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帕尔曼:我是一个“音乐建议者”》。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公共乐团》《詹姆斯·布朗:与我演奏的音乐“坠入爱河”》《被遗忘的角度:另眼看巴赫》。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威尔第《法尔斯塔夫》中国首演
  • 外刊介绍
  • 帕尔曼:我是一个“音乐建议者”
  • 笨拙地努力着的人
  • 詹姆斯·布朗:与我演奏的音乐“坠入爱河”
  • 孙嘉言:妈妈,请让我用音乐“救人”好吗?
  • 特米卡诺夫的原味“俄式大宴”
  • 音乐会的“结构诗学”
  • 十九世纪末的上海公共乐团
  • 一个梦境般的世界
  • 双簧两“兄弟”,比翼共高飞
  • 弓弦南北,琴韵长流
  • 古典音乐作品诠释中的“修养与品位”
  • 被遗忘的角度
  • 都柏林:利菲河上的生动场景
  • 乐海书讯
  • Latcho Drom,一路平安
  • 悲情素描下的英伦新声
  • 音乐剧资讯
  • 音乐信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音乐耳朵需要“甜点”

    采访后的第二天,帕尔曼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了一场独奏会,演奏了勒克莱尔(Leclair)《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弗朗克《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勃拉姆斯《C 小调谐谑曲》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大利组曲》等。帕尔曼告诉我们,他之所以选择这些曲目,是因为他本人的偏爱,“我只演奏我喜欢的作品”。他坚信,舞台上的艺术家应该首先为自己演奏,因为只有能打动自己的音乐,才能打动其他人。勒克莱尔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是常见的音乐会曲目,但对帕尔曼来讲却是意义非凡,因为他在录制人生中的第一张唱片时就演奏了它。“那是一首美妙、浪漫的作品,最特别的是,和大多数的巴洛克作品相比,它的和声比较现代 —— 请注意,当我说‘现代’的时候,我的意思是,它不是老套的(Old-fashioned)。” 斯特拉文斯基的《意大利组曲》原先是一部乐队作品,由杜什金(Dushkin)改编为小提琴与钢琴的版本。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尽与怪和声作斗争,旋律怎么难听怎么写,目的就是让人唱不起来,难得写出像《意大利组曲》这么好听的音乐。“有些观众一听到斯特拉文斯基,就会说‘哦,我的天哪’,但我们应该知道,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分为很多个时期,作品风格相当不一样,比如这部作品他就写成了巴洛克风格,非常优美,有着典型的斯特拉文斯基式的‘幽默’。” 帕尔曼在世界各地广泛巡演,无数次重复演奏同样的曲目,他如何才能保持对音乐的新鲜度呢?对此,帕尔曼的秘诀是:每段时期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比如说,在演奏同一风格的作品二十场音乐会之后,我就会换成其他的风格。” 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演奏音乐会的挑战并不在于第一场音乐会,而是第三、第四、第五场音乐会。“当你演第一场音乐会时,所有东西对你来说都是崭新的;演第二场音乐会,你觉得很舒服;但到了第三场、第四场,演奏可能已经变成一种机械的运动。演奏的次数越多,挑战就越大,因为这时技巧方面的工作(How to play)已经结束了,我必须更加专注于我演奏的是什么(What I play)。” 不过,帕尔曼同时又表示,如果音乐本身很棒,那就没有问题了,因为你永远可以在音乐中挖掘到新意。“比如弗朗克的奏鸣曲,不管我拉了多少次,它听起来还是如此妙不可言,拉上一百遍也没关系。” 有一次,帕尔曼连续演奏了八遍贝多芬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但每一遍都觉得自己拉得不一样,“因为音乐把我引到了不同的方向”。伟大的音乐作品能让演奏家在重复表演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亮点,从而让每一次的诠释都变得与众不同。帕尔曼在电脑里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上面记录了他什么时候在哪里演了些什么作品,下次再去那儿巡演的时候,尽量避免重复。那么,在安排一场独奏会的曲目时,有什么元素是他认为不可或缺的呢?“多样性,” 帕尔曼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是最基本的,除非你要演一些特定主题的音乐会,比如‘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那是特殊情况,人们知道他们将会听到的是什么。但如果是一场常规的独奏会,我喜欢将曲目安排得富有多样性。” 他认为音乐会的曲目需要有对比,“你有大型奏鸣曲,你就得有小曲。” 事实上,那些短小精湛的作品对帕尔曼非常具有吸引力,他认为它们是小提琴宝库中的一部分,“就好像你吃一顿饭,你有头盘、第二道菜和甜品。你肯定要吃甜品的,对吧?你的音乐耳朵需要‘甜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6 年,中国小提琴演奏家胡盛华成为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MET Orchestra)的第二小提琴声部首席。从该声部的小提琴手到声部首席,胡盛华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然而,在此之前,则是长达三年三十多次的考团失败。回顾这段经历,胡盛华说自己的太太和所坚持的梦想是他不言放弃的最大动力。这位八零后音乐家与许多成长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天之骄子一样,也在附中毕业后选择了远渡重洋,在美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琴艺。但与许多自视甚高的青年音乐家不同,胡盛华踏实努力,面对挫折和失败,有着一般人不具有的韧性和执着。他也是先成家后立业的典范,在国外熬过无数艰辛的岁月,面对如今令众多年轻音乐人艳羡的成功,他总是笑着说,一切都归功于对他不离不弃的太太。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音乐出版机构。上海音乐出版社建社于1956年,历年来共推出各类图书近万种,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物3000余种,实现总资产2.3亿。目前,上音社在职员工108人,平均年龄36.8岁,多人荣获国家和市级荣誉,是中国出版队伍中一支敢于挑战和创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专业出版团队。 新世纪以来,上音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丰富出版资源,聚焦音乐产业,坚守出版主业,在主题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持续发力,自“十五”规划以来,产品研发和经营业绩始终稳健发展,连续二十年保持快速发展,是上海唯一一家在图书分类市场获得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