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脑学习宗师王华斌教授力作,探讨全脑超级潜能读书学习技巧与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是学习学创始人、全脑学习宗师王华斌教授的震撼力作。学习学是全脑超级潜能读书学习技术、方法与策略新概念。作为学习学核心内容的全脑学习是古今中外有关学习方法的融合、发展和创造。它是人的“硬件”——五官感觉乃至全部身心和“软件”——第六感觉、意识与潜意识、智商及情商与挫折商之间全面的协调、优化和整合。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彩插
  • 前言
  • 目录
  • |第一章| 学习学概论
  • |第二章| 学习学的对象和意义
  • |第一节|学习学研究的对象
  • 一、学习的本质
  • 二、学习的规律
  • 三、学习的方式
  • 四、学习的环境
  • 五、学习学研究的对象
  • 六、学习学的兴起
  • |第二节|学习学研究的意义
  • 一、学习的意义
  • 二、学习的作用
  • 三、学习的价值观
  • |第三章| 学习学的本质与规律
  • |第一节|学习学的本质
  • 一、学习的定义
  • 二、学习的目的
  • 三、学习的观念
  • |第二节|学习学的规律
  • 一、学习的规律
  • 二、学习的特殊性
  • |第四章| 学习理论与相关学科关系
  • |第一节|中外学习科学理论
  • 一、国外的学习理论
  • (一)以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联结派理论
  • (二)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认知派
  • (三)托尔曼、加涅的折中主义学说
  • (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
  • 二、中国学习理论
  • |第二节|学习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学习学与哲学的关系
  • 二、学习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 三、学习学与大脑科学的关系
  • 四、学习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 五、教育学同心理学有很密切的联系
  • 六、学习学与人才学的关系
  • |第五章| 学习的主体与环境
  • |第一节|学习的主体
  • |第二节|学习的环境
  • 一、学习环境概要
  •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
  • 1.社会环境
  • 2.地理环境
  • 3.家庭环境
  • 4.书房环境
  • 三、学生与教师的师生关系
  • |第六章| 学习功能、特征与方法
  • |第一节|学习的功能
  • |第二节|学习的特征
  • 一、社会性特征
  • 二、意识性特征
  • 三、可行性特征
  • 四、需要性特征
  • 五、实用性特征
  • 六、可持续性特征
  • 七、普适性特征
  • |第三节|学习的方法
  • |第七章| 学习与大脑及身体
  • |第一节|全脑开发理念
  • |第二节|善于使用双脑
  • |第三节|启动脑能风暴
  • |第四节|保持身心健康
  • 一、脑子越用越灵活
  • 二、脑力与体力并重
  • 三、营养
  • 四、睡眠
  • |第八章| 学习与德智体美劳
  • |第一节|五因互相影响
  • 一、德智关系
  • 二、体美关系
  • 三、五因素论
  • |第二节|德智体美劳与学习的关系
  • 一、德育与学习的关系
  • 二、智育与学习的关系
  • 三、体育与学习的关系
  • 四、美育与学习的关系
  • 五、劳动与学习的关系
  • |第九章| 全脑八大智力中心
  • |第一节|语言智力中心
  • |第二节|数学逻辑智力中心
  • |第三节|内省智力中心
  • |第四节|运动智力中心
  • |第五节|视觉空间智力中心
  • |第六节|人际智力中心
  • |第七节|音乐智力中心
  • |第八节|自然观察智力中心
  • |第十章| 三个基本功
  • |第一节|全脑阅读基础
  • 一、基础阅读学习
  • (一)解剖知识学习
  • (二)反刍知识学习
  • (三)串联知识学习
  • (四)内化知识学习
  • (五)联想知识学习
  • 二、全脑速读训练
  • (一)测试和加强阅读速度
  • (二)全脑速读概念
  • 1.速读应遵循的原则
  • 2.速读的原理
  • 3.阅读的形式
  • 4.阅读的三个步骤
  • (三)推断阅读练习
  • (四)高速扫读练习
  • (五)速读理解练习
  • (六)导引阅读练习
  • (七)反向导引练习
  • (八)固定程序阅读练习
  • 1.固定程序阅读内容的步骤
  • 2.固定程序阅读的实施办法
  • (九)线式速读练习
  • 1.线式阅读法的基本原理
  • 2.线式阅读训练的步骤
  • (十)高速直读练习
  • 1.直读练习基本原理
  • 2.直读法的训练方法
  • (十一)面式速读练习
  • (十二)其他快速阅读方法
