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5.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1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祖国西南的边陲小镇如何完成从荒蛮之地向“文献名邦”、基层治理先锋的华丽转身?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宏观的国家视野与微观的社会剖析、国家成长与边疆治理、政治理论与历史素材有机结合,通过挖掘生动鲜活的乡土社会政治个案,揭示边疆中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政治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摘要
- 导论
- 第一章 从“化外”到“化内”的滇南社会
- 第一节 “化外”的边地与“自在”的乡土
- 第二节 土流兼治的制度设置与边疆社会控制
- 第三节 卫所嵌入边疆与内地要素的生长
- 第四节 士绅阶层的兴起与边地乡里组织的建立
- 第五节 边疆社会的文化、域与乡土治理
- 小结
- 第二章 晚清、北洋时期地方自治下的基层政治变动
- 第一节 滇南巨变与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
- 一 蒙自开关与滇南巨变
- 二 地方自治及清政府的制度设计
- 三 滇南地方自治之实况
- 第二节 民国初年滇南自治与区乡规划、选举初试
- 一 民国初年的自治因循
- 二 选举政治背后的乡村变动
- 第三节 县自治下的区乡组织与县议会选举
- 一 区乡区划及其组织
- 二 县议会选举及简评
- 第四节 大变迁下的乡村维新与社会自主
- 一 现代取向的乡村教育
- 二 个碧石铁路的集资修筑与民营
- 三 乡土社会的诸种团体与组织
- 四 大革命时期以宝秀为中心的革命活动
- 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秩序
- 第一节 地方自治下的县、区、乡建政
- 一 《县组织法》对基层建政的规划
- 二 基层建政之实绩
- 第二节 保甲重建与乡村改造
- 一 由“团甲”到“保甲”
- 二 流于形式的乡村改造
- 第三节 新县制下的乡镇行政化
- 一 新县制与撤区扩乡
- 二 地方行政人员训练
- 三 乡镇行政的巩固
- 第四节 基层政权“内卷化”下的政治参与和博弈
- 一 选举政治的众生相
- 二 基层民意组织之实况
- 三 乡镇长之劣迹与乡民控告
- 第五节 乡村境遇与基层失序
- 一 土地、赋税与兵役
- 二 绵延的匪患与持续的乡镇长退职
- 小结
- 第四章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下的乡村政治重构
- 第一节 基层行政重构、土地改革与合作化运动
- 一 建政与土地改革并举的乡村重构
- 二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
- 第二节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乡村整合与社会秩序
- 一 “政社合一”的公社组织及其运作
- (一)干部与组织机构
- (二)社员及其生产、生活
- (三)生产计划与社会理想
- (四)社员的态度
- 二 公社制下的社队分权与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 关于人民公社体制及基层干部的评价
- 第三节 人民民主专政下的乡村选举政治
- 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
- 二 基层政治过程中的选举状况
- 第四节 统购统销体制下的征粮、纳税与分配制度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征粮与统购政策的确立
- 二 国家计划为特征的物资供给与分配
- 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治再造与乡政村治
-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下的基层政治改革与发展
- 一 大区小乡制与党、政、经关系
- 二 撤区建乡及乡(镇)村(办)行政管理体制
- 三 乡村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大乡制”的建立
- 第二节 变革社会中的基层政治权力结构
- 一 基层党组织、政府机关及其干部
- 二 基层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
- 三 当前基层政治权力格局
-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下的乡村权威与村庄知识
- 一 乡村生活中的“国家权威”与“社会自主”
- 二 乡村知识中的乡镇权力
- 三 非制度政治参与和乡村互动
- 四 税费改革与“一事一议”
- 第四节 村民自治下的民主实践与绩效
- 一 “人民当家作主”的践行与困境
- 二 漫长的村治历程
- 三 村治中的民主选举
- 四 村治的政治环境及缩水的“民主”
- 第五节 “公推直选”的基层选举型政治秩序及制度成本
- 一 选举与基层政权授权方式
- 二 乡镇长直选的制度设计及运作
- 三 乡镇党委委员、书记的“公推直选”
- 四 乡村回响与制度的选择
- 小结
- 基本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