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6千字
字数
2022-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发展迅速,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现代显示技术及原理。
内容简介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产业在中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人才进入该产业。本书基于作者在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领域的开发实践与理解,并结合液晶显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首先介绍了光的偏振性及液晶基本特点,然后依次介绍了主流的广视角液晶显示技术的光学特点与补偿技术、薄膜晶体管器件的SPICE模型、液晶取向技术、液晶面板与电路驱动的常见不良与解析,最后介绍了新兴的低蓝光显示技术、电竞显示技术、量子点显示技术、Mini LED和Micro LED技术及触控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目录
- 封面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序
- 前言
- 第1章 偏振光学基础与应用
- 1.1 光的偏振性
- 1.1.1 自然光与部分偏振光
- 1.1.2 偏振光
- 1.2 光偏振态的表示方法
- 1.2.1 三角函数表示法
- 1.2.2 庞加莱球图示法
- 1.3 各向异性介质中光传播的偏振性
- 1.3.1 反射光与折射光的偏振性
- 1.3.2 晶体的双折射
- 1.3.3 单轴晶体中的折射率
- 1.4 相位片
- 1.4.1 相位片的定义
- 1.4.2 相位片在偏光片系统中
- 1.4.3 相位片的特点
- 1.4.4 相位片的分类
- 1.4.5 相位片的制备与应用
- 1.5 波片
- 1.5.1 快轴与慢轴
- 1.5.2 λ/4波片
- 1.5.3 λ/2波片
- 1.5.4 λ波片
- 1.5.5 光波在金属表面的反射
- 1.5.6 波片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液晶基本特点与应用
- 2.1 液晶发展简史
- 2.1.1 液晶的发现
- 2.1.2 理论研究
- 2.1.3 应用研究
- 2.2 液晶分类
- 2.2.1 热致液晶
- 2.2.2 溶致液晶
- 2.3 液晶特性
- 2.3.1 光学各向异性
- 2.3.2 电学各向异性
- 2.3.3 力学特性
- 2.3.4 黏度
- 2.3.5 电阻率
- 2.4 液晶分子合成与性能
- 2.4.1 单体的合成
- 2.4.2 混合液晶
- 2.4.3 单体液晶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
- 2.5 混合液晶材料参数及对显示性能的影响
- 2.5.1 工作温度范围的影响
- 2.5.2 黏度的影响
- 2.5.3 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影响
- 2.5.4 介电各向异性的影响
- 2.5.5 弹性常数的影响
- 2.5.6 电阻率的影响
- 2.6 液晶的应用
- 2.6.1 显示领域应用
- 2.6.2 非显示领域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广视角液晶显示技术
- 3.1 显示模式概述
- 3.2 TN模式
- 3.2.1 显示原理
- 3.2.2 视角特性
- 3.2.3 视角改善
- 3.2.4 响应时间影响因素与改善
- 3.3 VA模式
- 3.3.1 显示原理
- 3.3.2 视角特性
- 3.3.3 视角改善
- 3.4 IPS与FFS模式
- 3.4.1 显示原理
- 3.4.2 视角特性
- 3.5 偏光片视角补偿技术
- 3.5.1 偏振矢量的庞加莱球表示方法
- 3.5.2 VA模式的漏光补偿方法
- 3.5.3 IPS模式的漏光补偿方法
- 3.6 响应时间
- 3.6.1 开态与关态响应时间特性
- 3.6.2 灰阶之间的响应时间特性
- 3.7 对比度
- 参考文献
- 第4章 薄膜晶体管器件SPICE模型
- 4.1 MOSFET器件模型
- 4.1.1 器件结构
- 4.1.2 MOSFET器件电流特性
- 4.1.3 MOSFET器件SPICE模型
- 4.2 氢化非晶硅薄膜晶体管器件模型
- 4.2.1 a-Si:H理论基础
- 4.2.2 a-Si:H TFT器件电流特性
- 4.2.3 a-Si:H TFT器件SPICE模型
- 4.3 LTPS TFT器件模型
- 4.3.1 LTPS理论基础
- 4.3.2 LTPS TFT器件电流特性
- 4.3.3 LTPS TFT器件SPICE模型
- 4.4 IGZO TFT器件模型
- 4.4.1 IGZO理论基础
- 4.4.2 IGZO TFT器件电流特性
- 4.4.3 IGZO TFT器件SPICE模型
- 4.5 薄膜晶体管的应力老化效应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液晶取向技术原理与应用
- 5.1 聚酰亚胺
- 5.1.1 分子特点
- 5.1.2 聚酰亚胺的性能
- 5.1.3 聚酰亚胺的合成
- 5.1.4 聚酰亚胺的分类
- 5.1.5 取向剂的特点
- 5.2 取向层制作工艺
- 5.2.1 涂布工艺
- 5.2.2 热固化
- 5.3 摩擦取向
- 5.3.1 工艺特点
- 5.3.2 摩擦强度定义
- 5.3.3 摩擦取向机理
- 5.3.4 预倾角机理
- 5.3.5 PI结构对VHR和预倾角的影响
- 5.3.6 摩擦取向的常见不良
- 5.4 光控取向
- 5.4.1 取向原理
- 5.4.2 光控取向的光源特点与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面板驱动原理与常见不良解析
