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探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潜质,提倡反思消费主义。

内容简介

《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问题的学术论著。日常生活审美化可视为对后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概括。一般来说,它的含义包括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生活反过来模仿艺术,以及消费文化将日常生活拟像化,显示一种布尔乔亚和波西米亚两相结合的“布波”族趣味等。《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以文化研究的西学东渐和本土化努力为线索,对新世纪以来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以及有关的西方理论资源作了梳理。《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提倡在日常生活的常态中发掘艺术的潜质,而不是一味为现代都市美轮美奂的消费主义论证合理性。适因于此,《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后半部分重点介绍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及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开始,以哈维、索亚、卡斯特尔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空间转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文化研究转向
  • 一、文化研究对文学意味着什么?
  • 二、文学救赎功能的演变
  • 三、游走学科边缘的文化研究
  • 四、大众文化史:咖啡馆与俱乐部
  • 五、文化研究的本土教程
  • 第二章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
  • 一、文艺学不是西学东渐
  • 二、文艺学是文学理论
  • 三、米勒的波澜
  • 四、重温经典
  • 五、误读的必然
  • 六、孔子的委屈
  • 第三章 何以日常生活审美化?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媒体的力量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时代
  • 四、新的美学原则?
  • 五、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 第四章 费瑟斯通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维度
  • 二、波德里亚的启示
  • 三、波德莱尔的现代性
  • 四、本雅明的拱廊街经验
  • 五、波西米亚与布尔乔亚
  • 第五章 韦尔施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一、如何“重构美学”
  • 二、两种审美化
  • 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四、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 第六章 艺术的终结?
  • 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 二、蒙特里安的新造型主义
  • 三、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 四、当代艺术的意识形态使命
  • 五、金山农民画的案例
  • 第七章 超越审美化
  • 一、与审美文化的比较
  • 二、莱斯利·费德勒是谁?
  • 三、唯美主义的渊源
  • 四、走向一种新实用主义美学?
  • 五、华门的文化分析
  • 第八章 列斐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
  • 一、何以批判日常生活
  • 二、现代性与日常生活
  • 三、文学与日常生活
  • 四、小说中的女性和日常生活
  • 五、奇迹与日常生活
  • 六、节庆与日常生活
  • 第九章 空间转向
  • 一、空间的历史
  • 二、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
  • 三、社会空间的地位
  • 四、时空压缩
  • 五、空间与地方
  • 六、“空间转向”的文学意义
  • 第十章 重申文化研究
  • 一、理论的变迁
  • 二、理论与文化
  • 三、阅读的策略
  • 四、重申文化研究
  • 外国人名译名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