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世界百大思想家、哲学界诺贝尔奖“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得主努斯鲍姆代表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中,作者以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探求“爱的知识”的视角,从哲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相结合的高度,探讨了人类一直以来关注的人性、感知、诡辩、阅读、灵魂、个体与爱等主题。并在回应“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突出了感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作为哲学和文学内部关系最具现代性的优质探讨,作品中不仅包括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怀疑论等哲学思想的别样诠释,也涉及对《追忆似水年华》《大卫·科波菲尔》等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解读。

相信本书不仅能为学界带来许多生动且富于启迪的新议题,使普通读者对那些备受钟爱的作家产生新角度的认识,也因其从专业哲学视角出发所提供的情绪价值,使阅读者重新思索和体认自身关切的具体话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献词
  • 前言
  • 致谢
  • 全简标题对应
  • 楔子
  • 第一章 导论:形式与内容,哲学与文学
  • 1. 价值之物的不可通约性
  • 2. 感知的优先性(特定事物的优先性)
  • 3. 情感的伦理价值
  • 4. 不受控制事件的伦理相关性
  • 第二章 感知的洞察力:一个有关个人和公共理性的亚里士多德式概念
  • I. 多元价值和不可通约性
  • Ⅱ. 特殊事物的优先性
  • Ⅲ. 情感与想象的理性
  • Ⅳ. 三种要素的集合
  • V. 思想的渴望,同情的旅程
  • Ⅵ. 一个空洞的境遇道德?
  • Ⅶ. 即兴何时即兴
  • Ⅷ. 公共和私人:作为领袖的感知者
  • Ⅸ. 一个感知者的社会
  • 尾注
  • 第三章 柏拉图论可通约性与欲望
  • I
  • 尾注
  • 第四章 有瑕疵的水晶:詹姆斯的《金钵记》以及作为道德哲学的文学
  • I
  • 尾注
  • 第五章 “细微的体察和完全的承担”:文学与道德想象
  • I
  • V
  • 尾注
  • 第六章 感知的平衡:文学理论与伦理理论
  • 伦理的缺席
  • 反思的平衡
  • 僵直与惊奇
  • 感知与方法
  • 感知与爱
  • 文学理论和伦理理论
  • 尾注
  • 第七章 感知与革命:《卡萨玛西玛王妃》与政治想象
  • I
  • V
  • 尾注
  • 第八章 关于诡辩的传统
  • 尾注
  • 第九章 为生命阅读
  • 重新定位伦理批评
  • 哲学和文学
  • 友谊、诱惑和培养道德情操的学校
  • 实践理性与多元主义
  • 尾注
  • 第十章 灵魂的虚构
  • I
  • 尾注
  • 第十一章 爱的知识
  • 用知性审视心灵的知识
  • 认知的印象:痛苦中的知识
  • 认知印象与生命科学
  • 反思规划的认知:普鲁斯特的最终观念
  • 学会投入
  • 话语形式与生活的艺术
  • 尾注
  • 第十二章 叙事情感:贝克特的爱的系谱学
  • I
  • V
  • 尾注
  • 第十三章 爱与个体:浪漫的公正和柏拉图式渴求
  • 尾注
  • 第十四章 斯蒂尔福斯的手臂:爱与道德观念
  • I
  • V
  • 尾注
  • 第十五章 超越人性
  • I
  • V
  • 尾注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去爱,并保持沉默~

    哲学和文学,是人类用以表达的两种不同形式。麦克卢汉说,媒介决定信息。翻译一下,也可以说,是形式决定着内容哲学起源于数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它的发展历程就像数学一样,历代大哲们竭力发展出了一套像数学意义概念精确的术语,他们用术语表达和写作,希望借助概念的明晰性,让哲学可以像数学那样,公式化地表达出关于世界的真相。哲学之难,大哲们的著作犹如天书,正是在于,普通人需要先搞懂每个术语的精确定义,而术语相较于日常用语,对普通人相对陌生,需要重新投入大量心力学习「哲学语言」:一种没有被意识形态污染的,像数字一样精确的语言文学起源于日常,早期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内容也基本上是感性表达。神话其实是一种沟通的系统,这是一种特别主观的信息。神话中的任何语词和语句,都是为了某种沟通的目的而被加工过的内容的变形,是人类的最早祖先,集体无意识地将他们同自然相处的经验,以语言密码系统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信息结构原始人通过他们的神话,向后人传达了他们所要倾诉的主要信息,就是他们面对自然和超越自然的基本经验,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表现在「性和饮食」方面的基本结构,并以这两大结构为基础,他们同时也传达了有关语言、思想以及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准则。