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系统、完整地讲解如何进行企业开源实践。

内容简介

书中结合方法论和实践案例来介绍如何通过开源技术去规划和建设企业现代化IT架构以及实现企业应用转型、开源治理、容器安全等相关问题。同时,本书针对企业在开源实践过程中的特定问题和目前的热点问题做出梳理和解答。

本书通过结合真实客户在企业开源规划、开源建设、开源实施中的实际案例以及最佳实践来进行分析、说明,以便于读者、企业用户参考和学习。

目录

  • 版权信息
  • Foreword 推荐序
  • Preface 前言
  • Chapter 1 第1章 开启企业开源之旅
  • 1.1 现代企业为什么需要开源软件
  • 1.1.1 现代企业的变化
  • 1.1.2 什么是开源软件
  • 1.1.3 企业和开源的关系
  • 1.2 企业使用开源软件的重要性
  • 1.2.1 企业离不开云计算、开源、云原生
  • 1.2.2 开源软件成为企业创新的基础
  • 1.2.3 开源软件汇聚全球科技成果
  • 1.2.4 打开算力
  • 1.3 认识企业开源软件
  • 1.3.1 开源软件存在的基础
  • 1.3.2 开源软件图谱
  • 1.3.3 企业版/社区版
  • 1.3.4 开源软件的供应链
  • 1.4 开源软件重塑企业IT架构
  • 1.4.1 组件
  • 1.4.2 框架
  • 1.4.3 系统
  • 1.4.4 基础设施
  • 1.4.5 云原生
  • 1.5 企业开源实践和能力建设
  • 1.5.1 云原生应用
  • 1.5.2 云原生基础架构
  • 1.5.3 容器
  • 1.5.4 开源安全
  • 1.5.5 开源治理
  • 1.5.6 开放创新工作坊
  • Chapter 2 第2章 企业云原生应用实践之旅
  • 2.1 云原生应用是企业应用发展的核心
  • 2.1.1 云原生应用带来新的业务交付模式
  • 2.1.2 云原生应用加速企业敏捷创新
  • 2.1.3 云原生应用提升用户的最终体验
  • 2.1.4 云原生应用助力业务的稳定性
  • 2.1.5 云原生应用助力企业战略规划
  • 2.1.6 云原生应用缩短创新反馈周期
  • 2.1.7 云原生应用适配多元算力的发展
  • 2.1.8 云原生应用适配数据驱动的业务
  • 2.2 云原生应用的定义和核心原则
  • 2.2.1 云原生应用的定义
  • 2.2.2 云原生应用的核心原则
  • 2.2.3 云原生应用的模型
  • 2.2.4 云原生应用的关注点分离
  • 2.3 云原生应用的挑战和误解
  • 2.3.1 软件架构没有变化
  • 2.3.2 开发方式带来的挑战和变化
  • 2.3.3 运维模式需要的改变
  • 2.3.4 组织架构需要的改变
  • 2.3.5 对于云原生应用的共识
  • 2.4 红帽关于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思路和相关实践
  • 2.4.1 红帽关于云原生应用的构建思路
  • 2.4.2 通过红帽赋能实现企业应用现代化
  • 2.4.3 通过红帽微服务旅程实现应用架构改造
  • 2.4.4 通过红帽OpenShift提供企业云原生平台服务
  • 2.4.5 通过红帽开放创新实验室提升企业团队能力
  • 2.5 企业云原生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 2.6 本章小结
  • Chapter 3 第3章 企业云原生基础架构实践之旅
  • 3.1 企业基础架构的演进和趋势分析
  • 3.1.1 阶段一
  • 3.1.2 阶段二
  • 3.1.3 阶段三
  • 3.1.4 阶段四
  • 3.1.5 算力的需求是云计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 3.1.6 两化融合和云边协同
  • 3.1.7 Kubernetes的云原生架构是目前的最优解
  • 3.1.8 趋势总结
  • 3.2 云原生基础架构的现实意义
  • 3.2.1 应用需求爆发式增长,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基础设施
  • 3.2.2 基础架构的运维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方式
  • 3.2.3 应用形态的多样化和交付格式的标准化
  • 3.2.4 基础架构团队的技能和改变问题
  • 3.2.5 企业上云后的窘境
  • 3.2.6 企业需要面对边缘端基础架构的挑战
  • 3.3 云原生基础架构的定义和核心特征
  • 3.3.1 云原生基础架构的定义
  • 3.3.2 云原生基础架构的核心特征
  • 3.3.3 对云原生基础架构的误解
  • 3.3.4 对云原生基础架构定义的共识
  • 3.4 云原生基础架构的构建思路
  • 3.4.1 构建不可变的基础架构
  • 3.4.2 构建能够持续迭代的基础架构
  • 3.4.3 构建具有韧性的基础架构
  • 3.4.4 构建异构、开放的混合云架构
  • 3.4.5 小结
  • 3.5 红帽关于云原生基础架构的实践
  • 3.5.1 不可变基础架构的相关实践
  • 3.5.2 采用混沌工程的相关实践
