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67千字
字数
2013-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认证专家王达作品,51CTO技术社区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内容方面,本书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通信协议实现原理,能满足读者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
阅读体验上,近600幅图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案例使得本书通俗易懂,能极大地降低学习难度。除此之外,为了便于老师教学,本书还提供精心制作的教学PPT。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为什么写这本书
- 读者对象
- 如何阅读本书
- 本书的特色
- 勘误和支持
- 致谢
- 第1章 数制与编码
- 1.1 数制概述
- 1.1.1 常见数制类型及表示方法
- 1.1.2 不同数制之间的对应关系
- 1.2 不同数制间的相互转换
- 1.2.1 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 1.2.2 十进制数转换成非十进制数
- 1.2.3 非十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 1.3 二进制数运算
- 1.3.1 二进制四则算术运算
- 1.3.2 二进制逻辑运算
- 1.4 二进制数的表示形式
- 1.4.1 二进制数的真值和字长
- 1.4.2 二进制数的四种表示形式
- 1.4.3 补码的加减法运算
- 第2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 2.1 计算机网络概述
- 2.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2.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 2.1.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
- 2.1.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应用
- 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2.2.1 按网络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分
- 2.2.2 按网络管理模式分
- 2.2.3 按传输方式分
- 2.3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
- 2.3.1 网络拓扑结构相关基本概念
- 2.3.2 星型拓扑结构
- 2.3.3 环形拓扑结构
- 2.3.4 总线型拓扑结构
- 2.3.5 树形拓扑结构
- 2.3.6 网状拓扑结构
- 2.3.7 混合型拓扑结构
- 2.3.8 无线局域网的两种拓扑结构
-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3.1 典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3.1.1 OSI/RM体系结构
- 3.1.2 TCP/IP协议体系结构
- 3.1.3 局域网体系结构
- 3.1.4 例说网络体系结构各层主要功能
- 3.1.5 OSI/RM和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比较
- 3.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 3.2.1 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通信原理
- 3.2.2 网络体系结构的对等通信原理
- 3.3 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考虑
- 3.3.1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层次划分依据
- 3.3.2 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的好处
- 3.4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通信协议
- 3.4.1 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 3.4.2 网络通信协议的三要素
- 第4章 物理层
- 4.1 物理层概述
- 4.1.1 物理层的主要作用
- 4.1.2 物理层所定义的特性