人类有关「性和饮食」两大方面以及有关语言、思想和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准则,是原始人在从自然向文化过渡过程中所经历的实际经验的总结。这些在原始人长期生活中所总结的基本结构,是人类文化构成的主要骨架和基干,也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留存和发展的「秘诀」。原始人通过他们的神话向我们所要说的,就是这些重要信息早期先民的神话传说,往往暗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格调、性格及生活质量,是它的道德风格、审美风格及情绪;它是对他们自己及生活所反映的世界的潜在态度,包含着他们对秩序的最广泛的观念。当神话又进一步演变成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和仪式互相对应又互相肯定。对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观和存在的一般秩序间的意义关系的揭示,是所有宗教的根本因素,无论这些价值观和秩序被想像成什么样。不论宗教还可能是其他什么东西,它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种努力(是暗示或直接感受到的而不是明确的或是深思熟虑的那种),试图储备普遍的意义,人们借此解释自己的经验,组织自己的行为人类努力从经验中获得意义,并赋予其形式与秩序正是大量的宗教象征,它们交织在某种有序的整体之中,形成了宗教体系。对于那些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来说,一个宗教体系似乎是在传递着真正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生活展开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行为仅仅是常识,因为在精神气质与世界观之间,在已认可的生活方式和假定的现实结构之间,有一种简单而又基本的一致性,因而它们能互相完善又互相赋予意义。宗教对真正合理的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一旦把握了生活的事实,就成了道德权威的原始来源。所有宗教象征断定的是:对人类来说善就是现实地活着;它们的不同在于它们构建现实的眼光不同而文学的叙事性,加之各种视听媒介转换成各种娱乐产品,正在构成我们新时代的「宗教」,为我们提供关于「人生的意义」同样的信息或者说一个道理吧,用哲学的形式表述,还是用文学的形式表现,所产生的内容是大相径庭的。哲学的语言有它独特的术语体系,它的内容是解构原理、洞悉道理背后的运作机制;而文学强调应用(道德说教),只关注道理传达的效果,它对背后的原理不感兴趣。道理可以抽象的理论语言充分表述,也可以通过丰富而感人的叙述。从信息传达的质量上,哲学占优,但文学的优势对大多数人更明显:文学形式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更容易被广泛传播。而哲学,感兴趣者廖廖无几哲学的劣势不止于此。20 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用符号结构把握世界的,这是认识论的一次伟大革命。因为符号和对象之间的对应是一种约定,主体只能用符号结构来反映对象的结构。这样符号结构的真实性只能源于经验(结构)的真实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真实性均来自经验。哲学家发现:科学理论是用逻辑语言把握客观世界的,而自然语言又包含逻辑语言,这样用自然语言表达的人文真实不可能与科学真实互相分离。人用符号把握世界,但不能用逻辑语言来分析自然语言。主体的经验没有办法确保为真,而逻辑实证的科学方法是人类通往真(知识)唯一道路。但完全抛却主体感受到的经验去理解外在世界,人就丧失了主体性,沦为了科学技术的客体符号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真实性,其自身没有真实性。哲学妄图用逻辑语言把握客观世界,而文学用自然语言把握对象,由于自然语言包含逻辑语言,文学的真实性是主体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使他人的观念或过去发生过的社会行动可以在主体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哲学真实对应着受控实验的普遍可重复性,文学真实是主体对社会行动参与或想象参与的受控过程的可重复性,它不能化约为哲学的真实性人类生活的某些真理只能用叙事艺术家特有的语言(隐喻)和形式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于任何经过精心撰写和充分想象的文本,其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特定的思想和观念,特定的生命感受,在写作的表达中拥有特定的形态与形式,需运用特定的结构和措辞。如同植物从播种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它从种子和土壤的共同特性中获取形式,因此小说及其措辞源于并表达了作者的观念,即他或她对重要事物的认识。观念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找到并形塑词语,就是要找到观念与表达之间恰当的,也可以说是体面的契合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