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阅读本书,可一览20世纪图像研究的概貌。

内容简介

本书共五章,分别叙述了20世纪图像研究提出的语境,图像研究相关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图像观念变迁的关键节点,分析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贡布里希的图像语言论、诺曼·布莱逊的图像符号研究、托马斯·米歇尔的重构图像学等图像研究学者的理论,并试图据此厘清20世纪图像观念演变的理路,勾勒20世纪英美学界图像理论发展的概貌。

由于图像理论交织于诸多学科的研究中,形成开放式的发展形态,因而本书梳理从图像学到图像理论的发展进程,把图像理论与20世纪以来的多位思想家的理论结合起来考察,揭示了图像理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呈现其对人文学科与文化公共领域的意义,对我国当代艺术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图像解释学之一种:图像学
  • 第一节 图像学重镇:瓦尔堡研究院
  • 第二节 “图像学之父”潘诺夫斯基与图像学理论渊源
  • 第三节 图像学方法的形成与操作
  • 第四节 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观
  • 第三章 图像语言论:贡布里希图像语言研究
  • 第一节 贡布里希创作简况
  • 第二节 反思图像“再现论”
  • 第三节 图像与语言之辨
  • 第四节 反思艺术史及其与人文学科的关系
  • 第五节 象征的图像与图像学理论
  • 第四章 “图像转向”的征候与视觉文化的兴起
  • 第一节 “图像转向”的征候
  • 第二节 视觉文化的兴起
  • 第三节 图像、话语、权力——诺曼·布莱逊图像符号研究
  • 第五章 重构图像学
  • 第一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
  • 第二节 图像与语言
  • 第三节 形象的生命和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