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提升技术掌控力与布道力,适合技术总监、架构师、IT咨询及项目管理人员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包括5章50节,通过主题短文,在思想底蕴与思维认知、平台顶层架构与核心能力、技术管理与分析决策方面,给读者提供丰富的工作锦囊,综合提升读者的技术掌控力和布道力,精进方法论,使读者能快速成为一个通识全貌型人才,从容自如地驾驭中大型软件平台方方面面的技术工作。第2部分包括3章,提供20余幅技术方案图和架构设计图,以及常用工作台账示例,帮助读者进一步精通图形化表达方法,提升技术设计呈现能力。本书不仅适合工作于一线的技术总监、架构师和中高级技术人员阅读,对致力于IT咨询和布道师岗位的读者,以及扩展知识面、争取持续提升的IT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同样可以从中受益,大获技能包,增强软实力,早日脱颖而出。

目录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插图
  • 序一 十年磨一剑
  • 序二 一本有故事有品位的IT书
  • 序三 大型软件系统驾驭之道
  • 推荐语
  • 前言
  • 目录
  • 第1部分 技术负责人的工作锦囊
  • 第1章 良好认知,成功钥匙
  • 1.1 为技术负责人画像
  • 1.2 技术分工细化之殇
  • 1.3 决策是平衡与取舍的艺术
  • 1.3.1 没有完美答案
  • 1.3.2 记录决策理由
  • 1.3.3 掌握行业方法
  • 1.4 会有第五代架构吗
  • 1.4.1 前四代架构的精髓
  • 1.4.2 深谙架构职业特性
  • 1.4.3 预测五代无意义
  • 1.5 简洁开明的领导风格
  • 1.5.1 透明求真和沟通交互
  • 1.5.2 领会无为而治
  • 1.6 平台思维和情绪管理
  • 1.6.1 项目制vs平台型
  • 1.6.2 不要愤世嫉俗
  • 1.6.3 去除地盘意识
  • 1.7 提升架构设计严谨性
  • 1.7.1 架构设计思维原则与模式
  • 1.7.2 过程增强与工具运用
  • 1.8 问题并非出在技术上
  • 1.8.1 贵在积极对话
  • 1.8.2 方法论胜负手
  • 1.9 精明赢得公司汇报
  • 1.9.1 关注真正的重点
  • 1.9.2 亮出点看家本事
  • 1.9.3 研发管理上得分
  • 1.10 别指望每个人都认可架构
  • 1.10.1 问题客观存在
  • 1.10.2 不合理的使用
  • 1.10.3 寻找可行之路
  • 1.11 一点规划胜过多次补救
  • 1.12 掌握禀赋,正确用人
  • 第2章 萃取精华,驾驭主题
  • 2.1 起个响亮的名称代号
  • 2.1.1 代号的价值
  • 2.1.2 轻松的时刻
  • 2.2 通用一致的专业术语
  • 2.2.1 非模糊语言
  • 2.2.2 广学活用行话
  • 2.3 制定全景路径
  • 2.3.1 模式形态分析
  • 2.3.2 单元实现方式
  • 2.3.3 绘制路线图
  • 2.4 聚焦边界抓主脉
  • 2.5 合理运用架构模式
  • 2.5.1 必须学以致用
  • 2.5.2 谨防过度设计
  • 2.6 立起架构,递增部署
  • 2.7 打造数据堡垒
  • 2.7.1 数据库的发展历程
  • 2.7.2 数据模型不可变
  • 2.7.3 数据资产重于一切
  • 2.8 有无兜底方式
  • 2.8.1 学会使用补偿
  • 2.8.2 其他兜底方式
  • 2.9 运行、维护保鲜
  • 2.9.1 掌握运行水位线
  • 2.9.2 进行定期演练
  • 2.9.3 平台运维手册
  • 2.10 技术白皮书
  • 2.11 再来几条技术锦囊
  • 2.11.1 别把快速当成敏捷
  • 2.11.2 用多少时间做架构
  • 2.11.3 关注模型与代码融合
  • 2.11.4 避免成为僵尸系统
  • 2.11.5 向结构性失衡宣战
  • 第3章 平台视角,顶层设计
  • 3.1 分层总体架构
  • 3.2 交互关系设计
  • 3.2.1 交互流程设计
  • 3.2.2 系统逻辑关系设计
  • 3.3 数据架构设计
