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2千字
字数
2021-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刑法研究》共13卷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内容简介
本卷为刑法总论Ⅴ,内容包括刑罚概论、刑罚体系、刑罚适用三个部分,体现了陈兴良教授犯罪总论中刑罚论基本学术观点。
《刑法研究》共13卷,收录了陈兴良教授从1984年到2020年跨度长达36年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和其他作品,是陈兴良教授的刑法研究论文之集大成者。
刑法总论是关于犯罪论和刑罚论的理论叙述,犯罪概念论和犯罪构成论是犯罪论的基本内容,刑罚论是关于刑罚概念和刑罚制度的理论叙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十、刑罚概论
- 论刑罚权及其限制
- 一
- 二
- 三
- 四
- 刑罚目的二元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刑罚目的新论
- 一、刑罚的报应目的
- 二、刑罚的预防目的
- 三、刑罚目的二元论
- 一般预防论
- 一
- 二
- 三
- 四
- 从威吓到忠诚:一般预防的话语转换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
- 一
- 二
- 三
- 刑罚改革论纲
- 一、刑事政策的适当调整
- 二、刑罚结构的合理设置
- 三、刑罚轻缓的理性期待
- 论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
- 一、从法理上区分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
- 二、从立法上正确处理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
- 三、从司法上正确处理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的关系
- 刑事矫正论
- 罪犯处遇的法理分析
- 一、罪犯处遇的历史演进
- 二、罪犯处遇的模式考察
- 罪犯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
- 一、对于重刑犯和轻刑犯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改造措施
- 二、罪犯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实践探索
- 三、关于罪犯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的思考
- 十一、刑罚体系
- 刑种设置的法理分析
- 一、刑种设置的历史演进
- 二、刑种设置的结构调整
- 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
- 一
- 二
- 三
- 四
- 死刑存废之应然与实然
- 关于死刑的通信
- 一、引言
- 二、来信
- 三、回信
- 中国死刑的当代命运
- 一
- 二
- 三
- 四
- 死刑适用论
- 一、联合国关于死刑适用的准则
- 二、中国刑法中的死刑适用
- 三、死刑的复核程序
- 经济犯罪死刑废除论
- 一、死刑反映了比较强烈的等价观念
- 二、死刑的适用对象与刑法的锋芒指向不能混为一谈
- 三、死刑不是预防经济犯罪的灵丹妙药
- 四、废除经济犯罪死刑是可行的
- 五、各国刑事立法例可资参考
- 死刑政策之法理解读
- 一、死刑政策的演变
- 二、坚持少杀政策的阐述
- 三、防止错杀政策的阐述
- 死刑罪名废除争议:观察与评论
- 一、死刑罪名减少之难
- 二、减少死刑罪名难在哪
- 三、废除死刑罪名应当注意的问题
- 减少死刑的立法路线图
- 一、死刑的立法限制与司法限制的适当分工
- 二、备而不用的死刑罪名的立法废除
- 三、偶尔适用的死刑罪名的立法废除
- 四、死刑废除立法进程的法理思考
- 死刑限制论的一个切入——以故意杀人罪为线索的展开
- 一、问题的提出:由一个死刑案件谈起
- 二、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
- 三、被害人过错与量刑情节
- 四、故意杀人罪与死刑
- 五、本文的三点结论
- 从“枪下留人”到“法下留人”——董伟死刑案引发的法理思考
- 一、引子
- 二、死刑:实体法的考察
- 三、死刑:程序法的考察
- 死刑适用的司法控制——以首批刑事指导案例为视角
- 一、死刑适用条件的司法考察
- 二、限制减刑制度的司法裁量
- 三、最高人民法院在控制死刑中的作用
- 忻元龙绑架案:死刑案件的证据认定——高检指导性案例的个案研究
- 一、忻元龙绑架案的官方文本
- 二、死刑案件证据标准的考察
- 三、留有余地的死缓判决的反思
- 受雇佣为他人运输毒品犯罪的死刑裁量研究——死囚来信引发的思考
- 一、死囚李倬才来信
- 二、唐友珍运输毒品案的对比
- 三、马俊海案的进一步对比
- 四、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之论证
- 五、死囚李倬才的命运
- 财产刑比较研究
- 一、罚金刑的比较研究
- 二、没收财产的比较研究
- 资格刑比较研究
- 一
- 二
- 十二、刑罚适用
- 论量刑情节
-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 二、量刑情节的特征
- 三、量刑情节的地位
- 四、量刑情节的功能
- 五、量刑情节的范围
- 自首制度的法理分析
- 一、自首的概念
- 二、一般自首的条件
- 三、特殊自首的条件
- 四、自首的认定
- 五、自首犯的处罚
- 减刑适用论
- 一、减刑的对象条件
- 二、减刑的实质条件
- 三、减刑的限度条件
- 论我国刑法中的刑罚执行
- 一
- 二
- 三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