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6.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01千字
字数
2018-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 通俗易懂,展示文学发展脉络,包含最新研究成果及多样文化。
内容简介
《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成功推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作品之后,精心打造的又一针对一般读者的学术科普作品,这个读本在构思上充分体现了“大学者写小书”的特色,邀请的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尽量以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八百多页的篇幅涵盖了自远古时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文学发展历程。一本在手,便可通晓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本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推动高端学术走向普通群众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分九编,从先秦写1949年。作者主要是文学所中青年骨干学者,亦邀请高校老师参加。最大特点有二:一是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反映多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学。历时二年完成。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为什么要不断地书写文学史?
- 目录
- 第一编 先秦文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47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混沌未分的存在形态
- 第二节 与宗教政治密切关联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修辞立其诚
- 第二章 先周时期的中国文学
- 第一节 远古时代文学艺术的起源
-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与《山海经》
- 第三节 书写文学的发端与散文的出现
- 第三章 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
- 第一节 周代礼乐文化发展概述
- 第二节 《诗经》的性质与分类
- 第三节 《诗经》作品的时代与文本结集
- 第四节 《诗经》的艺术成就
- 第四章 先秦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发展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散文的兴起
- 第二节 历史散文的兴盛与《国语》的文学意义
- 第三节 《春秋》三传及其文学价值
- 第四节 列国纷争的历史画卷——《战国策》
- 第五章 百家争鸣和诸子散文
- 第一节 《论语》与《孟子》
- 第二节 《老子》和《庄子》
- 第三节 《荀子》和《韩非子》
- 第四节 《易传》《礼记》及其他子书概述
- 第六章 屈原与宋玉
- 第一节 楚国文化概述
- 第二节 屈原与他的作品
- 第三节 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 第二编 秦汉文学(公元前247—公元220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政治思想的定型
- 第二节 学术谱系的建立
- 第三节 民间文化的社会流动
- 第二章 嬴秦文学
- 第一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 第二节 李斯
- 第三章 两汉文学
- 第一节 一代之文学——汉赋
- 第二节 史著之巅峰——《史记》与《汉书》
- 第三节 政说与论著:两汉思想家的文学表达
- 第四节 歌诗、乐府与汉末五言诗的兴起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公元220—589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长期分裂时代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 第二节 文学理论与文体的长足发展
- 第三节 思想史进程对文学的影响
- 第四节 手抄时代的文学传播
- 第二章 魏晋文学
- 第一节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 第二节 西晋文坛与贵族文学的深化
- 第三节 陶渊明
- 第四节 十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
- 第三章 南朝文学
- 第一节 元嘉三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 第二节 竟陵八友与永明体
- 第三节 宫体诗与南朝后期诗人
- 第四节 南朝小说
- 第四章 北朝文学
- 第一节 平城时期与北朝文学发展的起点
- 第二节 洛阳时期的“南朝化”与鲜卑贵族、汉族文士的文学追求
- 第三节 邺城时期的文学新风与北地三才
- 第四节 长安地区的文化风气与庾信等南来诗人
-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公元589—960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 第二节 政治思想环境与文学创作的活力
- 第三节 文化交融与文学繁荣
- 第四节 唐代文学的经典化
- 第二章 初唐文学
- 第一节 隋及唐初宫廷诗人
- 第二节 初唐四杰
-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 第四节 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 第五节 吴中四士
- 第三章 盛唐文学
-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与盛唐山水田园诗
- 第二节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
- 第三节 李白:天真豪放的盛唐之音
- 第四节 杜甫:诗史与诗圣
- 第五节 唐代骈文:精工藻绘与开阔格局
- 第四章 中唐文学
- 第一节 大历诗风
- 第二节 韩孟诗派:雄豪险怪
- 第三节 元白诗派:避官样而就家常
- 第四节 古文运动
- 第五节 作意好奇的唐传奇
- 第五章 晚唐五代文学