  • 1.一目十行阅读法
  • 2.一目一页阅读法
  • |第二节|全脑上课学习
  • 一、全脑上课听讲
  • 1.用心听课
  • 2.耳脑并用
  • 3.眼脑并用
  • 4.口脑并用
  • 5.手脑并用
  • 6.用脑思考
  • 二、勤写听讲笔记
  • 三、6R笔记法
  • (一) 6R笔记法概述
  • (二) 6R笔记法的具体运用
  • 1.回想(Recollect)
  • 2.记录(Record)
  • 3.简化(Reduce)
  • 4.背诵(Recite)
  • 5.反射(Reflect)
  • 6.复习(Review)
  • |第三节|全脑练习速写
  • 一、熟练解题步骤
  • 第一步:侦测题情
  • 1.穿越表象
  • 2.捕捉实质
  • 3.分辩假象
  • 第二步:考察分析
  • 第三步:找出对策
  • 第四步:进行实战
  • 第五步:检验成果
  • 二、掌握解题技术
  • 1.利用算式
  • 2.正向分析
  • 3.逆向分析
  • 4.化归分析
  • 三、强化速写能力
  • 1.速写的意义
  • 2.速写技术应用
  • |第十一章| 四个写作训练方案
  • |第一节|基础写作要领
  • 一、积累写作素材
  • 1.理顺写作思路
  • 2.积累写作素材
  • 二、编写写作提纲
  • 三、把握写作规律
  • (一)熟悉写作程序
  • 1.文章立意
  • 2.文章选材
  • 3.谋篇布局
  • 4.遣词造句
  • 5.下笔行文
  • (二)文章基本要求
  • 1.突出中心
  • 2.语言表达
  • 3.段落层次
  • 4.详略得当
  • 四、各种文体写作
  • (一)记叙文写作
  • 1.记叙文的基本形式
  • 2.记叙文的人称
  • 3.记叙文常用手法
  • 4.记叙文的叙述方式
  • 5.夹叙夹议
  • (二)抒情文写作
  • (三)说明文写作
  • (四)议论文写作
  • 1.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 2.议论文的表现形式
  • 3.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 五、基础写作训练
  • (一)命题作文写作
  • 1.审题
  • 2.构思
  • (二)其他写作训练
  • 1.缩写训练
  • 2.扩写训练
  • 3.改写训练
  • 4.听写训练
  • 5.看图作文
  • 6.日记写作训练
  • 六、如何修改文章
  • 1.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 2.怎样修改文章
  • |第二节|全脑写作要义
  • 一、全脑写作概要
  • 二、全脑写作的重要方法
  • (一)意识流写作法
  • (二)滚雪球写作法
  • (三)热起动写作法
  • (四)高压线写作法
  • (五)蒙太奇写作法
  • (六)灵与肉写作法
  • (七)紫外线写作法
  • (八)“勿忘我”写作法
  • (九)冷处理写作法
  • (十)雪浪花写作法
  • 三、全脑派生写作方法
  • (一)逍遥游写作法
  • (二)不倒翁写作法
  • (三)“席梦思”写作法
  • (四)大沐浴写作法
  • (五)冲浪板写作法
  • (六)模仿秀写作法
  • |第三节|KJ法写作
  • 一、写作基本原理
  • 二、具体操作方法
  • |第十二章| 五个非智力因素
  • |第一节|升华心灵商数
  • 一、理想与热爱
  • 二、良好的动机
  • 三、浓厚的兴趣
  • 四、情感与态度
  • 五、多管齐头进
  • |第二节|提高智力商数
  • |第三节|加强情商商数
  • 一、增强表达能力
  • 二、提高调控能力
  • 三、完善情商能力
  • |第四节|强化意志商数
  • |第五节|拓展能力商数
  • 一、高新科技手段开发潜能
  • 二、紧紧把握机遇
  • 三、坚信自己的能力
  • |第十三章| 八个智力因素
  • |第一节|培养策划力
  • 一、客观战略构想
  • (一)树立理想
  • 1.理想的积极意义
  • 2.要理想不要理想主义
  • (二)建立目标
  • 1.人生目标
  • 2.长期目标
  • 3.短期目标
  • 4.即时目标
  • (三)增强动机
  • (四)坚守信念
  • (五)自省内化能力
  • 二、微观战术规划
  • (一)充分运用时间
  • (二)学习方法选择
  • (三)遵循用脑原则
  • (四)引入音乐助学
  • (五)自我激励机制
  • |第二节|培养良好习惯
  • 一、培养丰富情感
  • 二、增强学习兴趣
  • 三、热情洋溢始终
  • 四、勇者大无畏
  • 五、天道酬勤
  • (一)意志的力量
  • (二)性格的力量
  • 六、习惯成自然
  • |第三节|培养注意能力
  • 一、集中精力学习
  • 1.注意力的作用
  • 2.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 3.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 二、专注主攻方向
  • |第四节|感知领悟能力
  • 一、观察感知概述
  • 1.目标明确
  • 2.知识准备
  • 3.掌握方法
  • 4.总结整理