- 4.2 数据通信基础
- 4.2.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 4.2.2 数据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 4.2.3 数据通信的几个基本概念
- 4.2.4 数据传输类型
- 4.2.5 数据传输方式
- 4.2.6 数据传输模式
- 4.2.7 数据通信方式
- 4.3 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
- 4.3.1 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基本概念
- 4.3.2 数字信号不失真传输的最大传输速率限制
- 4.3.3 模拟信号不失真还原的最小采样频率限制
- 4.4 数字基带信号编码
- 4.4.1 矩形脉冲数字信号基本波形
- 4.4.2 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码型
- 4.5 信号调制与解调
- 4.5.1 调制与解调的关键术语
- 4.5.2 ASK调制与解调
- 4.5.3 FSK调制与解调
- 4.5.4 PSK调制与解调
- 4.6 物理层传输介质
- 4.6.1 导向性传输介质
- 4.6.2 光纤结构及主要附件
- 4.6.3 非导向介质
- 4.7 信道多路复用技术
- 4.7.1 频分复用及其原理
- 4.7.2 时分复用及其原理
- 4.7.3 波分复用及其原理
- 4.8 物理层接口
- 4.8.1 串行接口标准
- 4.8.2 RS-232串行接口标准
- 4.8.3 其他EIA标准接口
- 4.8.4 X.21、X.24、X.36和EIA-530接口规范
- 第5章 数据链路层
- 5.1 数据链路层基础
- 5.1.1 划分数据链路层的必要性
- 5.1.2 数据链路层结构
- 5.2 数据链路层主要功能及实现原理
- 5.2.1 数据链路管理
- 5.2.2 数据帧封装和透明传输
- 5.2.3 差错控制
- 5.2.4 流量控制
- 5.3 差错控制方案
- 5.3.1 奇偶校验码检错方案
- 5.3.2 循环冗余校验检错方案
- 5.3.3 反馈检测法
- 5.3.4 空闲重发请求方案
- 5.3.5 连续重发请求方案
- 5.3.6 海明纠错码
- 5.4 流量控制
- 5.4.1 XON/XOFF流量控制方案
- 5.4.2 滑动窗口机制
- 5.5 面向字符的BSC协议
- 5.5.1 BSC控制字符和数据块结构
- 5.5.2 BSC协议数据透明传输原理
- 5.6 面向比特的SDLC和HDLC协议
- 5.6.1 HDLC链路结构和操作方式
- 5.6.2 SDLC/HDLC帧结构
- 5.6.3 SDLC/HDLC帧类型及其标识方法
- 5.7 面向字符的PPP同步传输协议
- 5.7.1 PPP简介
- 5.7.2 PPP帧结构和透明传输原理
- 5.7.3 PPP链路建立、使用和拆除流程
- 5.7.4 PPP的PAP/CHAP身份认证
- 5.8 数据链路层主要网络设备
- 5.8.1 计算机网卡
- 5.8.2 网桥及其工作原理
- 5.8.3 二层交换机概述
- 5.8.4 二层交换原理
- 第6章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 6.1 MAC子层基础
- 6.1.1 两种信道类型
- 6.1.2 MAC子层概述
- 6.1.3 介质争用综述
- 6.2 CSMA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 6.2.1 非-坚持算法
- 6.2.2 1-坚持算法
- 6.2.3 P-坚持算法
-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 6.3.1 CSMA/CD原理综述
- 6.3.2 冲突检测原理
- 6.3.3 冲突避让原理
- 6.3.4 CSMA/CD的不足
- 6.4 局域网标准及以太网帧格式
- 6.4.1 IEEE 802系列局域网标准
- 6.4.2 以太网帧格式综述
- 6.4.3 以太网LLC帧头部格式
- 6.4.4 以太网SNAP头部格式
- 6.4.5 以太网MAC帧
- 6.5 标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 6.5.1 标准以太网规范
- 6.5.2 标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 6.6 快速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 6.6.1 快速以太网规范
- 6.6.2 快速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 6.7 千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 6.7.1 千兆以太网规范
- 6.7.2 1000Base-T以太网技术
- 6.7.3 IEEE千兆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 6.8 万兆以太网规范及体系结构
