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整合了言语康复和嗓音治疗两大学科分支,构建了言语治疗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系统阐述了言语障碍评估和治疗的原理与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言语功能的精准评估和有效训练,尤其强调现代化技术在言语功能客观测量与实时矫治中的实际应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十九章:第1章绪论,介绍了言语产生的机理,言语产生的三大系统和五大功能模块(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言语治疗的对象、流程、原理及操作模式,言语治疗的专用仪器设备;第2-5章主要介绍了言语呼吸系统,重点讲述了言语呼吸障碍的评估与相应的矫治方法、影响言语产生的呼吸性疾病;第6-10章主要介绍了言语发声系统,重点讲述了言语发声障碍的评估与相应的矫治方法、影响言语产生的发声性疾病、言语发声的各个阶段和声带物理模型等;第11-12章特别介绍了嗓音疾病的声学和电声门图测量方法,喉内窥镜诊察的临床解释与临床应用;第13-15章主要介绍了言语共鸣系统,重点讲述了言语共鸣障碍的评估与相应的矫治方法;第16-17章主要介绍了构音障碍的评估与相应的矫治方法;第18章主要介绍了语音障碍的评估与相应的矫治方法;第19章介绍了影响言语产生的相关疾病。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自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言语产生的机理
  • 一、言语和语言
  • 二、言语的产生与感知
  • 第二节 言语产生的三大系统和五大功能模块
  • 一、呼吸与言语
  • 二、发声与言语
  • 三、共鸣与言语
  • 四、构音与语音
  • 第三节 言语治疗的原理
  • 一、言语治疗的对象
  • 二、言语治疗的流程
  • 三、言语治疗的原理与操作模式
  • 四、言语治疗的专用仪器设备
  • 第二章 呼吸系统与言语
  • 第一节 呼吸系统概述
  • 一、呼吸的概念
  • 二、呼吸的物理基础
  • 第二节 呼吸道
  • 一、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 二、气管与支气管
  • 第三节 肺与胸膜联接
  • 一、肺的形态
  • 二、支气管树
  • 三、胸膜
  • 第四节 胸廓结构
  • 第五节 呼吸肌群及其神经支配
  • 第六节 言语呼吸
  • 第七节 呼吸动力学
  • 一、肺的测量
  • 二、肺容积(Lung Volume)
  • 三、肺容量(Lung Capacity)
  • 四、肺容积和肺容量的意义
  • 第三章 言语呼吸障碍的评估
  • 第一节 呼吸功能评估概述
  •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主观评估
  • 第三节 呼吸功能客观测量
  • 一、s/z比值测量及其临床含义
  • 二、最长声时测量及其临床含义
  • 三、最大数数能力测量及其临床含义
  • 四、声门波测量及其临床含义
  • 第四章 言语呼吸障碍的矫治
  • 第一节 呼吸障碍矫治概述
  • 第二节 呼吸放松训练
  • 第三节 呼吸方式异常的矫治
  • 一、生理腹式呼吸训练
  • 二、嗯哼法
  • 三、拟声法
  • 四、数数法
  • 五、实时视听反馈技术:声音感知
  • 第四节 呼吸支持不足的矫治
  • 一、快速用力呼气法
  • 二、缓慢平稳呼气法
  • 三、逐字增加句长法
  • 四、实时视听反馈技术:声时感知和最长声时训练
  • 第五节 呼吸与发声不协调的矫治
  • 一、唱音法
  • 二、啭音法
  • 三、气息式发音法
  • 四、甩臂后推法
  • 五、实时视听反馈技术:起音感知和起音训练
  • 第五章 影响言语产生的呼吸性疾病
  • 第一节 帕金森氏症
  • 第二节 小脑病变
  • 第三节 颈脊髓损伤
  • 第四节 脑瘫
  • 第五节 机械性通气
  • 第六节 嗓音疾病
  • 第七节 听力障碍
  • 第六章 喉与声带
  • 第一节 喉的骨架
