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加州学派”中坚力量关于历史“大分流”问题的再探讨、新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接续了国内外学界十几年来对于“大分流”问题的关切和比较史学的研究路径,深潜入“大分流”发生前的几个世纪,探讨促成“大分流”现象的深层逻辑。

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经典著作不同,本书主要从政治视角观察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进程,由此发现:政治制度和政权的空间规模是促成“大分流”最根本的原因,在“大分流”真正显现之前的几个世纪,差异的种子就已经深埋在中国和欧洲的政治架构之中了。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前沿的社会科学理论,重新审视欧洲大陆两端近千年的历史进程,对诸如近代经济转型问题、中西历史比较问题、中国历史重新评估问题、制度史研究的视野与路径问题,都提供了极具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书的两位作者此前分别致力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和欧洲经济史研究,他们的合作也说明: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中国史学家与欧洲史学家并肩作战,能够写出一部坚实且耐看的经济史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的话
  • 序言
  • 导言:经济史上的奇迹、神话与解释
  • 第一章 空间与政治
  • 从早期帝国到蒙古入侵:中国的记忆
  • 从罗马帝国到查理五世:欧洲的乱局
  • 第二章 人口、资源与经济发展
  • 精打细算与贫穷
  • 实际工资
  • 家庭与劳动力市场
  • 家庭与工资
  • 第三章 市场发展中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 从长距离贸易中得出的教训
  • 从一个模型看实施机制之间的竞争
  • 中国与欧洲:相似与差异
  • 高频度的本地贸易
  • 在帝国阴影下的贸易制度
  • 第四章 中国和欧洲的战争、制造业布局和经济发展
  • 城市与经济发展
  • 要素成本与制造业
  • 工业革命前的长时段历史
  • 长时段视角下的工业革命
  • 余论:中国和欧洲的分道扬镳
  • 第五章 信用市场与经济变迁
  • 信用市场与资本价格
  • 重新思考利息率
  • 欧洲的经验——从利息率到信用市场
  • 中国:信用市场存在吗?
  • 中国和欧洲的一个关键性差异:信贷需求水平
  • 第六章 专制君主、战争、税收和公共产品
  • 一个观念的嬗变史
  • 历史的反驳
  • 国际关系
  • 给独裁者施压:退出和呼吁
  • 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平衡与难以预见的后果
  • 公元1850年之后的中国和欧洲
  • 第七章 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1500—1950
  • 帝制晚期:外国人、中国人和中国的统治策略
  • 从查理五世到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国家形成
  • 欧洲的工业化与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与经济发展
  • 帝制中国:在欧洲主宰的世界中发展的限制
  • 政治竞争与经济发展
  • 结论:发现、方法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