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念刊论文14篇,涉及汉语方言、音韵、词汇、语法等多领域研究。

内容简介

本辑仍为纪念刊。论文14篇,涉及作者15人。包括“北京话儿化词语阴平变调的语法意”义(方梅)、“试谈语言中的主体性与主观性”(李明)、“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刘丹青)、“吴语和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郑伟)、“存在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孙文访)、“汉语方言里果摄字的读音”(熊燕)、“汉语方言入声的全次浊分调现象”(王莉宁)、“ 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冯胜利)、“敦煌韵书P.2014、2015异常反切考察”(徐朝东、唐浩)、“古汉语“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及其形成”(谷峰)、“汉语语法化演变中的音变模式——附论音义互动关系”(李小军)等论文。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辑琐语
  • 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
  • 1 引言
  • 2 “许”的语音层次
  • 3 处所义“许”的语义功能引申脉络
  • 4 非处所义“许”的语义功能引申脉络
  • 5 从“许”看语法库藏的裂变
  • 6 总结
  • 北京话儿化词语阴平变调的语法意义
  • 1 状态形容词与副词之别
  • 2 阴平变调的扩散
  • 3 阴平变调的动因
  • 4 正在发生的演变
  • 5 小称与大称
  • 6 结语
  • 声调、语调与汉语的句末语气
  • 一 上古汉语没有句末语气词
  • 二 可能的原因与解释
  • 三 共时预测的证据
  • 四 历史的推测
  • 五 结语
  • 试谈语言中的主体性与主观性
  • 1 从三首唐诗说起
  • 2 “客”的三种观念
  • 3 从三个词的比较来看主体性
  • 4 再看三个词
  • 5 《老子》、三大诗人与主体性
  • 6 主体性
  • 7 主观性
  • 8 从主体性、主观性看三种“境界”
  • 9 三种“风”“月”
  • 10 主观化、客体化
  • 11 主体、说话人、主语
  • 12 谁是说话人?
  • 13 另一个主体
  • 14 另一种主观性
  • 15 结语
  • 吴语和南部江淮官话音韵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1 引言
  • 2 北部吴语通语音系的构拟
  • 3 官话和吴语方言属性的检测标准
  • 4 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的比较音韵
  • 5 方言研究是否需要《切韵》框架
  • 6 余论
  • 存在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
  • 0 引言
  • 1 存在意义的词汇包装
  • 2 不同语言存在动词系统的差异
  • 3 存在意义包装的蕴含共性
  • 4 本文的结论
  • 汉语方言里果摄字的读音
  • 1 引言
  • 2 中高元音型方言读音类型及分布
  • 3 低元音型之吴、闽方言读音分析
  • 4 低元音型之平话读音分析
  • 5 从果摄字的读音看汉语方言的关系
  • 汉语方言入声的全次浊分调现象
  • 1 引言
  • 2 分化类型
  • 3 地理分布
  • 4 结语
  • 敦煌韵书P.2014、2015异常反切考察
  • 上古汉语“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及其形成
  • 1 引言
  • 2 “其祈使”出现的语境
  • 3 从语境看“其祈使”的历史来源
  • 4 “其祈使”的出现时代、形成途径、语用动因
  • 5 消极礼貌与积极礼貌:对演变的进一步解释
  • 汉语语法化演变中的音变模式
  • 0 引言
  • 1 语音弱化
  • 2 语音分化
  • 3 语音强化
  • 4 音义互动关系
  • 5 小结
  • 《朱子语类》中“V得(O)”中“得”的性质
  • 0 引言
  • 1 非持续动词的“V得O”
  • 2 持续动词的“V得O”
  • 3 结论
  • 上古汉语“主之谓”结构的句法分析及相关问题
  • 0 引言
  • 1 文献上关于“主之谓”结构整体定性的两派观点
  • 2 “主之谓”结构的句法分布考察
  • 3 “主之谓”结构的整体定性及其分布的重新考察
  • 4 相关问题讨论
  • 5 结论
  • 回应陈忠敏对于《历史比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回应
  • 1 引言
  • 2 原始语言的“单一性”(uniformity)
  • 3 罗杰瑞原始闽语构拟的类型学的自然性
  • 4 小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