  • 一、喉软骨及其连结组织
  • 二、喉关节
  • 第二节 喉腔内的瓣膜组织
  • 一、杓会厌韧带
  • 二、假声带
  • 三、真声带
  • 四、包膜体层模型
  • 五、声门
  • 第三节 喉部肌群
  • 一、喉外肌群
  • 二、喉内肌群
  • 三、喉黏膜和韧带
  • 第四节 喉的神经支配
  • 第七章 发声系统与言语
  • 第一节 前发声阶段
  • 一、第一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 二、第二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 三、第三项重要的调整工作
  • 第二节 声带振动阶段
  • 一、发声的肌弹性—空气动力学理论
  • 二、嗓音基频
  • 三、嗓音强度
  • 四、嗓音微扰
  • 五、发声压力和跨声门压力
  • 第三节 声门波及其频谱特征
  • 一、声门波
  • 二、声门谱
  • 三、声门波的特征
  • 第四节 音区
  • 一、音区
  • 二、胸音区
  • 三、假音区
  • 四、脉冲音区
  • 五、音区转换
  • 六、歌唱艺术中的音区转换
  • 第五节 嗓音基频和嗓音强度的控制
  • 一、嗓音基频的控制
  • 二、嗓音强度的控制
  • 第六节 嗓音音质
  • 一、嗓音音质的控制
  • 二、嗓音音质和重读治疗法
  • 三、嗓音音质的多维评估
  • 第七节 声带物理模型
  • 一、单自由度模型
  • 二、双自由度模型
  • 三、16自由度模型
  • 第八节 声带多层质量分布模型
  • 一、声带多层质量分布模型
  • 二、声带模拟装置的结构组成
  • 三、声带模拟装置的外形设计
  • 四、声带模拟装置的特征参数
  • 五、声带病理模拟方法
  • 第八章 言语发声障碍的评估
  • 第一节 发声功能评估概述
  • 第二节 发声功能主观评估
  • 一、音调的听觉感知评估
  • 二、响度的听觉感知评估
  • 三、音质的听觉感知评估
  • 第三节 发声功能客观测量
  • 一、音调评估
  • 二、响度评估
  • 三、音质评估
  • 第九章 言语发声障碍的矫治
  • 第一节 发声障碍矫治概述
  • 第二节 发声放松训练
  • 一、颈部放松训练
  • 二、声带放松训练
  • 三、哈欠—叹息法
  • 四、张嘴法
  • 第三节 音调异常的矫治
  • 一、实时视听反馈技术:音调感知
  • 二、手指按压法
  • 三、乐调匹配法
  • 四、音调梯度训练法
  • 五、实时视听反馈技术:音调训练
  • 第四节 响度异常的矫治
  • 一、实时视听反馈技术:响度感知
  • 二、用力搬椅法
  • 三、掩蔽法
  • 四、碰撞法
  • 五、响度梯度训练法
  • 六、实时视听反馈技术:响度训练
  • 第五节 音质异常的矫治
  • 一、喉部按摩法
  • 二、咀嚼法
  • 三、哼鸣法
  • 四、气泡发音法
  • 五、半吞咽法
  • 六、吸入式发音法
  • 七、吟唱法
  • 八、实时视听反馈技术:清浊音感知、清浊音训练
  • 第十章 影响言语产生的发声性疾病
  • 第一节 影响言语基频和强度控制能力的疾病
  • 一、嗓音障碍
  • 二、神经性疾病
  • 三、男声女调
  • 第二节 言语基频与强度的测量及临床含义
  • 一、基频变量
  • 二、强度变量
  • 三、音域图
  • 第十一章 嗓音疾病的声学和电声门图测量
  • 第一节 嗓音声学测量和嗓音疾病
  • 一、脊髓侧索硬化
  • 二、帕金森氏症
  • 三、气管内插
  • 四、喉癌
  • 五、功能性嗓音障碍
  • 六、口吃
  • 第二节 嗓音声学测量的临床含义
  • 第三节 电声门图测量和嗓音疾病
  • 一、嗓音音质和功能客观测量的重要性
  • 二、嗓音老化
  • 三、电声门图和嗓音障碍
  • 四、电声门图与痉挛性发声困难
  • 五、电声门图与帕金森氏症
  • 第四节 电声门图测量的临床含义
  • 一、电声门图的原理
  • 二、电声门图波形的特点
  • 三、电声门图的使用
  • 四、不同音质的电声门图
  • 五、电声门图测试的临床意义
  • 第十二章 喉部疾病的喉内窥镜测量
  • 第一节 喉的检查法
  • 一、间接喉镜
  • 二、望远喉镜
  • 三、纤维喉镜
  • 四、动态喉镜