  • 3.5.3 混合云基础架构的相关实践
  • 3.6 本章小结
  • Chapter 4 第4章 企业开源治理实践之旅
  • 4.1 开源是共识,是趋势,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 4.2 为什么需要管理开源软件
  • 4.2.1 开源软件已经渗入企业IT环境的各个领域
  • 4.2.2 开源软件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
  • 4.2.3 开源软件的大规模使用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挑战
  • 4.2.4 开源软件的管理需要拥抱创新、防范风险
  • 4.3 企业如何有效管理开源软件
  • 4.4 开源软件治理框架的4个维度:PPTC
  • 4.4.1 开源软件治理框架People
  • 4.4.2 开源软件治理框架Progress
  • 4.4.3 开源软件治理框架Technology
  • 4.4.4 开源软件治理框架Culture
  • 4.5 企业开源软件治理的1个核心:开源软件评估模型
  • 4.5.1 为什么要建立开源软件评估模型
  • 4.5.2 从开源软件使用的4个场景出发构建开源软件评估模型
  • 4.5.3 开源软件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
  • 4.5.4 开源软件评估模型的设计
  • 4.5.5 开源软件评估模型的角色分工
  • 4.6 企业开源治理的6个关键任务
  • 4.6.1 关键任务1
  • 4.6.2 关键任务2
  • 4.6.3 关键任务3
  • 4.6.4 关键任务4
  • 4.6.5 关键任务5
  • 4.6.6 关键任务6
  • 4.7 开源软件治理实践经验总结
  • 4.7.1 保险行业推进开源软件治理
  • 4.7.2 证券行业客户通过六大领域快速提升开源治理能力
  • 4.7.3 金融行业借助现有架构师团队快速落地开源治理
  • 4.8 开源治理成熟度模型和认证
  • 4.8.1 红帽的开源软件成熟度模型
  • 4.8.2 开源治理认证
  • 4.9 开源文化
  • 4.10 本章小结
  • Chapter 5 第5章 企业容器化实践之旅
  • 5.1 企业容器化的方式和典型趋势
  • 5.1.1 企业运用容器技术的几种典型方式
  • 5.1.2 社区容器云平台发展的路径和未来方向
  • 5.1.3 企业容器化发展方向
  • 5.1.4 小结
  • 5.2 企业容器化之旅
  • 5.2.1 企业容器化的建设和发展阶段
  • 5.2.2 企业容器化数据中心的建设
  • 5.2.3 企业容器化和社区平台发展的关系
  • 5.2.4 构建稳定的容器云建设团队
  • 5.3 企业容器化之新的挑战
  • 5.3.1 企业容器规模化扩张之路是不连续的
  • 5.3.2 企业容器规模化扩张面临的管理挑战
  • 5.3.3 企业容器规模化扩张面临的技术挑战
  • 5.3.4 企业容器规模化扩张与整体高可用性挑战
  • 5.4 企业容器化之应对策略
  • 5.4.1 开发友好性
  • 5.4.2 运维能力升级
  • 5.4.3 全方位安全
  • 5.4.4 活跃技术生态
  • 5.5 企业容器化之解决方案
  • 5.5.1 从原始需求构建容器云平台
  • 5.5.2 企业容器化运行管理框架
  • 5.5.3 企业容器化运行管理框架未来全景概览
  • 5.5.4 构建企业级容器云平台的5大场景
  • 5.5.5 规模化容器平台打开企业算力的关键
  • 5.6 红帽关于企业容器化的实践经验总结
  • 5.6.1 保险行业选择OpenShift规避自研Kubernetes平台的投入陷阱
  • 5.6.2 国际大型金融集团更青睐OpenShift企业版
  • 5.6.3 国内银行借助OpenShift快速跨越上万容器
  • 5.6.4 大型生产企业基于OpenShift构建统一云平台
  • 5.6.5 银行业正在积极尝试容器化数据中心
  • 5.6.6 OpenShift和IPaaS集成云平台
  • 5.6.7 混合云的容器平台需要搭配跨职能混合云平台团队
  • 5.7 利用规模化企业级容器云平台管理框架提升数据中心整体效能
  • 5.8 本章小结
  • Chapter 6 第6章 企业云原生安全实践之旅
  • 6.1 从传统云安全到云原生安全
  • 6.1.1 安全技术的发展历程
  • 6.1.2 云原生时代的企业信息安全
  • 6.2 企业为什么要关注云原生安全
  • 6.2.1 企业使用云原生容器技术时面临的12个挑战
  • 6.2.2 企业云原生时代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 6.3 如何构建企业级云原生容器安全管理体系
  • 6.3.1 容器安全的3种构建思路
  • 6.3.2 Kubernetes原生安全
  • 6.3.3 云原生安全的4C
  • 6.3.4 Kubernetes云原生安全的6个关键标准
  • 6.3.5 容器技术安全
  • 6.3.6 安全左移
  • 6.3.7 安全代码化
  • 6.3.8 云原生安全策略化
  • 6.3.9 全方位看待容器安全管理
