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度介入文学现场,对当代文学生产进行诚恳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于先锋文学兴起后,从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脉络以及当时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上,以文本为中心,分析先锋小说思潮的发生、美学特征、文学史意义以及局限性等,对中国先锋派文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研究和剖析,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武器,对中国先锋小说进行了富有激情的批评,深度介入文学现场,为当代文学转型发展与精神流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不懈的求索,坚韧的踪迹
  • 深入前沿的理论探索
  • 立足文本与贴近现场的文学批评
  • 独创性的文学史构建
  • 第一辑 无边的挑战
  • 导言历史转型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 多元的时代: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理论规约
  • 趋同与变异:中国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前提条件
  • 勉强的记忆:“文革后”的历史叙事或先锋派的文化规定性
  • 上篇 叙事革命:话语与风格
  • 第一章 冒险的迁徙:先锋小说的叙事转换
  • 终极性失落:消解深度模式
  • 文学的萎缩:创作向写作退化
  • 裸露的事实:叙述向故事转化
  • 广阔的瞬间:故事向感觉敞开
  • 暂时的平面:感觉向语言还原
  • 第二章 临界叙述:先锋小说的语言经验
  • 临界感觉的发生与语言的内在机制
  • 临界感觉与叙述的双向循环
  • 临界感觉与叙述情境
  • 临界状态与世界的无边存在
  • 第三章 多形的话语:先锋小说的叙事变奏
  • 开放的时间:叙述与故事的二元协奏
  • 开放的感觉:现实与幻觉的双向转换
  • 开放的文本:互为文本的多重变奏
  • 第四章 空缺与重复: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
  • 不在之在:故事中的空缺
  • 在空缺的边界:作为补充的描写情境
  • 重复:存在的迷失
  • 空缺的哲学与文化阐释
  • 第五章 过剩与匮乏:先锋小说的抒情风格
  • 抒情风格的两种规定:历史意识与话语意识
  • 语言的过剩:抒情性句式
  • 错位的情境:无望的抒情或反讽意味
  • 匮乏与补充:语言的乌托邦
  • 中篇 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
  • 第六章 破裂与见证:新情感的变迁或危机
  • 新情感的蔓延:一个伸展的主题
  • 浮出海面:生活破裂的见证
  • “非升华”:“幸福承诺”的破灭
  • 第七章 超越与认同:后现代主义意识
  • 冷漠的叙述:苦难意识的残酷化
  • 错位的游戏:孤独感的娱乐化
  • 反抗与认同:荒诞感的诗性化
  • 虚假的深度:神秘感的轻化
  • 第八章 暴力与游戏:无主体的话语
  • 语言的暴力:叙事的能指化
  • 多重文本:追寻话语之流
  • 主体的失落:后现代的话语特征
  • 第九章 穿过时间的迷津:在历史之外叙述
  • 历史之外的迷津:叙述时间的绝对性
  • 对家园的逃亡:没有终结的生存论游戏
  • 假想的皈依:回到现实之中的精神祈祷
  • 第十章 幻想与逃亡:永无归期的自我流放
  • 新时期的想象关系:自我的确认与放大
  • 镜像的解体:自我的角色化或符号化
  • 胜过“父法”:逃亡与超越
  • 后个人主义时代:自虐与自恋的怪圈
  • 下篇 文化象征:断裂与更新
  • 第十一章 历史的颓败:后悲剧时代的寓言
  • 颓败的故事:历史性、家族与往事
  • 颓败的历史死结:性与原罪
  • 颓败的话语情境:对话与解构
  • 后悲剧时代:历史颓败的寓言
  • 第十二章 无望的救赎:从形式到历史
  • 现实的尽头:写作与文化救赎
  • 在历史的边缘:讲述与寓言
  • 救赎与皈依:复古的共同记忆
  • 无望的救赎与最低限度的承诺
  • 第十三章 欲望化叙事:历史修辞学的变形记
  • “人”的退场:从爱情到本能
  • 背景的虚化:没有内在性的历史现场
  • 情爱的表象化: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 越过界线:女性叙事的后道德状况
  • 第十四章 后当代传奇:仿真的审美能动性
  • 从现实到虚构:现实潜文本的位移
  • 仿真的时代:现实的复活与审美能动性
  • 仿真的实质:现实的审美化及超越的可能性
  • 第十五章 命运与性格:晚生代的现代性策略
  • 先锋之后:晚生代的突围
  • 极端力量:“命运意识”
  • 极限状态:性格的极限
  • 视点的阴谋:略微的荒诞感
  • 有限的超越性:审美的现代性情结
  • 第十六章 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
  • 尖硬的断裂:异类的自我界定与符号资本
  • 本质性写作:有限的革命
  • 异类的符号谱系:时尚前卫与亚文化写作
  • 暧昧的可选择性:后革命时代的备忘录
  • 结语 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
  • 附录一 中国先锋小说主要代表作年表1984-2000
  • 1984年
  • 1985年
  • 1986年
  • 1987年
  • 1988年
  • 1989年
  • 1990年
  • 1991年
  • 1992年
  • 1993年
  • 1994年
  • 1995年
  • 1996年
  • 1997年
  • 1998年
  • 1999年
  • 2000年
  • 附录二 1993年版自序
  • 附录三 2003年版自序
  • 附录四 2015年版自序
  • 主要参考书目
  • 一、中文部分
  • 二、外文部分
  • 第二辑 转型期的文学
  • 第一章 镜像的置换:从宏大寓言到剩余文化
  • 上 超级镜像化: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整合实践
  • 下 剩余的文化:后新时期的话语碎片
  • 第二章 边缘的萎缩:从现代到后现代
  • 现代艺术的“边缘精神”
  • 边缘精神萎缩:后现代艺术的平面化
  • 跨越边缘:当代文学的困境
  • 第三章 不安的视线:转型期的城市状态
  • 引言:都市的历史与形式
  • 都市情绪:景观与状态
  • 都市意识:对都市的质疑或嘲弄
  • 都市话语:王朔的城市痞子与市民社会
  • 新的生活状态:欲望化的都市奇景
  • 结语:都市小说的前景与小说的新趋向
  • 第四章 无法确证的自我:女性主义意识的崛起
  • 误置的前驱:新时期的同路人
  • 无奈的退却:回到日常生活的女性写作
  • 无法面对的现场:消费时代的女性侧面
  • 结语:依然迷惘的中国女性小说
  • 第五章 超越与逃逸:对“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重新反省
  • 前提与可能性:穿过历史空场
  • 在表象与语词之间:面对“现在”的文学流向
  • “60群体”:超越与限制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创建于1951年。是一家老牌的综合性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五个板块的图书,即:以党史和政治理论为主的政治读物,教材和教辅读物,原创的学术著作,文化普及读物和实用的财经、医学图书。建社57年来,出版图书1万余种,印数7亿多册,有500余种图书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1997年至2002年,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一大批重点书和双效书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多次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良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