  • 第二节 喉内窥镜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 一、多帧图象显示
  • 二、双屏比较
  • 三、快速编辑,图像存储
  • 四、提高图象清晰度
  • 五、数据存储,快速打印
  • 六、定量分析
  • 第三节 喉内窥镜诊察的临床解释
  • 一、基频
  • 二、周期性
  • 三、振幅的水平位移
  • 四、声门的闭合性
  • 五、双侧运动对称性
  • 六、黏膜波
  • 第四节 喉内窥镜诊察仪的临床应用
  • 一、需要考虑的事项
  • 二、视觉反馈
  • 三、解释数据
  • 四、时间
  • 五、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 第五节 病人档案管理
  • 第六节 内窥镜检查的一些典型病例
  • 第十三章 共鸣系统与言语
  • 第一节 共鸣原理
  • 一、共鸣腔
  • 二、声道共鸣机理
  • 第二节 共鸣系统
  • 第十四章 言语共鸣障碍的评估
  • 第一节 共鸣功能评估概述
  • 第二节 口腔共鸣功能的评估
  • 一、听觉感知评估
  • 二、共振峰测量
  • 三、舌位的实时观察
  • 第三节 鼻腔共鸣功能的评估
  • 一、听觉感知评估
  • 二、鼻流量的测量
  • 三、口鼻共振峰测量
  • 四、口鼻能量集中率和鼻共鸣增强区测量
  • 五、共鸣音质能力的评估
  • 第十五章 言语共鸣障碍的矫治
  • 第一节 共鸣障碍矫治概述
  • 第二节 共鸣放松训练
  • 一、口腔放松训练
  • 二、鼻腔放松训练
  • 第三节 口腔共鸣异常的矫治
  • 一、后位音法
  • 二、前位音法
  • 三、伸舌法
  • 四、元音匹配训练
  • 第四节 鼻腔共鸣异常的矫治
  • 一、口腔共鸣法
  • 二、减少鼻音的训练
  • 三、鼻腔共鸣法
  • 四、增加鼻音的训练
  • 第五节 共鸣音质异常的矫治
  • 一、鼻音/边音刺激
  • 二、头腔共鸣法
  • 三、胸腔共鸣法
  • 四、U声道法
  • 第十六章 构音障碍的评估
  • 第一节 构音器官的解剖与生理
  • 一、下颌
  • 二、唇
  • 三、舌
  • 四、软腭
  • 第二节 普通话构音的语音学基础
  • 一、普通话韵母
  • 二、普通话声母
  • 第三节 构音功能的评估
  • 一、口部运动功能评估
  • 二、构音运动功能评估
  • 三、构音语音能力主观评估
  • 四、构音语音能力客观测量
  • 第十七章 构音障碍的矫治
  • 第一节 构音障碍矫治概述
  • 一、构音障碍的临床表现
  • 二、构音障碍的矫治框架
  • 第二节 口部运动治疗
  • 一、下颌口部运动治疗
  • 二、唇口部运动治疗
  • 三、舌口部运动治疗
  • 第三节 构音运动治疗
  • 一、下颌构音运动治疗
  • 二、唇构音运动治疗
  • 三、舌构音运动治疗
  • 第四节 构音语音训练
  • 一、韵母音位构音异常的矫治
  • 二、声母音位构音异常的矫治
  • 第十八章 语音障碍的评估与矫治
  • 第一节 语音功能的评估
  • 一、语音的内涵
  • 二、语音功能评估的内容及指标
  • 第二节 语音障碍的矫治
  • 一、语音障碍的临床表现
  • 二、语音障碍的“CRDS”训练策略
  • 三、语音障碍的重读治疗法
  • 第十九章 影响言语产生的相关疾病
  • 第一节 构音障碍
  • 一、元音时长测量
  • 二、共振峰频率测量
  • 三、辅音测量
  • 第二节 听力障碍
  • 一、音段问题
  • 二、超音段问题
  • 三、仪器在听力障碍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使用
  • 四、腭部测量仪和舌部测量仪
  • 第三节 语音障碍
  • 第四节 气管切开术
  • 第五节 腭裂
  • 附录1 言语嗓音功能评估表
  • 附录2 构音功能评估表
  • 附录3 语音能力评估表
  • 附录4 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
  • 附录5 构音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
  • 附录6 喉内窥镜评估表
  • 附录7 构音训练游戏 声母音位习得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