  • 6.3.10 集中化安全管理的框架
  • 6.4 云原生时代容器技术安全标准
  • 6.4.1 Docker和Kubernetes的CIS基准
  • 6.4.2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容器安全指南
  • 6.4.3 PCI DSS
  • 6.4.4 国内的安全规范
  • 6.5 红帽关于企业云原生安全的实践经验总结
  • 6.5.1 ACS支持公有云用户构建容器云平台安全防线
  • 6.5.2 金融行业企业借助网络策略实现统一集群内关键应用的隔离
  • 6.5.3 服务行业客户采用红帽3Scale平台构建开放API管理平台
  • 6.5.4 交易所行业通过ACS实现容器平台安全管理
  • 6.6 红帽ACS采用云原生方式解决云原生安全问题
  • 6.6.1 红帽ACS解决云原生安全问题的6个集中式安全管理策略
  • 6.6.2 ACS云原生安全平台的技术特点
  • 6.6.3 ACS从预前检测、运行保护、事中响应三个阶段完善容器安全管理
  • 6.6.4 ACS云原生安全产品的价值
  • 6.7 本章小结
  • Chapter 7 第7章 开放创新工作坊实践之旅
  • 7.1 容器云给软件开发带来的模式变革
  • 7.1.1 乌卡时代,集中式软件开发工作挑战多多
  • 7.1.2 企业软件开发过程正在快速整合
  • 7.1.3 开源社区为企业软件开发设立“新模式”
  • 7.2 来自社区的开放创新工作坊
  • 7.2.1 开放创新工作坊的定义
  • 7.2.2 开放创新工作坊的工作目标
  • 7.2.3 开放创新工作坊与传统会议
  • 7.2.4 开放创新工作坊的价值
  • 7.3 如何交付开放创新工作坊
  • 7.3.1 如何准备开放创新工作坊
  • 7.3.2 如何执行开放创新工作坊
  • 7.3.3 开放创新工作坊的收官
  • 7.4 特定领域的开放创新工作坊实践
  • 7.4.1 银行业DevOps平台工作坊
  • 7.4.2 制造业中台工作坊
  • 7.4.3 金融行业云厂商云平台建设工作坊
  • 7.4.4 保险行业自动化平台建设规划工作坊
  • 7.4.5 规模化容器云平台建设工作坊
  • 7.5 在线开展开放创新工作坊
  • 7.5.1 时代催生在线开放创新工作坊的新玩法
  • 7.5.2 如何准备在线开放创新工作坊
  • 7.5.3 如何交付在线开放创新工作坊
  • 7.5.4 在线开放创新工作坊的收官
  • 7.5.5 在线开放创新工作坊的工具
  • 7.6 开放创新工作坊的团队共创模型
  • 7.6.1 商业模式画布
  • 7.6.2 影响力地图
  • 7.6.3 领域驱动设计
  • 7.6.4 平衡轮
  • 7.6.5 同理心地图
  • 7.6.6 事件风暴模型
  • 7.6.7 里程碑图
  • 7.6.8 KISS模型保障团队反馈效果
  • 7.6.9 开放实践库
  • 7.7 开放创新工作坊创造超越技术的收益
  • 7.8 展望
  • Chapter 8 第8章 企业开源实践的未来与展望
  • 8.1 企业开源需要顺应时代策略
  • 8.1.1 IT新常态始于开源
  • 8.1.2 企业开源响应国家政策
  • 8.2 企业开源需要能够淘汰自我
  • 8.3 企业开源要实现共赢
  • 8.3.1 遵循“上游优先”的原则
  • 8.3.2 生态的共存和发展的意义
  • 8.3.3 协作与社区共同创新
  • 8.3.4 加速创新和业务增长
  • 8.4 企业开源软件的合规和风险管理
  • 8.4.1 开源软件的协议/许可证风险
  • 8.4.2 企业版开源软件的合规
  • 8.4.3 开源软件的服务模式和行业特性
  • 8.5 构建开源技术人才建设体系
  • 8.5.1 强有力的团队领导者
  • 8.5.2 多样化的开源软件人才团队
  • 8.5.3 开源技术梯队化的配置和开源技术人才生态圈
  • 8.5.4 借助开源技术人才体系创造双赢
  • 8.6 企业开源自研道路的未来
  • 8.6.1 合理界定开源软件和企业应用/平台之间的功能分界
  • 8.6.2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投入技术力量参与开源软件的研发和决策
  • 8.6.3 借助开源社区主流企业的力量,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 8.7 开源是企业在乌卡时代的不二选择
  • 8.7.1 借助开源社区和开源软件帮助从业者应对技术发展的不稳定性
  • 8.7.2 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让全球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变得相对确定
  • 8.7.3 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帮助企业掌控开源软件的复杂度
  • 8.7.4 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帮助企业IT云在模糊中安全前行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