- 6.1 液晶面板驱动概述
- 6.1.1 像素结构与等效电容
- 6.1.2 像素阵列的电路驱动结构
- 6.1.3 极性反转驱动方式
- 6.1.4 电容耦合效应
- 6.1.5 驱动电压的均方根
- 6.2 串扰
- 6.2.1 定义与测试方法
- 6.2.2 垂直串扰
- 6.2.3 水平串扰
- 6.3 闪烁
- 6.3.1 定义与测试方法
- 6.3.2 引起闪烁的因素
- 6.4 残像
- 6.4.1 定义与测试方法
- 6.4.2 引起残像的因素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电路驱动原理与常见不良解析
- 7.1 液晶模组驱动电路概述
- 7.1.1 行扫描驱动电路
- 7.1.2 列扫描驱动电路
- 7.1.3 电源管理电路
- 7.2 眼图
- 7.2.1 差分信号
- 7.2.2 如何认识眼图
- 7.2.3 眼图质量改善
- 7.3 电磁兼容性
- 7.3.1 EMI简介
- 7.3.2 EMI测试
- 7.3.3 模组中的EMI及改善措施
- 7.4 ESD与EOS防护
- 7.4.1 ESD与EOS产生机理
- 7.4.2 防护措施
- 7.4.3 ESD防护性能测试
- 7.4.4 EOS防护性能测试
- 7.5 开关机时序
- 7.5.1 驱动模块的电源连接方式
- 7.5.2 电路模块的时序
- 7.5.3 电源开关机时序
- 7.5.4 时序不匹配的显示不良举例
- 7.6 驱动补偿技术
- 7.6.1 过驱动技术
- 7.6.2 行过驱动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8章 低蓝光显示技术
- 8.1 视觉的生理基础
- 8.1.1 人眼的生理结构
- 8.1.2 感光原理说明
- 8.1.3 光谱介绍
- 8.2 蓝光对健康的影响
- 8.2.1 光谱各波段光作用人眼部位
- 8.2.2 蓝光对人体的影响
- 8.3 LCD产品如何防护蓝光伤害
- 8.3.1 LCD基本显示原理
- 8.3.2 低蓝光方案介绍
- 8.3.3 低蓝光显示器产品
- 参考文献
- 第9章 电竞显示技术
- 9.1 电竞游戏应用瓶颈
- 9.1.1 画面拖影
- 9.1.2 画面卡顿和撕裂
- 9.2 电竞显示器的性能优势
- 9.2.1 高刷新率
- 9.2.2 快速响应时间
- 9.3 画面撕裂与卡顿的解决方案
- 9.4 电竞显示器认证标准
- 9.4.1 AMD Free-Sync标准
- 9.4.2 NVIDA G-Sync标准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量子点材料特点与显示应用
- 10.1 引言
- 10.2 量子点材料基本特点
- 10.2.1 量子点材料独特效应
- 10.2.2 量子点材料发光特性
- 10.3 量子点材料分类与合成
- 10.3.1 Ⅱ-Ⅵ族量子点材料
- 10.3.2 Ⅲ-Ⅴ族量子点材料
- 10.3.3 钙钛矿量子点材料
- 10.3.4 其他量子点材料
- 10.4 量子点显示技术
- 10.4.1 光致发光量子点显示技术
- 10.4.2 电致发光量子点显示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Mini LED和Micro LED原理与显示应用
- 11.1 概述
- 11.2 LED发光原理
- 11.2.1 器件特点
- 11.2.2 器件电极的接触方式
- 11.2.3 器件光谱特点
- 11.3 LED直显应用特点
- 11.3.1 尺寸效应
- 11.3.2 外量子效应
- 11.3.3 温度效应
- 11.4 巨量转移技术
- 11.4.1 PDMS弹性印章转移技术
- 11.4.2 静电吸附转移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12章 触控技术原理与应用
- 12.1 触控技术分类
- 12.1.1 从技术原理上分类
- 12.1.2 从显示集成方式上分类
- 12.1.3 从电极材料上分类
- 12.2 触控技术原理介绍
- 12.2.1 电阻触控技术
- 12.2.2 光学触控技术
- 12.2.3 表面声波触控技术
- 12.2.4 电磁共振触控技术
- 12.2.5 电容触控技术
- 12.3 投射电容触控技术
- 12.3.1 互容触控技术
- 12.3.2 自容触控技术
- 12.3.3 FIC触控技术
- 12.4 FIC触控的驱动原理
- 12.4.1 电路驱动系统架构
- 12.4.2 FIC触控屏的两种驱动方式
- 12.4.3 触控通信协议
- 12.4.4 触控性能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A MOSFET的Level 1模型参数
- 附录B a-Si:H TFT的Level 35模型参数
- 附录C LTPS TFT的Level 36模型参数
- 附录D IGZO TFT的Level 301模型参数(完善中)
- 反侵权盗版声明
- 封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国务院独资、工信部直属的中央级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是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集成和服务提供商。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家以科技和教育出版、期刊、网络、行业支撑服务、数字出版、软件研发、软科学研究、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核心业务的现代知识服务集团。出版物内容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各个分支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科普与少儿、社科人文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