  • 3.3.1 业务视角设计
  • 3.3.2 技术视角设计
  • 3.4 工程技术架构
  • 3.5 流量分布设计
  • 3.6 应用部署设计
  • 3.6.1 板块划分
  • 3.6.2 各类网关
  • 3.6.3 板块内应用系统
  • 3.6.4 中间件及公共资源
  • 3.7 系统通信设计
  • 3.7.1 通信网络及服务
  • 3.7.2 系统间通信技术(IPC)
  • 3.7.3 端口及响应码
  • 3.8 应用安全架构
  • 3.8.1 企业安全框架
  • 3.8.2 应用安全三面观
  • 3.8.3 移动应用安全设计
  • 3.9 日志体系设计
  • 3.9.1 日志分层分类
  • 3.9.2 聚合与使用
  • 第4章 核心能力,全景覆盖
  • 4.1 高可用体系设计
  • 4.1.1 范畴及相互关系
  • 4.1.2 冗余机制的设计
  • 4.1.3 防御降级设计
  • 4.1.4 发布保障
  • 4.2 应用高性能设计
  • 4.2.1 前端开发领域
  • 4.2.2 后端开发领域
  • 4.2.3 数据与数据库
  • 4.2.4 非数据类对象
  • 4.2.5 设计与选型
  • 4.3 监控报警体系
  • 4.4 可用率和容量衡量
  • 4.4.1 服务可用率衡量
  • 4.4.2 平台容量衡量
  • 4.5 并发性能衡量
  • 4.5.1 QPS和TPS
  • 4.5.2 性能衡量方法
  • 4.6 容灾模式设计
  • 4.7 分布式之无状态
  • 4.8 分布式之事务
  • 4.9 分布式之锁
  • 第5章 精进管理,磨练团队
  • 5.1 分配好团队体力
  • 5.2 立体化指标体系
  • 5.3 保持张力应对变化
  • 5.3.1 变化无处不在
  • 5.3.2 偿还技术债务
  • 5.4 抓评审立基石
  • 5.4.1 精进技术
  • 5.4.2 带入问题
  • 5.4.3 管理抓手
  • 5.5 流程及质量卡口
  • 5.5.1 务必保持好阵型
  • 5.5.2 质量关口前移
  • 5.5.3 与开发相互融合
  • 5.6 交付效能评估
  • 5.6.1 选择合适指标
  • 5.6.2 做成加分项
  • 5.7 坚守文档底线
  • 5.7.1 精简是必然趋势
  • 5.7.2 两文档不可裁剪
  • 5.7.3 对编写水平把关
  • 5.8 揪出那几类故障
  • 5.8.1 仔细认真地对待
  • 5.8.2 故障的2/8定律
  • 5.9 还有哪些管理妙计
  • 5.9.1 经得起三问
  • 5.9.2 洞察缓慢混乱
  • 5.9.3 一切都不在掌控中
  • 5.9.4 应变转型与变革
  • 第2部分 技术图表材料实战解码
  • 第6章 简洁方案,直达问题域
  • 6.1 中心间运行关系
  • 6.2 对账处理逻辑
  • 6.3 系统环境迁移
  • 6.4 适配新老客户
  • 6.5 参与方间关系
  • 6.6 系统通信关系
  • 6.7 全局路线图
  • 6.7.1 瀑布式风格
  • 6.7.2 迭代式风格
  • 第7章 架构设计,超强表现力
  • 7.1 分层架构示意图
  • 7.1.1 偏重中台和技术栈
  • 7.1.2 偏重业务系统域
  • 7.2 应用安全示意图
  • 7.3 交互流程设计示意图
  • 7.3.1 经典泳道风格
  • 7.3.2 立体图风格
  • 7.4 系统逻辑关系示意图
  • 7.4.1 立体图风格
  • 7.4.2 分层次风格
  • 7.5 应用系统部署示意图
  • 7.6 数据架构设计示意图
  • 7.6.1 偏重数据处理关系
  • 7.6.2 偏重于分区关系
  • 7.7 系统功能框架示意图
  • 7.7.1 功能地图型
  • 7.7.2 功能与交互混合型
  • 第8章 积累复用,多走捷径
  • 8.1 技术评审检查点
  • 8.1.1 前端领域
  • 8.1.2 后端领域
  • 8.2 上线与运行事件台账
  • 8.2.1 版本上线台账
  • 8.2.2 运行事件台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后记 这是富有意义的尝试
  • 让无形的道跃然纸上
  • 一份追求与一丝期望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