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0千字
字数
2023-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细致分析了晚明商业出版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涉及多个层面。
内容简介
本书应用新文化史理论分析晚明蓬勃的商业出版对社会、文化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权威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的地位、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人士在商业化艺文公共空间的表现等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新文化史视角下的中国前近代出版业
- 中文版自序
- 英文版平装本序
- 致谢
- 翻译名词说明
- 引言 印刷、欧洲中心主义以及对中国前近代社会的研究
- 印刷、艺文文化与科举考试
- 偏汉学模式的历史叙事
- 建构中国前近代社会“习业”概念
- 士商文化和“公”领域的扩张
- 第一章 书籍生产成本和书价
- 纸在明代社会中的使用
- 书籍生产的成本
- 书价
- 收入与书价
- 第二章 中国书籍与晚明出版
- 印刷技术的经济学分析
- 出版业的商业运作
- 书籍贸易和销售
- 第三章 写作、科举和出版的商品化
- 明代的科举考试和文化生产
- 超附文本与可信性、公众性和人际网络的生产
- 形形色色的士商出版人与士商作家
- 第四章 超附文本:评论、意识形态与政治
- 科举考试与意识形态
- 超附文本以及对经典的多种阅读阐释
- 第五章 公众权威、艺文批评与组织力量
- 公众权威:从宫廷到阅读公众
- 出版与科举考试成功
- 批评家和商业出版
- 文社与考试成功
- 艺文批评家的联盟——复社
- 结论 16—17世纪中国的印刷和艺文文化
- 印刷对16—17世纪中国的影响
- 士商文化在超附文本中的象征性产物
- 前近代中国与欧洲的印刷
- 附录
- 附录1 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 附录2 潘允端1586年至1601年间所购图书
- 附录3 沈津列出的书籍价格
- 附录4 1570年代至1640年代食物、用具和其他物品的价格
- 附录5 陈仁锡以不同身份参与出版的书籍(出版商、编辑、评注者、编纂者、校对者)
- 附录6 晚明时期关于“四书”评注书籍的出版时间列表
- 图书馆、机构和书目出处缩写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