  • 5.养成习惯
  • 二、感知能力训练
  • (一)观察与感知方法
  • 1.比较观察
  • 2.联系观察
  • 3.重点观察
  • 4.即时观察
  • 5.立体观察
  • 6.全面观察
  • 7.层次观察
  • (二)观察与感知训练
  • 1.把握观察规律
  • 2.进行感觉训练
  • 3.描述性训练
  • 4.阐释性训练
  • |第五节|加强记忆能力
  • 一、记忆原理概述
  • 二、记忆种类介绍
  • (一)按记忆内容划分
  • 1.形象记忆
  • 2.抽象记忆
  • 3.情绪记忆
  • 4.运动记忆
  • (二)按记忆编码分类
  • 1.瞬间记忆
  • 2.短时记忆
  • 3.长期记忆
  • 三、遗忘应对策略
  • (一)记忆与遗忘的相关研究
  • (二)记忆与遗忘的相关理论
  • 1.影响记忆的因素
  • 2.关于遗忘的学说
  • 四、记忆能力训练
  • (一)记忆训练的原则
  • 1.记忆品质的特点
  • 2.记忆训练原则
  • (二)记忆训练方案
  • 1.分类记忆训练
  • 2.锁链记忆训练
  • 3.联想记忆训练
  • 4.数序谐音训练
  • 5.数序挂钩训练
  • |第六节|启动思维想象
  • 一、加强思维能力
  • 二、提高想象能力
  • (一)想象的类型
  • 1.无意想象
  • 2.有意想象
  • 3.幻想
  • (二)想象力的作用
  • (三)想象力的特征
  • 1.现实性
  • 2.独创性
  • 3.生动性
  • 4.丰富性
  • 5.主动性
  • (四)想象力的种类
  • 1.逻辑想象
  • 2.批判想象
  • 3.创造性想象
  • |第七节|实施高效操作
  • 一、操作能力概述
  • 二、操作能力训练
  • (一)操作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
  • (二)操作力的特点
  • |第八节|发挥创造潜力
  • 一、创造能力概述
  • 二、创造方法介绍
  • (一)创造性思维
  • (二)提高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
  • 1.脑轰创造法
  • 2.属性列举法
  • 3.信息交合法
  • 4.NM-T形思考法
  • 5.ARIZ创造法
  • 6.检核表创造法
  • 三、创造想象能力
  • (一)创造想象的意义
  • (二)创造活动的基础
  • (三)创造活动的实施
  • |第十四章| 六个自主策略
  • |第一节|自己教会自己
  • |第二节|自我控制能力
  • |第三节|自录自放学习
  • |第四节|自我检测补强
  • |第五节|自主学习方略
  • 一、上学与自学
  • 二、自学必须策划
  • 三、自学的具体方法
  • (一)列表法
  • 1.大脑图表法概述
  • 2.大脑图表的特征
  • 3.绘制大脑地图的具体步骤
  • (二)提纲自修方案
  • (三)概括自修方案
  • (四)归纳自修方案
  • |第六节|传媒网络自我防护
  • 一、网络学习价值
  • 二、网络注意事项
  • |第十五章| 七个考试训练方案
  • |第一节|考试实力训练
  • 一、实力训练原理
  • 二、如何进行实力训练
  • |第二节|考试信心训练
  • 一、信心训练原理
  • 二、如何进行信心训练
  • |第三节|考试心理训练
  • 一、心理训练原理
  • 二、训练基本原理
  • 1.心理素质
  • 2.内容
  • 三、如何进行心理训练
  • 1.心理稳定
  • 2.培养稳健、沉着的性格
  • 3.培养心理承受抗压能力
  • 4.挫折承受能力
  • |第四节|考试题型训练
  • 一、题型训练原理
  • 二、如何进行题型训练
  • |第五节|考试技巧训练
  • 一、技巧训练原理
  • (一)方法和策略运用
  • (二)内容
  • 1.找准题意
  • 2.顺应题型的规律解题
  • 3.寻找最佳方案
  • 二、如何进行考试技巧训练
  • 1.熟能生巧
  • 2.把握解题规律
  • |第六节|模拟考试训练
  • |第七节|答题要点训练
  • |第十六章| 九个自主结合
  • |第一节|全脑读记结合
  • |第二节|全脑读想结合
  • |第三节|全脑读问结合
  • |第四节|全脑读议结合
  • |第五节|全脑读录结合
  • |第六节|课内课外结合
  • |第七节|扩展定向结合
  • |第八节|输入输出结合
  • |第九节|继承创造结合
  • |第十七章| 全脑黄金法则与孵化器
  • |第一节|全脑学习黄金法则
  • 一、坚定成功信念
  • 二、实施具体策划
  • 三、倾注学习热情
  • 四、坚持学以致用
  • 五、把握学习规律
  • 六、实现良性互动
  • 七、提高整体素质
  • 八、从善如流心态
  • 九、做到熟能生巧
  • 十、把握、创造机遇
  • |第二节|全脑学习孵化器
  • |附录|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表四|
  • |附表五|
  • |附表六|
  • |附表七|
  • |附表八|
  • |附表九|
  • |附表十|
  • |附表十一|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