- 6.8.1 万兆以太网规范
- 6.8.2 万兆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
- 6.9 IEEE 802.1d协议
- 6.9.1 理解“网络环路”
- 6.9.2 STP简介
- 6.9.3 STP的基本工作原理
- 6.9.4 STP的不足和增强技术
- 6.10 IEEE 802.1q协议
- 6.10.1 划分VLAN的目的
- 6.10.2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 6.10.3 IEEE 802.1q帧头部格式
- 6.11 IEEE 802.1w协议
- 6.12 IEEE 802.1s协议
- 6.12.1 MSTP简介
- 6.12.2 MST区域及工作原理
- 6.13 IEEE 802.1x协议
- 6.13.1 IEEE 802.1x认证设备角色
- 6.13.2 IEEE 802.1x主机模式
- 6.13.3 IEEE 802.1x认证流程
- 6.14 主要WLAN标准与技术
- 6.14.1 IEEE 802.11b规范主要特性
- 6.14.2 IEEE 802.11a规范主要特性
- 6.14.3 IEEE 802.11g规范主要特性
- 6.14.4 IEEE 802.11n规范主要特性
- 6.14.5 两个未正式发布的新规范简介
- 6.14.6 其他主要WLAN规范
- 6.14.7 WLAN MAC帧格式
- 第7章 网络层
- 7.1 网络层概述
- 7.1.1 划分网络层的必要性
- 7.1.2 网络层主要作用
- 7.2 网络层数据交换及相关技术
- 7.2.1 线路交换
- 7.2.2 存储-转发
- 7.2.3 虚电路分组交换
- 7.2.4 数据报分组交换
- 7.2.5 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的比较
- 7.3 网络层协议及报文格式
- 7.3.1 IP协议基本功能
- 7.3.2 IPv4的不足
- 7.3.3 IPv6的主要优势
- 7.3.4 IPv4数据报头部格式
- 7.3.5 IPv6数据报头部格式
- 7.3.6 IPv6扩展报头
- 7.3.7 IPv4数据报的封装与解封装
- 7.3.8 IPv4数据报的分段与重组
- 7.3.9 ARP协议报文格式及ARP表
- 7.3.10 ARP地址解析原理
- 7.3.11 ICMP协议及报文格式
- 7.3.12 IPv6协议簇中的其他协议
- 7.4 路由和路由算法
- 7.4.1 路由的分类
- 7.4.2 路由算法基础
- 7.4.3 路由表基础
- 7.4.4 路由优先级
- 7.4.5 路由算法设计目标和设计考虑
- 7.5 几种主要的路由算法解析
- 7.5.1 最短路径路由算法
- 7.5.2 扩散算法
- 7.5.3 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 7.5.4 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 7.6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和原理
- 7.6.1 网络拥塞控制方法
- 7.6.2 死锁及其预防
- 7.7 网络层设备及主要技术
- 7.7.1 路由器主要硬件技术
- 7.7.2 路由器主要软件技术
- 7.7.3 三层交换机
- 7.7.4 三层交换机硬件结构
- 7.7.5 三层交换原理
- 7.7.6 三层交换示例
- 7.7.7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主要区别
- 第8章 IP地址和子网
- 8.1 IPv4地址
- 8.1.1 IPv4地址基本格式
- 8.1.2 子网掩码
- 8.1.3 IPv4地址的基本分类
- 8.1.4 有类/无类IPv4网络
- 8.1.5 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和广播地址
- 8.1.6 IPv4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 8.1.7 几种特殊的IPv4地址
- 8.2 IPv4子网划分与聚合
- 8.2.1 VLSM子网划分的基本思想
- 8.2.2 全0子网与全1子网
- 8.2.3 VLSM子网划分方法
- 8.2.4 VLSM子网划分示例
- 8.2.5 子网聚合方法及示例
- 8.3 IPv4 NAT基础
- 8.3.1 NAT的主要应用
- 8.3.2 与NAT相关的主要术语
- 8.3.3 NAT地址基本转换原理
- 8.3.4 NAT类型
- 8.4 IPv6地址基础
- 8.4.1 IPv6地址表示形式
- 8.4.2 IPv6地址中的二进制数与十六进制转换
- 8.5 IPv6地址类型
- 8.5.1 IPv6单播地址
- 8.5.2 IPv6组播地址
- 8.5.3 IPv6任播地址
- 8.5.4 IPv6主机和路由器地址
- 8.5.5 IPv6地址前缀表示形式