- 第一节 苦吟与清丽诗风
- 第二节 小李杜
- 第三节 唐末五代衰世诗文
- 第四节 唐五代词
- 第五节 讲经文、变文与通俗诗
-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公元960—1279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格局与文学多样性
- 第二节 科举制与科举型士大夫与道统、文统的形成
- 第三节 城市文化空间与平民文学的兴起
- 第四节 印刷术与文学风尚新变
- 第二章 宋诗
- 第一节 北宋前中期诗坛
- 第二节 宋诗巨擘苏轼
- 第三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 第四节 中兴四大家
- 第五节 朱熹与理学诗
- 第六节 永嘉四灵与江湖诗人及其他宋末诗人
- 第三章 宋词
- 第一节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
- 第二节 苏轼、周邦彦与北宋后期词坛
- 第三节 李清照与南渡词人群体
- 第四节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 第五节 姜夔与吴文英
- 第六节 宋末词人
- 第四章 宋文与小说
- 第一节 宋代散文
- 第二节 宋代骈文与辞赋
- 第三节 宋代话本
-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
- 第五章 辽、金、西夏及其他民族文学经典
- 第一节 辽、金、西夏文学
- 第二节 元好问与董西厢
- 第二节 蒙古族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
- 第四节 藏族文学经典《格萨尔王传》
- 第五节 突厥语民族文学经典
- 第六编 元代文学(公元1279—1368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蒙古族统治下的文学风貌
- 第二节 元代文士的生存与创作环境
- 第三节 文学形式与思想的丰富与融通
- 第四节 雅俗文学的分裂与新变
- 第二章 元代杂剧
- 第一节 元代杂剧概说
- 第二节 元杂剧的分期、题材与代表作
- 第三节 关汉卿与大都作家圈
- 第四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 第三章 南戏的兴起
-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 第三节 高明与《琵琶记》
- 第四章 元代散曲
- 第一节 散曲的渊源与形成
- 第二节 小令与套曲
- 第三节 代表作家与作品
- 第五章 元代诗歌
- 第一节 前期诗歌
- 第二节 中期诗歌
- 第三节 后期诗歌
- 第六章 元代小说和散文
- 第一节 元代小说
- 第二节 元代散文
- 第七编 明代文学(公元1368—1644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传统文体的衰微
- 第二节 文学思潮的多重轨迹
- 第三节 通俗小说的繁荣
- 第四节 商业出版与文学生产
- 第二章 明代诗文
- 第一节 台阁文学
- 第二节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 第三节 吴中诸子
- 第四节 唐宋派诸作家
- 第五节 “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 第六节 晚明性灵文学:公安派和竟陵派
- 第七节 明代民歌
- 第三章 明代戏曲
- 第一节 明代初期至中叶的戏曲创作
- 第二节 《浣纱记》与昆曲的兴盛
- 第三节 汤显祖和《牡丹亭》
- 第四节 汤、沈之争与吴江派
- 第四章 明代小说
-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
- 第二节 《水浒传》
- 第三节 《西游记》
- 第四节 《金瓶梅》
- 第五节 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
- 第八编 清代文学(公元1644—1911年)
- 第一章 概述
- 第一节 清廷的文艺政策
- 第二节 文学的全面繁荣
- 第三节 女性文学的昌盛
- 第四节 从古典向现代转型
- 第二章 文章学的集成与开拓
- 第一节 骈文的繁荣
- 第二节 桐城派与清代散文的昌盛
- 第三节 文界革命与报章文体
- 第三章 清代诗歌
- 第一节 易代悲歌
- 第二节 从王士禛到翁方纲
- 第三节 宋诗运动
- 第四节 闺秀诗人
- 第五节 八旗诗人
- 第六节 诗界革命
- 第四章 清代词的复兴
- 第一节 清初词坛
- 第二节 纳兰性德
- 第三节 顾太清与女性词人的创作
- 第五章 清代戏曲
- 第一节 宫廷编剧和演剧
- 第二节 《长生殿》与《桃花扇》
- 第三节 李玉和苏州派
- 第四节 代表性杂剧和传奇作品
- 第五节 花雅之争与民间剧目
- 第六章 清代小说
- 第一节 清初小说
- 第二节 《聊斋志异》和文言小说
- 第三节 《儒林外史》
- 第四节 《红楼梦》
- 第五节 清代中后期其他小说
- 第七章 俗文学的繁盛
- 第一节 俗文学的悠远传统
- 第二节 弹词与木鱼书
- 第三节 词话与鼓词
- 第四节 子弟书与快书
- 第九编 现代文学(公元1911—1949年)
- 第一章 艰难开启现代化历程
-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坛
- 第二节 报刊“论说”的兴盛
- 第三节 传统诗文的繁荣
- 第四节 通俗小说的流行:“鸳蝴”与“黑幕”
- 第五节 “新旧杂陈”的“戏曲改良”
-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 第一节 《新青年》创刊与“文学革命”之发轫
- 第二节 “新文学”的社团、流派与文类
- 第三章 “国民革命”和左翼文学的兴起
- 第一节 “革命文学”论争与普罗文学的发轫
- 第二节 “左联”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文学“双城记”:“京派”与“海派”对峙
- 第四节 题材的拓展与形式的完善——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经典”潮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形态
- 第一节 “文协”的成立与新文学的转向
- 第二节 陪都重庆与大后方文学
- 第三节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 第四节 家族故事与民族精神:长篇抗战小说的“史诗性”
- 第五节 女性作家的别样视角
- 第五章 新的方向:解放区文学简论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战略与延安文学生产机制的形成
- 第二节 民族形式的创造性发展
- 第三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第四节 《讲话》精神影响下的新文学实践
- 编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