荷尔蒙分泌失调外,还写了农村生活之不易。一是重男轻女现象广泛存在,秋红二姐生后不久即被爷爷强行送走。二是农村养老难以如意,仁秋太的挣扎、抗争与其二个儿子家的养老模式终归是难以为继。三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意破落了,幸好有了农村可落脚,比如香梅奶之女,又如贵红姐。四是农村婆媳、公媳矛盾之深,如贵红姐与其子石亮之媳妇到了水火不溶之境等。这些只是小说一小部分,但却是当前社会变动之缩影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一个个体的感受出发,我们常见的乡村叙事,多数时候都是知识分子在发声,农民的声音很少有,更不必说被听到。我并不觉得知识分子的记录,能完全代表他们的感受,毕竟生活是他们在过,外人只是在旁观,顶多偶尔参与一下。我对乡村叙事的两种模式都持有警惕心,一种是田园牧歌式,一种是悲情式,这两种模式都简化了现实。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九久读书人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图书发行企业,公司拥有“99网上书城”和“99读书人俱乐部”,致力于会员制直销模式的图书发行通路的建设。同时,公司也通过与海内外著名出版机构和著名作家、学者之间的合作,努力推荐出版最新、最有价值并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流的图书。作为一家具有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手段的本土文化公司,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强大的人文资源和先进的营业模式。公司的“99”品牌必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崛起于海内外华文出版界,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中国出版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