- 8.6 IPv6地址自动配置
- 8.6.1 IPv6地址自动配置的类型
- 8.6.2 自动配置过程
- 第9章 路由协议及工作原理
- 9.1 RIP路由协议
- 9.1.1 RIP路由度量机制
- 9.1.2 RIP路由更新机制
- 9.1.3 RIP路由收敛机制
- 9.1.4 RIP报文格式
- 9.2 OSPF路由协议
- 9.2.1 OSPF协议简介
- 9.2.2 OSPF的AS与Area
- 9.2.3 OSPF网络路由器类型
- 9.2.4 DR和BDR
- 9.2.5 OSPF LSA类型
- 9.2.6 Backbone(骨干)区域
- 9.2.7 Stub(末梢)区域
- 9.2.8 Totally Stub区域和NSSA区域
- 9.2.9 OSPF路由计算基本过程
- 9.2.10 OSPF报头格式
- 9.3 IS-IS路由协议
- 9.3.1 ISO网络基础
- 9.3.2 IS-IS路由协议基本术语
- 9.3.3 IS-IS路由及路由器类型
- 9.3.4 IS-IS与OSPF区域及路由器邻接关系比较
- 9.3.5 IS-IS PDU报头格式
- 9.3.6 IIH PDU包格式
- 9.3.7 LSP PDU包格式
- 9.3.8 SNP PDU包格式
- 9.3.9 IS-IS PDU可变字段格式
- 9.3.10 IS-IS的两种地址格式
- 9.3.11 IS-IS与OSPF的比较
- 9.3.12 IS-IS最短路径计算和路由表生成原理
- 9.4 BGP
- 9.4.1 BGP概述
- 9.4.2 BGP AS
- 9.4.3 BGP地址簇模型
- 9.4.4 BGP speaker和peer的关系
- 9.4.5 BGP peer会话建立
- 9.4.6 BGP的路由属性
- 9.4.7 BGP的消息类型及报文格式
- 第10章 传输层
- 10.1 传输层概述
- 10.1.1 划分传输层的必要性
- 10.1.2 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服务
- 10.1.3 传输层服务
- 10.1.4 TSAP和TPDU
- 10.1.5 传输连接建立阶段的主要TPDU
- 10.1.6 数据传输阶段的主要TPDU
- 10.1.7 传输连接释放阶段的TPDU
- 10.1.8 传输服务原语
- 10.2 传输层服务功能
- 10.2.1 传输层寻址方案
- 10.2.2 传输连接建立
- 10.2.3 重复传输连接的解决方法
- 10.2.4 数据传输
- 10.2.5 传输连接释放
- 10.2.6 流量控制
- 10.2.7 多路复用
- 10.2.8 崩溃恢复
- 10.3 TCP概述
- 10.3.1 TCP的主要特性
- 10.3.2 TCP数据段格式
- 10.3.3 TCP套接字
- 10.3.4 TCP端口
- 10.3.5 TCP连接的状态转移
- 10.3.6 TCP传输连接的建立
- 10.3.7 TCP传输连接的释放
- 10.4 TCP的可靠传输
- 10.4.1 TCP的数据段确认机制
- 10.4.2 TCP的超时重传机制
- 10.4.3 TCP的选择性确认机制
- 10.5 TCP的流量控制
- 10.5.1 TCP的流量控制简介
- 10.5.2 基于传输效率的考虑
- 10.6 TCP的拥塞控制
- 10.6.1 TCP拥塞控制简介
- 10.6.2 TCP拥塞控制方案
- 10.7 UDP概述
- 10.7.1 UDP的基础知识
- 10.7.2 UDP数据报头部格式
- 第11章 应用层
- 11.1 应用层概述
- 11.1.1 应用层组件及典型应用服务
- 11.1.2 应用层的C/S服务模型
- 11.2 Web服务基础
- 11.2.1 Web服务模型
- 11.2.2 万维网的全球统一标识
- 11.2.3 万维网文档标记
- 11.2.4 HTML文档类型
- 11.2.5 HTML文档的“三超属性”
- 11.2.6 HTTP服务访问基本流程
- 11.2.7 HTTP的主要特性
- 11.2.8 HTTP请求报文格式
- 11.2.9 HTTP响应报文格式
- 11.3 DNS服务
- 11.3.1 DNS技术的引入背景
- 11.3.2 DNS命名方案的设计思想
- 11.3.3 DNS名称空间
- 11.3.4 DNS名称服务器
- 11.3.5 DNS报文格式
- 11.3.6 DNS数据传输方式
- 11.3.7 DNS递归解析原理
- 11.3.8 DNS迭代解析原理
- 11.4 DHCP服务
- 11.4.1 BOOTP和DHCP简介
- 11.4.2 DHCP服务的主要功能及应用环境
- 11.4.3 DHCP报文及其格式
- 11.4.4 DHCP服务的IP地址自动分配原理
- 11.4.5 DHCP服务的IP地址租约更新原理
- 11.4.6 DHCP中继代理服务
- 11.5 电子邮件服务
- 11.5.1 电子邮件系统的基本结构
- 11.5.2 电子邮件消息格式
- 11.5.3 SMTP请求命令和应答消息
- 11.5.4 SMTP服务的工作原理
- 11.5.5 POP3请求命令及应答消息
- 11.5.6 POP3服务的工作原理
- 11.5.7 IMAP4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