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代学者耿定向与李贽之争,修正王学弊端,重新审视其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作为李贽的论敌,耿定向一向被视作“伪道学”的典型,这导致学界对这位明代中后期著名学者一直未给予足够关注。本书认为,耿定向处于阳明学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为学目的正在于纠正王学的弊端。因此,本书将“卫道”意识作为耿氏思想的主基调,并以此为线索,考察了其“真机不容已”的心性论和“学有三关”的工夫论,并分析了他“摄佛归儒,佛为儒用”的佛教观。以此为基础,本书从哲学思想与历史观两个方面还原了“李耿之争”的原貌,纠正了以外学界对耿定向思想的误读。

目录

  • 封面
  • 目录
  • 内容简介
  • 扉页
  • 版权信息
  • 其他
  • 终南文化书院中华文化传承学术丛书编委会
  • 绪论
  • 一 耿定向思想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第一章 耿定向的生平及学思历程
  • 第一节 耿定向的生平履历
  • 一 家世与早岁经历
  • 二 宦海生涯
  • 三 耿定向与历任首辅的关系
  • 第二节 耿定向的思想源流
  • 一 王艮的泰州之学
  • 二 仲弟耿定理的启发
  • 三 罗汝芳当下论的启示
  • 第三节 耿定向的学思历程
  • 第二章 卫道意识——耿定向思想的理论起点与逻辑线索
  • 第一节 背景:王学弊端的逐渐显现
  • 第二节 耿定向对儒家道统的新理解
  • 一 儒家道统观念的历史沿革
  • 二 耿定向的新道统观
  • 第三节 耿定向对儒家正统学者的推崇
  • 一 对孟子的推崇
  • 二 尊崇程朱
  • 三 敬服东廓
  • 第四节 异端批判:里中三异人
  • 第三章 耿定向的哲学思想(上):真机不容已
  • 第一节 “不容已”的思想源流
  • 第二节 耿定向对“真机”的界定
  • 一 性
  • 二 仁
  • 三 本心与良知
  • 第三节 真机不容已:耿定向的不容已之说
  • 一 由“天道之不容已”到“真机不容已”
  • 二 “真机不容已”的具体内涵
  • 三 为学的基础:辨志
  • 第四节 万物一体:真机不容已的源泉与归宿
  • 一 达成“万物一体”的两种路径
  • 二 耿定向对万物一体的理解
  • 三 以担任地方官为万物一体的手段
  • 第四章 耿定向的哲学思想(下):学有三关
  • 第一节 即心即道
  • 第二节 即事即心
  • 一 耿定向对即事即心的理解
  • 二 批判“耽虚泥无”
  • 第三节 慎术
  • 一 “慎术”的经典来源与基本意涵
  • 二 现成良知:慎术的批判对象
  • 三 学孔子之学:耿定向的正确之“术”
  • 四 重礼:孔门之术的另一重价值
  • 第四节 耿定向与王畿的辩论
  • 一 前期争论:1564—1565
  • 二 后期争论:1577—1593
  • 三 对天台与龙溪之争的小结
  • 第五章 耿定向论佛
  • 第一节 摄佛归儒,佛为儒用
  • 一 以佛释朱陆之别
  • 二 一心通则无不通
  • 三 彻上彻下乃为真心
  • 四 空与未发之中
  • 第二节 儒佛有别:与焦竑论程颢辟佛
  • 一 程颢辟佛与焦竑的反驳
  • 二 耿定向对明道辟佛的回护
  • 第六章 李耿之争(上):哲学思想之争
  • 第一节 李耿之争的大致过程
  • 第二节 李贽思想的核心:童心说
  • 第三节 李耿哲学之争的三重面向
  • 一 孔子思想价值之争
  • 二 “不容已”之争
  • 三 人性之争
  • 第七章 李耿之争(下):史观之争
  • 第一节 论赞须具旷古只眼:李贽史论的核心要求
  • 第二节 卫道意识的延伸:耿定向论史的主要特点
  • 第三节 冯道:李耿史论之争的焦点
  • 一 宋代学者对冯道的不同看法
  • 二 李贽对冯道的称赞
  • 三 耿定向对冯道的批判
  • 第四节 对李耿之争的小结
  • 结语
  • 一 耿定向思想的意义与缺失
  • 二 对《明儒学案》中对耿定向评价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