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信用体系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介绍了东西方信用体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目的是以古鉴今,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一方面,信用体系的推进必须建立在信用活动的内生需求之上;另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当时当地国情,契合社会时代背景。这为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本书准备充分、内容详实,观点鲜明、立意宏远,文笔流畅、论证有力。本书适合所有希望对信用体系发展规律、信用体系建设有所了解和把握的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财政金融的作用
  •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 三、财政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 前言
  • 第一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概述
  • 一、信用的基本含义
  • (一)社会学含义
  • (二)经济学含义
  • (三)马克思信用理论
  • (四)信用目的和形式的演化
  • 二、信用体系的组成
  • (一)信用主体的演化
  • (二)信用契约中经济关系的演化
  • (三)信用保障制度
  • (四)信用产业化
  • 第二章 西方信用体系演化
  • 一、古典时期:早期信用体系框架的确立
  • (一)合作习俗与早期信用行为
  • (二)宗教与法律
  • 二、中世纪:信用体系逐步成形
  • (一)中世纪信用体系演化进程
  • (二)宗教势力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 (三)国家与政府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 (四)商人与行会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 三、近代:信用体系趋于成熟
  • (一)近代信用体系演化进程
  • (二)商业信用的发展
  • (三)银行信用与现代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 (四)股份信用与现代公司制度
  • (五)信用服务机构
  • 四、现代:信用体系的完善及其特点
  • (一)信用产品极大丰富
  • (二)信用服务机制日渐成熟
  • (三)信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 (四)公共征信系统建立
  • 第三章 古代与近代中国的信用体系
  •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特征
  • (一)土地黏性带来的低社会流动性
  • (二)差序格局产生的道德礼节
  • 二、传统中国的信用体系
  • (一)民间信用
  • (二)政府信用
  • 三、商业发展后信用体系的变化
  • (一)宋代以后的商业发展
  • (二)商业推动信用体系演进
  • 四、近代以后信用体系的变化
  • (一)近代社会巨变
  • (二)信用体系近代化
  • 第四章 新中国信用体系演化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计划信用体系(1949—1977年)
  • (一)国家计划信用体系的特征
  • (二)近代中国信用体系和国家计划信用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1978—2011年)
  •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程
  • (三)发展与问题
  • 三、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加速阶段(2012年至今)
  •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的中国化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 (四)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 第五章 中西方信用体系演化比较与演化规律
  • 一、信用体系演化差异
  • (一)演化路径不同
  • (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
  • (三)制度供给主体不同
  • 二、信用体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 (一)信用体系演化的内在动因:利益
  • (二)信用体系内部各要素的自然优化
  • (三)成熟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
  •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构成
  • (一)唤醒中华民族血脉里的诚信基因成为当务之急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内涵
  •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四大重点领域
  • (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套信用机制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与西方的区别
  • (一)主要矛盾不同
  • (二)包含内容不同
  • (三)构建手段不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